陈 飞,任宇峰,李微微

(北京市仁和医院乳腺外科,北京 102600)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通常与乳腺本身发生病变有关,导管内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及乳腺急慢性炎症等)是导致乳头溢液的常见病因[1]。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该疾病,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对乳腺组织的破坏较大,且手术过程中需要向溢液孔注入染料,不利于术后病理检查[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临床开始逐渐应用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其可在镜下直视状态下植入定位针,准确定位手术方位和范围,清晰显现病灶情况,明确诊断病情[3]。本研究旨在探讨维乳管镜定位切除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的应用价值,以便为制定临床诊治方案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市仁和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 22~60岁,平均(42.19±2.08)岁;病程4 d~6年,平均(2.08±0.49)年;溢液性质:血性溢液28例,黄色清亮浆液性溢液12例,无色水性溢液3例,灰黄浑浊溢液1例;病变位置:左侧病变26例,右侧病变18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62岁,平均(42.04±2.23)岁;病程2 d~6年,平均(2.15±0.52)年;溢液性质:血性溢液24例,黄色清亮浆液性溢液15例,无色水性溢液3例,灰黄浑浊溢液2例;病变位置:左侧病变25例,右侧病变19例。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溢液性质、病变位置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乳头溢液的病因及鉴别诊断》[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者;经门诊乳管镜检查证实存在单孔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者;凝血功能正常者。排除标准:单侧多孔溢液或者双侧溢液者;近期有抗凝治疗史者;既往有溢液同侧乳房手术史者。此项研究经北京市仁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实施,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对溢液乳管实施亚甲蓝染色处理后,根据乳房组织染色情况开展常规区段腺体切除操作。观察组患者接受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术治疗,应用超细纤维乳管镜实施相关治疗操作,调整患者体位为平卧位,完成常规皮肤消毒处理及铺巾工作后,取无菌Bowmann眼科泪管探条(遵循由细至粗的原则)将患者的溢液乳管扩张至0.5~0.7 mm;取4 mL浓度为2%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377,规格:10 mL∶0.173 g)和10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冲洗乳管,以维持乳管扩张状态;进镜探寻乳管内可疑病灶,如探查到管腔内隆起性病变或活动性出血,固定乳管镜鞘位置后退镜,沿乳管镜鞘置入定位导丝,沿乳管方向作放射状切口,切口长度在2 cm左右,游离皮下脂肪层,沿导管方向仔细实施分离操作,随后缓慢切开腺体,近端范围切至乳头深方,远端范围包绕定位导丝末端,将乳管镜检及定位所示导管内病灶找出并完整切除,应用可吸收缝线对腺体和皮下组织实施缝合操作;对于病灶与乳晕距离较近的患者,可沿着乳晕作弧形切口实施治疗。将两组患者切除的乳腺组织送检,阳性检出率以病理标本阳性(明确为乳头瘤状)进行计算。两组患者均于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标本重量。②比较两组患者病理检查结果。③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检测结果。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乳头开裂、积液、局部变形、乳头下陷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着延长,切口长度显着缩短,标本质量显着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 标本质量(g)对照组 44 28.17±3.36 3.68±0.41 23.19±3.94观察组 44 44.93±5.09 2.25±0.12 9.01±0.27 t值 18.228 22.204 23.817 P值 <0.05 <0.05 <0.05

2.2 病理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阳性率为95.45%(42/44),显着高于对照组的79.55%(3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临床检测结果 观察组乳腺管造影正常的患者占比显着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充盈缺损、导管扩张、导管收缩及其他的患者占比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检测结果比较[ 例(%)]

2.4 并发症 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项主诉症状,其中自发性乳头溢液占5%左右,而常规乳腺检查发现有10%的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乳头溢液情况[5]。乳管内病变是导致乳头溢液的重要诱因,但由于乳管内病变的病灶较小,且常规检查缺乏典型性表现,因此病灶定位和手术难度均较高。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需要在溢液孔内注入染料,然后根据乳房组织染色情况将部分组织选择性切除,但实施该手术时具有盲目性,若病灶较小则容易发生漏诊,并且乳房组织染色范围会受到注射染料的力度和剂量的影响[6]。

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术于乳管镜下直视,结合镜鞘支撑引导定位,确定病变导管具体位置,对邻近腺体和乳管产生的破坏较小,且术中无染色导管破裂污染视野的情况存在,便于术中标本切除和术后病理检验工作的开展;同时,其手术切口较小,切口愈合后无明显瘢痕,患者接受度较高[7]。但该手术也存在一定弊端,如手术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在于术中器械调试耗时长;另外,对于因病灶较深、导管较细而导致乳管镜插入困难者而言,盲目选用乳管镜不仅会增加术中操作难度,还会增加乳管镜损伤患者组织的风险,影响手术顺利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着延长,切口长度较对照组显着缩短,标本质量较对照组显着减轻,乳腺管造影正常占比显着高于于对照组且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术不仅具有显着手术治疗效果,还可为乳腺癌早期病理诊断提供诊治依据。

由于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切除乳腺组织较多,患者术后极易出现乳头下陷或乳房变形等情况,而对于未哺乳患者,其哺乳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明显限制。而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术具有定位引导作用,能够保证病变组织的准确切除,减少乳腺组织切除量,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患者皮肤损伤程度,有利于乳房美观度的术后恢复,并确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8]。在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证实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术有利于减轻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患者手术创伤,安全性较高。

综上,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术有利于减轻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患者手术创伤,并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