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奇,宫向前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山东 烟台 264000)



乳房嗜酸性细胞癌1例

杨俊奇,宫向前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胃肠外二科,山东 烟台 264000)

病人,女,57岁。因发现右侧乳房包块2周入院。查体:双乳对称,皮肤无红肿、破溃,无橘皮样变;双侧乳头无糜烂、内陷、歪斜、固定及溢液;左侧乳房未触及包块,腋窝及锁骨上下区无增大淋巴结;右侧乳房外上象限10点钟方向距乳头约4 cm扪及一质硬包块,约3 cm×2 cm大小,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一般,无触痛,包块表面皮肤无凹陷,与皮肤胸肌无黏连;右侧腋窝扪及增大淋巴结1枚,约2 cm×1 cm大小,质韧,无融合固定,锁骨上下区无淋巴结大。入院后乳房钼靶示:右乳肿物,考虑乳癌,BI-RADS分类4C级;右乳外上见包块影,大小约3.7 cm×2.2 cm,边缘有毛刺,密度不均,其周围见一枚点状钙化,腋前份未见淋巴结。双乳及腋窝淋巴结B超示:①右乳外象限9点钟位探及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3.7 cm×2.5 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示团块内较丰富血流信号;②右乳外上象限11点钟位探及低回声结节,大小约1.3 cm×0.9 cm,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检查结节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双侧乳房导管不宽;③双侧腋下区探及2~3枚低回声结节,右侧约3.5 cm×0.8 cm,左侧约2.6 cm×0.9 cm,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匀,皮髓质分界尚清晰。乳房肿瘤标志物:肿瘤生长因子(TSGF)53.4 kU/L,癌胚抗原(CEA)1.50 μg/L,糖类抗原15-3(CA15-3)11.05 kU/L,糖类抗原-125(CA125)71.44 kU/L,铁蛋白(FERR)1 007.4 μg/L。局部注射37 MBq Tc-99m标记的硫胶体,2 h后行前位及侧位静态显像,前位显像示注射部位放射性浓集,同侧腋窝区见1枚异常放射性浓聚影;侧位显像同侧腋窝区亦见1枚异常放射性浓聚影。诊断:乳癌,前哨淋巴结显像阳性。全麻下行乳癌改良根治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术中将肿瘤完整切除,快速病理检查示乳房浸润性癌;在胸大肌外缘蓝染淋巴管并借助伽玛探测仪找到1枚前哨淋巴结(前哨Ⅰ淋巴结沿长轴剖开,分为前哨Ⅰa、Ⅰb)及邻近的I水平淋巴结1枚,前哨淋巴结肿大,约2.0 cm×1.5 cm,形态饱满,质地软,病理检查未见癌转移,决定省略腋窝廓清、行右侧全乳房切除术。术后病理示:乳房组织5.5 cm×4.3 cm,其中见一3.0 cm×2.5 cm大小包块,灰白、质细,有出血,乳房病变符合嗜酸性细胞癌;标记前哨Ⅰa淋巴结1枚、前哨Ⅰb淋巴结1枚、1水平淋巴结1枚,均未见癌转移;乳头深切线未见癌累及;标记1水平淋巴结8枚、腋窝淋巴结1枚未见癌转移;标记右乳外上象限肿物4.5 cm×3.0 cm×1.2 cm,切面见一灰白结节1.2 cm×0.8 cm,质韧,符合纤维腺瘤。乳房组织免疫组化示:ER(-),PR(-),HER2(-),CK5/6部分(+),P53(+),Ki-67阳性指数约50%。部分淋巴结免疫组化示:CD68(+)、CK(-)。病人术后痊愈出院。

讨论 乳房嗜酸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1972年首次报道,2003年版WHO乳房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学类型提出,并指出乳房嗜酸性细胞癌的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对临床和病理医师而言,加强对其正确认识十分必要。乳房嗜酸细胞癌由70%以上嗜酸细胞组成,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浆,易被忽略或误为大汗腺成分,因此需与乳房大汗腺癌、颗粒细胞瘤和神经内分泌癌鉴别。

嗜酸性细胞癌的诊断需符合下列条件:①肿瘤生长较快, 与周围组织无明显边界,肿物质地较硬,无包膜, 切面灰褐、灰红色,呈浸润性生长;②肿瘤细胞为大的嗜酸性颗粒细胞, 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者多边形,实性团块排列或偶见腺腔, 胞浆内有嗜伊红颗粒;③细胞和细胞核具有多形性;④肿瘤局部浸润, 或侵犯血管、神经,发生远处或局部转移。

临床上乳房嗜酸性细胞癌男女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女性,男性病人很少见,大多数发生于60岁以上者,常因偶然发现乳房包块于医院就诊,包块大小在1.0~3.5 cm,多数无淋巴结转移,无特殊发病部位和其他特殊临床体征。由于目前报道病例数有限并且缺乏足够的临床随访研究,尚不能准确评估其预后。一般认为其预后与肿瘤的大小相关,肿瘤直径<2 cm者预后较好,≥2 cm者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女性乳房嗜酸性细胞癌病人2例,男性病人1例,行改良根治术后随访55个月仍健在。另有文献报道1例男性病人经改良根治后随访7年仍存活。还有文献报道1例乳房嗜酸性细胞癌病人术后随访8个月仍健在。本文病人行乳房改良根治术后随访9个月无复发转移。

乳房嗜酸性细胞癌有浸润性生长的行为,其生物学行为主要为恶性,治疗方式目前主要考虑手术治疗,如乳癌改良根治术。但对于乳房嗜酸性细胞癌术后是否需行进一步靶向治疗、化疗、放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乳房肿瘤;嗜酸性细胞;病例报告

(本文编辑 黄建乡)

作者书写统计学名词及符号须知

2014-12-29;

2015-03-28

杨俊奇(1989-),男,硕士研究生。

宫向前(1970-),男,博士,主任医师。

R737.9

B

1008-0341(2015)03-03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