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荟元 摘译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整形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32)

1 瘢痕疙瘩的表皮增厚及异常分化

以往对病理瘢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真皮层,而对表皮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作者通过对获取的病理瘢痕组织切片的检测,查明其表皮层的厚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i67, keratins 6,16和17评估表皮增殖及体外培养增殖实验结果;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keratin 10,involucrin,loricrin,filaggrin,SPRR2,SKALP了解表皮分化情况;并通过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nvolucrin)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角质层的改变。

结果:各种类型的瘢痕组织其表皮层均平整,但表皮层的厚度随着瘢痕异常的程度逐渐增加,如:非增生性瘢痕(译者注:有normal scar之称)、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中,其表皮厚度呈增加的趋势,但无表皮细胞增殖差异。只有早期分化标记物外皮蛋白(involucrin)在增生性瘢痕中呈异常表达。外皮蛋白在正常皮肤中只见于表皮的颗粒层,但在瘢痕疙瘩表皮的全层中均有表达。在非增生性瘢痕中,它在颗粒层和棘状层中均有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较,瘢痕疙瘩表皮角质层呈异常分化并伴有超微结构的紊乱。

结论:与正常皮肤、非增生性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相比,瘢痕疙瘩的表皮厚度增加较明显,但并非细胞过度增殖所致,而可能是早期终末分化的结果,它影响表皮角质层的形成。

提示:瘢痕疙瘩组织中的外皮蛋白的改变,可能作为潜在的诊断瘢痕疙瘩的标记物。

[摘译自Br J Dermatol,2017,176:116-126]

2 IWR-1能抑制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中的胶原的合成

在瘢痕疙瘩(Keloid)的发生机制中,Wnt/β信号通路系统的异常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作者研究了IWR-1(一种小分子的Wnt/β信号通路系统的抑制剂)通过对端锚聚合酶(tankyrase)的抑制作用,对真皮中的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及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产生影响而影响瘢痕疙瘩的增生。

方法:收取人的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并用IWR-1进行干扰,采用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酶谱法观察其对胶原和MMP产生的影响。

结果:IWR-1能显着抑制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迁移,并抑制成纤维细胞产生Ⅰ型胶原。增加了基质金属蛋白酶(如:MMP-1,MMP-3,MMP-13)的表达,并且使明胶酶活性升高。

提示:IWR-1通过增加MMP的活性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从而影响瘢痕疙瘩的增殖。

[摘译自Life Sci,2017,173:86-93]

3 在瘢痕疙瘩形成中TIEG1能抑制由Smad7介导的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

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过度纤维化及瘢痕疙瘩形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Smad7则是一类负性反馈调节剂,它能阻止 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激活。不过,Smad7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已知,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TIEG1是一种高表达的标记物。而在其蛋白,mRNA和促活性层面,Smad7是减少的。当用小分子RNA敲除TIEG1时,Smad7的促活性作用及蛋白中的表达均增加。而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其产生胶原的能力,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以及侵袭力都减低。与之相反,TIEG1的过度表达会导致Smad7的表达减少,促活性能力下降。加强TGF-β1剌激TIEG1,通过下调Smad7,可促进Smad2的磷酸化。荧光素酶及染色质免疫沉淀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TIEG1可以在Smad7中的核苷酸-1392和1382之间直接与GC-box/Sp1绑定,产生抑制Smad7的启动子作用。

总之,TIEG1在瘢痕疙瘩中的高表达,直接约束和抑制Smad7介导的TGF-β1/Smad2信号激活作用。

提示:用TIEG1阻滞策略防治瘢痕疙瘩形成的可能性。

[摘译自J Invest Dermatol,2017,137(5):1051-1059]

4 下调IRF3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的表达

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是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的成员,具有调节纤维化改变的功能。然而,它调节纤维化的机制仍不清楚,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结果:在瘢痕疙瘩组织中,IRF3的表达明显增高,下调IRF3能显着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Ⅰ型胶原的产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当用TGF-β1刺激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时,还可以抑制TGF-β1受体Ⅰ和Ⅱ的表达。此外,下调IRF3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由TGF-β1诱导的Smad2和Smad3磷酸化水平。

总之,下调IRF3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增加,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使之产生抑制瘢痕疙瘩增生的效果。

[摘译自Biomed Pharmacother,2017,88:1064-1068]

5 比较用钙通道阻滞剂、激素、干扰素治疗病理性瘢痕时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和MMP13的基因表达:人类瘢痕组织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

将从烧伤患者身上获取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组织移植于BALB/c-nu裸鼠身上,在移植前,先分别用激素(kenacort),钙通道阻滞剂(verapamil),干扰素(INFα-2b)进行处理,植入4周后,将取下的标本用rt-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中的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和MMP13的基因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事前未经药物处理组相比较,上述处理组的核心蛋白聚糖和MMP13的基因表达均升高(P<0.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能引起剂量差异的最低剂量为0.02ml,差异显着依次为INFα-2b组,kenacort组和verapamil组。当剂量增至0.04ml时,结果发生了变化:核心蛋白聚糖的基因在kenacort组表达最强。关于MMP-13的基因表达:在低剂量时(0.02ml)时,INFα-2b组最强,次之为kenacort组和verapamil组;而高剂量(0.04ml)时,verapamil组表达最强,次之为INFα-2b组和kenacort组。

结论:用kenacort,verapamil,INFα-2b分别处理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都能通过升高的核心蛋白聚糖和MMP13的基因表达起到抑制病理性瘢痕增殖的作用。小剂量时,INFα-2b使两者表达最明显;而高剂量时,kenacrot作用最显着。为了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降低剂量对临床最实用,作者建议:维持INFα-2b的低剂量、增加verapamil的剂量是治疗病理瘢痕的合适方法。

[摘译自Dermatol Surg,2017,43(Suppl 1):S37-S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