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近玲

【摘要】  目的    探讨肌肉骨骼超声在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同一名超声医生对患者健侧、患侧足底筋膜厚度进行测量,测量两次,间隔时间为2~3 d,对比两次测量结果;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两次超声检查重复性测量信度验证,对比患者健侧与患侧ICC。结果    患者患侧第1次、第2次、平均足底筋膜厚度分别为(4.87±0.46)mm、(5.10±0.49)mm、(4.98±0.51)mm,均大于健侧的(3.94±0.23)mm、(3.86±0.22)mm、(3.91±0.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超声检查结果相关系数ICC为0.84,健侧ICC为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肌肉骨骼超声检查能准确测量足底筋膜厚度,评估炎症水肿程度,且测量结果信度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慢性足底筋膜炎;肌肉骨骼超声;相关系数;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9  R6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07-0148-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7.047

慢性足底筋膜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又被称为足底腱膜炎,随着人们年龄增长,长期步行/长久站立导致韧带弹性与耐受性降低,脆性下降,若过度劳累,极易导致足底筋膜受伤,引发局部炎症[1]。临床症状为站立疼痛、行走疼痛,部分患者疼痛会放射于整个脚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于慢性足底筋膜炎,早期诊断并针对性干预,患侧跖腱膜生物力学平衡结构可恢复正常,避免炎症加重导致足底筋膜进一步损伤[2]。该病既往在临床诊断时,多以患者临床症状、病史为诊断依据,因患者肌腱结构、机械特征等存在差异,易受到临床医师主观影响,影响诊断准确度。超声作为一种临床常用诊断方式,能够清晰展现足底跖筋膜、韧带、肌腱、细小骨皮质撕脱骨折、神经等,且探测方便、角度灵活,能够对足踝部运动状况实时动态观察,优势明显[3]。为了解肌肉骨骼超声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8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为例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男48例,女32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92±4.11)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75±0.61)年;病变位置:左侧49例,右侧31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6~9分,平均(7.75±1.12)分。所有患者晨起足跟落地时疼痛或久坐起身疼痛,足部无钙化和骨刺,接受保守治疗无效。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订版》[4]制定:(1)足底内侧有明显疼痛感,若一段时间不活动,重新行走的几步疼痛感明显,且随着负重时间延长而加重。(2)近期负重活动后会诱发足跟痛。(3)足底筋膜近端与跟骨止点处触诊有疼痛感。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结合足跟部核磁共振检查、X线片检查,确诊为慢性足底筋膜炎;(3)足跟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5)思维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排除标准:(1)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足跟部感染等疾病患者;(2)既往有足跟部手术史,双侧足部病变患者;(3)认知功能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4)患有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损伤者;(5)合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6)患有严重免疫系统、血液系统或全身性感染者。

1.2    方法    使用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型号S2000)对患者患侧、健侧足底筋膜进行测量。测量之前,调整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14 MHz;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保持90°屈曲置于中立位。操作者使用诊断仪探头对足底、筋膜间连接位置来回探测,每次测量生成图像3张,间隔2~3 d后,再重复测量。超声检查均由同一位高年资医师完成。

1.3    观察指标    采用超声诊断患者足底筋膜厚度,连续测量两次,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对比两次超声检查的结果数据,足底筋膜越厚表示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ICC>0.90,表示重测信度高;0.76≤ICC≤0.90,表示重测信度尚可;0.55≤ICC≤0.75,表示重测信度一般;ICC<0.55,表示重测信度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健侧与患侧测量结果对比    健侧足底筋膜厚度低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测量信度对比    健侧超声检查结果的ICC值为0.91,患侧ICC值为0.84,无统计学差异(χ2=0.022,P=0.881),见表2。

3    讨论

足部作为站立、行走的重要支撑,在日常生活中常因各种因素(如长时间走路、登山健身、徒步旅行等)导致足底疼痛,而其中多数为慢性足底筋膜炎所致。慢性足底筋膜炎是在长期超负荷压力下导致跖筋膜损伤、发生炎症,患者普遍存在过度运动或过度劳累后足部不适情况,部分患者疼痛会放射于足掌[5]。炎症通常多伴随发热、红肿、疼痛等,但慢性足底筋膜炎除了足部疼痛,极少出现肿胀、发热、发红等症状,增加了疾病诊断难度。既往常以病史、临床症状为依据,易受到医生主观经验影响,不利于病情的定量评估,影响后续治疗[6]。该疾病无炎症细胞存在,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在经过数月后症状可改善,但部分患者存在长时间足跟部严重疼痛情况,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临床尚未明确足底筋膜炎发病机制,考虑主要与运动过度、肥胖、创伤等有关。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中医治疗方案、冲击波、手术与伸展运动等广泛应用于该病治疗中,但因治疗过程漫长,复发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治疗是保证疾病治愈的关键。

足底筋膜属于支撑足弓的带状纤维性腱膜,分为较厚的中央部位,较薄的内侧及外出部位,可为足底提供“卷扬机”功能,使足底保持弓状;从骨结节内侧向远处延伸,并逐渐增宽、变薄,共五束,存在于每个趾骨头远端的骨膜底部,并融合于足底前端真皮、各趾屈肌腱中。足底筋膜富含胶原纤维,为坚韧致密组织,若足底筋膜病变,B超检查可见患者筋膜增厚、内部回声减弱,但针对病灶深处结构检查,浅面的软组织会造成超声波衰减,因此对足底筋膜检查时,无相邻肌肉参考分析回声变化,诊断结果的主观性较大,同时关于足底筋膜厚度的正常范围仍存在争议,故B超诊断效果并不理想[7-8]。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大,医疗技术水平也显着提升。影像技术作为疾病临床诊断不可缺少的技术,常用的有:核磁共振技术、超声诊断技术等,将其应用于慢性足底筋膜炎诊断中,能够帮助准确观察患者足底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帮助。但是,核磁共振虽然成像更清晰,但检查费用昂贵,若患者体内植入金属体,将直接影响检查结果。肌肉骨骼超声诊断仪具有无创性、低成本,可动态展现患者肌肉软组织结构,常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的诊断中[9-10]。肌肉骨骼超声应用于慢性足底筋膜炎诊断中,不仅能动态显示肌肉软组织结构,还能准确评估或判断肌肉软组织疾病类型,更易被患者或家属接受。虽然相较于MRI,肌骨超声诊断图像清晰度不高,但随着超声探头频率调整,可逐渐提高其清晰度,并进一步提高临床关于慢性足底筋膜炎疾病诊断准确率,而且还能帮助医生判断足底筋膜炎症发生部位,清晰探查低回声区域,临床价值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患侧第1次、第2次、两次平均足底筋膜厚度均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患侧两次测量信度ICC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于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肌肉骨骼超声诊断仪诊断准确性较高。因长期慢性炎症、筋膜组织水肿等影响,导致患侧足底筋膜出现局部厚度增加情况。而且利用肌肉骨骼超声还可判定炎症水肿周围存在低回声区域,利用肌肉骨骼超声诊断原理,评估诊断慢性足底筋膜炎,可探查足部血管、浅表肌理组织,并有效测量患侧足底与健侧足底的筋膜厚度,评估炎性反应,为后期疾病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义。

超声仪利用人体不同组织间、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间声学特性间的差异,以探头发出超声波,通过扫描、探查、接受并处理信息,以影像形式清晰展现测量组织。通过对患者健侧与患侧足底筋膜厚度重复测量,可准确掌握足底浅表肌理、血管等组织清晰成像;并且与其他检查方式比较,超声诊断仪时效性强,探头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患者足底筋膜炎症与水肿情况;此外,探头能够来回扫描,提高了足底筋膜回声区探查的充分性[11-12]。同时,肌肉骨骼超声具有无创、价格低廉等优势,可动态显示患者软组织结果,在肌肉软组织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显着,而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频超声的探头频率及成像分辨率的提升,可有效保障肌肉骨骼超声的可视性,有助于医师更加清晰地观察足底筋膜炎病灶情况,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肌肉骨骼超声的清晰度虽不如核磁共振,但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故更容易在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推广。随着超声诊断医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及对足底筋膜炎诊断经验的积累,肌肉骨骼超声诊断足底筋膜炎的准确率可得到进一步提升,前景广阔。但本次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所选取病例数量相对少,亦未考虑在不同时期(治疗前期、中期、康复期)的足底筋膜厚度变化情况。后续将进一步尝试通过多中心对照研究弥补该方面的不足,以进一步证实肌肉骨骼超声技术用于足底筋膜炎诊疗中的优势价值。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仪能够准确、实时得出患者足底筋膜厚度,且多次测量下信度良好,为医生准确评估患者足底筋膜炎症与水肿程度奠定基础,为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艺岑,王培鑫,刘志成.超声引导下注射透明质酸钠与皮质类固醇治疗足底筋膜炎:疼痛、筋膜厚度及踝足功能评估[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11):1670-1674.

[2]   WIN MIN OO,LETICIA A.DEVEZA,VICKY DUONG,et al.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in symptomatic thumb-base osteoarthritis:clinical,functional,radiological and muscle strength associations[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9,20(1):220-220.

[3]    周雪添,马勇,郭杨,等.肌肉骨骼超声技术在骨科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16):2573-2578.

[4]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骨科分会.《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2014修订版》临床实践指南[J].康复学报,2019,29(1):2-20.

[5]    VIDOVIC MANDICA,LAMOT LOVRO,LAMOT MIRTA,et al.Intraarticular infliximab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the role of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and disease activity scores in monitoring therapy response[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2018,36(4):676-682.

[6]    杨辉,刘玫,石玉琴,等.肌肉骨骼超声在评估慢性足底筋膜炎中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5):218-219.

[7]    MENGCHEN YIN,JUNMING MA,JINHAI XU,et al.Use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hronic plantar fasciitis[J].Scientific Reports,2019,9(1):4207-4207.

[8]    许磊,康亚宁,胡兴律,等.超声弹性成像定量评价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初步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21(3):194-196.

[9]    VOLLAND LENA M,ZHOU JENNY Y,BARNES RICHARD F W,et al.Development and Reliability of the Joint Tissue Activity and Damage Examination for Quantitation of 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by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in Hemophilic Joints[J].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9,38(6):1569-1581.

[10]    赖瑞青,陈忠,赖苑芳,等.高频宽景超声对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9,30(11):820-822.

[11]    OHRNDORF SARAH,BOER ALEID C,BOETERS DEBBIE M,et al.Do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dentify synovitis and tenosynovitis at the same joints and tendon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early inflammatory arthritis and clinically suspect arthralgia[J].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2019,21(1):59.

[12]    吴亮群,秦小虎,陈秀珍.肌骨超声技术在康复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及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1):25-26.(收稿日期: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