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璐,孙 畅,叶睿雪,高 洁,廖 颖,郑 莉,沈丽琴,周 欢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1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系 2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成都 610041 3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成都 610041 4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成都 610041

6~24月龄是生命早期1000 d的第3阶段[1],婴幼儿在此阶段若未得到充足的营养,可能罹患营养缺乏性疾病,如缺铁性贫血。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健康状况报告》显示,我国6~11月龄、12~23月龄婴幼儿贫血率分别为28.5%、15.7%[2]。我国西部偏远农村地区6~37月龄婴幼儿贫血率达到44.4%[3]。为改善偏远农村婴幼儿贫血现状,我国早在2012年便启动了“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24月龄婴幼儿每天提供1袋“营养包”。研究表明,若看护人按照国家标准给婴幼儿有效喂服营养包,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其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4-5]。《新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2019年版)》中明确指出,项目地区营养包有效服用率应达到至少70%以上[6]。然而我国西部偏远农村营养包有效喂服行为仍不容乐观,在青海、陕西、甘肃省进行的研究中,营养包有效喂服率分别为49.4%[7]、64.0%[8]、57.9%[9]。因此,促进我国偏远农村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至关重要。既往研究显示,人格特质作为反映个体思想与情感的行为倾向[10],不仅具有影响个体行为的作用[11-12],且随时间的推移可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不同情况下的个体行为[13],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健康相关行为[14-15],例如体力活动、性行为、网络成瘾以及饮食等健康相关行为[16-19]。父母的人格特质会对自身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养育行为产生影响[20]。有效喂服营养包是一项健康的养育行为,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同样可能对其产生影响[21]。然而,鲜有研究关注看护人的人格特质对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我国偏远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改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对象和方法

对象2019年10至1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研究对象。第1阶段,在四川省原贫困地区的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县中随机抽取2个汉族县、2个藏族县和2个彝族县;第2阶段,在每个样本县随机抽取6个乡镇;第3阶段,在每个样本乡镇随机选择7~8个总人数在800人以上的村,若单个村人口数量不满足条件,则将2个邻近村合并为1个基本研究单元;第4阶段,在每个样本村整群纳入6~24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有重大疾病史的婴幼儿及看护人。本研究通过四川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编号:K2018103),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取知情同意后开展调查。

测量工具结构式问卷:在文献复习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式问卷,内容包含3个方面:(1)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婴幼儿的月龄、性别及出生体重,看护人的年龄、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及看护人是否为母亲;(2)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参考《2014年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技术方案》中的测量指标[22],询问看护人在调查前1周给婴幼儿喂服营养包的袋数,并进行清点记录本月领取的营养包剩余袋数。由经过统一严格培训的调查员对看护人入户开展面对面问卷访谈。大五人格量表:五因素人格模型(通常称为“大五”人格特质)可以用来描述人格最显着的方面[23],其维度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与神经质、开放性[23]。其中,外向性代表着社交、自信的趋势;宜人性是信任、顺从和温柔的倾向;尽责性由成就和可靠性两个相关的方面组成;情绪稳定性与神经质是对立的描述,神经质表现出情绪调节不佳和经历负面情绪的趋势;开放性是一种富有想象力、非传统和自主的倾向[24]。采用李金德2013年翻译和修订的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en-Item personality inventory in China,TIPI-C)[25]对看护人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估,包含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5个维度。TIPI-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5]。由经过统一严格培训的调查员对看护人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估。

指标定义和判定标准营养包喂服行为指标:依据《2014年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改善项目技术方案》中的标准[22],婴幼儿在调查前1周食用营养包小于4包为无效喂服,婴幼儿在调查前1周食用营养包大于或等于4包为有效喂服。本研究为保证前1周营养包喂养袋数精确,采用三角互证法:(1)根据医生工作记录获取营养包领取时间、领取量以及剩余量的信息;(2)询问婴幼儿看护人调查前1周给婴幼儿喂服营养包的袋数;(3)在入户家庭对营养包的领取数以及剩余袋数进行现场观察计数。人格特质指标:参考TIPI-C量表[25],测量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以及开放性,每个维度人格特质的测量均包含2个条目。在TIPI-C量表中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1~7级计分(绝对不同意~绝对同意),各维度2个条目的总得分即为各类人格特质指标得分,分值范围为0~14分,得分越高表示在该人格特质维度上倾向越明显。婴幼儿月龄分为6~11、12~17、18~24月龄。低出生体重儿为出生体重小于2500 g婴儿。看护人年龄分为20~29、30~39、40~49、50~59、≥60岁。看护人民族分为汉族、藏族、彝族。

质量控制调查前: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法设计结构式问卷,在非样本地区进行预调查和初步考评,及时修改发现的问题,保证问卷的完整性、科学性、可行性。调查使用平板电脑在离线条件下开展访谈,每台平板电脑上预先分配规范化问卷。选拔认真负责的调查员,并对调查员进行规范化培训,进行2人1组的模拟演练,提高调查员对问卷的熟悉程度和现场处置能力。调查中:由当地妇幼卫生工作人员陪同入户或者将婴幼儿看护人集中起来,以提高看护人配合度。调查员与婴幼儿看护人在相对安静、独立的环境中进行面对面访谈,防止被干扰。在少数民族地区,招募当地志愿者逐句进行翻译。调查后:调查员在当天现场调查结束后或当天晚上对每份问卷进行交叉检查,再由带队调查员进行2次核查,两次核查确认无误之后联网上传。平台管理员再进行第3次核查,如若发现错误立即驳回并要求调查员重新确认和纠正。

统计学处理采用STATA 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资料以各亚组例数和比例表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般情况共调查895对婴幼儿及其看护人。在婴幼儿特征方面,46.48%(416/895)的婴幼儿处于18~24月龄,52.63%为男婴,低出生体重儿占7.15%。在看护人特征方面,80.45%的看护人年龄在20~29岁,89.83%的看护人为女性,74.41%的看护人小学未毕业。看护人为汉族、藏族、彝族的人数分别为321名(35.87%)、269名(30.06%)、305名(34.08%)。看护人主要为母亲,占比为63.69%。

看护人人格特质及其营养包喂服情况在看护人的人格特质方面,外向性维度的平均分为(9.01±2.64)分、宜人性维度的平均分为(10.60±1.99)分、尽责性维度的平均分为(9.41±2.06)分、情绪稳定性维度的平均分为(9.01±2.38)分,开放性维度的平均分为(8.57±2.29)分。在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方面,营养包有效喂服率为53.3%(477/895)。

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单因素分析将婴幼儿及其看护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看护人的人格特质得分与营养包喂服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在不同民族(χ2=12.30,P=0.002)、不同年龄(χ2=16.07,P=0.003)以及看护人是否为母亲(χ2=8.39,P=0.0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人格特质方面,看护人的婴幼儿喂服行为在尽责性人格维度上(t=2.81,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单因素分析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nutrition package feeding behavior of infant caregivers in remote rur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关联性分析以是否有效喂服营养包作为因变量,将人格特质的5个维度即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作为自变量,并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以及专业判断与营养包喂服行为存在关联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以汉族作为虚拟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看护人的尽责性人格特质(OR=1.08,95%CI=1.004~1.153,P=0.038)是其有效喂服营养包的保护因素(表2)。

表2 四川省偏远农村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关联性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nutrition package feeding behavior of infant caregivers in remote rur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讨 论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分析,发现该地区婴幼儿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现状不容乐观,对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营养包喂服行为两者间关联性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高尽责性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行为。

本研究中仅有一半的看护人有效喂服营养包(53.3%),该比例与既往研究中其他省份农村地区的水平接近[7-9],但距离《新划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2019年版)》建议的“营养包有效服用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6]。可见,应高度重视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看护人的营养包喂服情况。

本研究进一步剖析了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的人格特质与其营养包喂服行为的关系,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看护人的尽责性人格特质是其营养包喂服的有利因素,即看护人的尽责性人格越明显,给其婴幼儿有效喂服营养包的可能性则越大。此结果与既往关于人格特质与健康行为之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26-28]。Hampson等[26]于2000年针对343名美国社区吸烟者的研究显示,在预测健康行为方面尽责性很重要,尽责性高的人在家吸烟的频率会降低;一项2004年针对人格特质与健康相关行为关联性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尽责性与健康的行为(如运动、健康饮食、更少的药物滥用和更安全的性行为)呈正相关,与不健康行为(如吸烟)呈负相关[27];Carvalho等[28]于2020年针对715名巴西成年人关于人格特质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保持社交距离和洗手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尽责性对采取建议的控制措施很重要,尽责性得分越高,社交距离越大,洗手频率越高。既往研究表明,在解析人格特质与健康行为两者关系时,尽责性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29-30]。尽责性是个体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进行自我管理的一类个性特征,该人格特质反映了个体计划、执行并设定高标准的倾向[31],特别是在确保长期计划的执行方面,尽责性尤为关键[32]。营养包作为辅食营养补充品与辅食同服,辅食添加是一个使婴幼儿从6月龄至24月龄逐渐适应的过程[33-34],在辅食添加过程中喂服营养包同样具有长期性[35]。另外,看护人感知需求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35],因此,在婴幼儿6~24月龄每周给其喂服4袋及以上营养包的喂服行为,是一项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出计划并长期坚持的健康行为[33-35]。对于此类行为,高尽责性的看护人则有可能合理计划、执行并坚持。此外,高尽责性的个体具有认知重构方面的优势,在遇到问题时,更加倾向于解决问题而非逃避问题[36]。给婴幼儿规律地喂服营养包同样是一类较为复杂的健康行为,看护人在喂服营养包的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婴幼儿对于口味不太接受、营养包领取不便、因工作繁忙忘记喂服等问题[8,37-39]。这些问题提示,为提高营养包的有效喂服率,应采取可行的措施降低喂服营养包的挑战性。对于尽责性高的看护人而言,在喂服营养包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挑战则有可能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应对。由此可见,尽责性人格在促进婴幼儿看护人有效喂服营养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改善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的过程中,需关注看护人的人格特质,尤其是尽责性人格。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婴幼儿看护人营养包喂服行为不容乐观,具有高尽责性人格的看护人给其婴幼儿有效喂服营养包的可能性更高。建议在未来的营养包喂服行为促进项目中,重视人格特质因素对于营养包喂服行为的作用,同时关注低尽责性人格的看护人,可利用TIPI-C对看护人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估,针对尽责性人格特质得分低的看护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进一步促进其营养包喂服行为,切实改善该类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