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笑逸,蒋 琤,王小燕,刘 妍,姚 芳

(江苏盛泽医院眼科,江苏 苏州 215228)

近视是指平行光线经屈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前形成的屈光不正现象。临床一般将300度以下的近视称为低度近视,300~600度之间称作中度近视,近年调查显示,低、中度近视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影响视力,降低生活质量[1]。长期以来,如何纠正视力备受临床关注。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是治疗近视的重要方法,其中角膜塑形镜属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的特殊镜片,利用镜片的移动压平角膜中央形状,进而提高裸眼视力[2]。既往有调查显示,角膜塑形镜眼轴增长速度较单光眼镜显着减缓[3],但角膜塑形镜效果具有可逆性,部分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因经常看手机、电脑,影响视力恢复,病情更易反复,疗效存在个体差异[4]。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低、中度近视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80例低、中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疗效不同将患者分为有效组(71例)和无效组(9例)。有效组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3例;年龄8~19岁,平均年龄(10.72±1.99)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97±1.60)年。无效组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02±1.98)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84±1.7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江苏盛泽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近视眼学》[5]中低、中度近视的诊断标准;②年龄8~19岁;③均在江苏盛泽医院接受了角膜塑形镜矫正术;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球形屈光度>-6.00 D;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有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裂孔等病理性近视者。

1.2 治疗方法患者均在配镜前由具有操作资格的医生采用自动验光仪(上海天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TOPCOM 型号:DK500)测量屈光度。测量前在双眼结膜囊滴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46,规格:5 mL/瓶)进行散瞳,每眼1滴/次,间隔5 min再滴1次,共滴4次,最后一次滴药后闭眼30 min,待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后开始后验光。根据验光结果进行角膜塑形镜的试戴评估,最终确定镜片参数,佩戴相应角膜塑形镜(北京明浩时光科技有限公司,国械注进20163160204,型号:Euclid),每天夜间佩戴8 h,连续佩戴2年。

1.3 观察指标①随访以电话和入院复诊形式进行,在连续干预2年后评定疗效。显效:裸眼视力改善>2行;有效:1行≤裸眼视力改善≤2行;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6]。将显效和有效患者记为有效组,其余患者记为无效组。②比较两组患者近视程度、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睡眠时间、角膜横径及连续用眼时间等。低度近视:近视<300°;300°≤中度近视≤600°。眼轴长度:采用眼科A/B超声诊断仪(上海天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SW-2100),以角膜接触式测量法测量并记录眼轴长度,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角膜屈光度:采用角膜曲率计(上海天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型号:KR8900)测量角膜屈光度;测量时手持手柄,调节曲率计,使聚焦点围绕瞳孔,记录角膜屈光度。角膜散光度和角膜横径:采用角膜地形图仪(上海天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械进注20162225197,型号:TMS-4n)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角膜散光度和角膜横径。睡眠时间和连续用眼时间均采用调查询问方式记录。睡眠时间包括1天内累计睡觉时间(包括午睡时间),由患者独立作答,记录近4周平均睡眠时间和连续用眼时间。③分析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相关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80例患者均完成院外随访。佩戴矫形镜干预2年后,显效48例,有效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8.75%。纳入有效组71例,无效组9例。

2.2 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单因素分析有效组患者近视程度重于无效组,眼轴长度长于无效组,角膜散光度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角膜屈光度、睡眠时间、连续用眼时间及戴框架眼镜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赋值,见表2,将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近视程度低、眼轴长度短及角膜散光度高水平等是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2 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相关因素赋值

表3 影响角膜塑形镜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3 讨论

目前,角膜塑形镜是临床治疗低、中度近视的主要方法。既往研究表明,塑形镜的塑形作用主要利用眼睑压力和镜下泪液层负压吸引力完成,以叠加效应使角膜上皮细胞发生迁移,恢复力学平衡[7]。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角膜塑形镜还可产生视网膜周边近视性离焦现象,这对于视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8]。既往有研究证实,角膜塑形镜可延缓甚至纠正眼轴长度的进展,保护视力[9]。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角膜塑形镜治疗低、中度近视的总有效率为88.75%,提示角膜塑形镜作用显着。但近年来有报道发现,随着角膜塑形镜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改善视力的作用进入平台期[10]。另外,个体差异也可能是造成疗效难以达到预期的原因之一。但目前临床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缺乏统一认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眼轴长度是影响患者疗效的重要因素。眼轴长度增加可拉伸脉络膜血管,使其变薄。有学者还指出,眼轴每延长1 mm,脉络膜血管厚度减少25 μm,近视增加3.00 D[11]。基础眼轴长度越长的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视网膜周边离焦越明显,改善视力的效果也越显着。另外,角膜散光度也是影响患者视力的因素之一,散光度增加可引起视网膜敏感性和空间频率降低,并导致光幕性视网膜照明,引起视物模糊、眩晕等症状。而散光难以通过调节改善[12]。因而,散光度越高,近视进展越快,越难以控制。此外,近视程度也是影响疗效的因素。近视离焦量与近视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戴镜后中心视野内近视得到纠正,近视周边离焦量显着增加。与低度近视患者相比,中度近视患者戴镜后周边离焦量增加更为显着,眼轴增加则缓慢,保护视力效果则更为明显[13]。

既往还有研究显示,11~14岁时视觉器官迅速发育,此阶段可塑性强,期间佩戴角膜塑形镜效果更为显着[14]。但本研究显示,年龄并非独立影响因素,这可能与青少年患者用眼习惯和佩戴依从性较差有关。因而,临床应注意随访督促,保证干预效果。

综上所述,角膜塑形镜用于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疗效显着,其塑形效果与眼轴长度、角膜散光度及近视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应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