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莹 张泽娜 徐小杏

中国戏曲是我国艺术的瑰宝,优秀的戏曲译作和完善的翻译研究体系是推动我国戏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国家有关部门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振兴优秀传统戏曲,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做好戏曲文本的翻译工作对于推动戏曲的对外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虽然已有学者从语言研究、翻译美学、功能翻译理论等角度进行戏曲翻译研究,但目前国内对中国戏曲翻译的研究整体不足,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本文主要从戏曲翻译的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发展趋势对中国戏曲翻译研究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厘清中国戏曲翻译现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建议。本研究以期为未来中国戏曲翻译相关研究拓宽思路并提供参考价值。

一、研究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人们对中国戏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如何通过深入研究戏曲翻译更好地发展中国戏曲文化这一话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戏曲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研究。研究发现,已有学者从语言学、翻译美学、功能对等等视角对中国戏曲翻译进行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传统戏曲翻译曲目受限等问题。中国戏曲翻译的视角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戏曲翻译的语言研究。中国戏曲以唱词与念白为主,译者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翻译。学者高晓静以着名翻译家姚萃农先生翻译的中国传统戏剧经典剧目《奇双会》为例,根据戏曲的非语言传播的特性提出“适度解释,巧妙用喻”等翻译策略;肖敏以《长生殿》里具有一定文化符号特征的专有名词翻译和《红楼梦》里一些对话翻译为例,探析中国戏曲翻译的隐性语言。上述文献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析戏曲文本语言特征,但对把握戏曲原文本的语言特征的对照描写还不够充分,仍需进一步探讨。中国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翻译策略研究需要注重探析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二)翻译美学视角。戏曲蕴含着意象美、人物美、修辞美。戏曲的翻译美学即透过美学视角对其文本进行翻译研究,发掘和再现戏曲之美。在翻译美学的框架下,学者冀丽娟以昆曲《牡丹亭》为例,对戏曲原文本中独特且丰富的美学元素进行探讨。赫蕊比较分析了汪班《悲欢集》的昆曲原文和译文的审美结构,总结出译文通过语言变换来达到整体审美的契合。张彭杰和周莹(2017)对《牡丹亭》的汪榕培译本进行分析,从意象美、人物美、修辞美等不同审美角度对译本进行分析,指出运用修辞美能够使语言更加优美且有节奏韵律。以上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国戏曲原文本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中国戏曲翻译研究中,我们要注重依托美学理论,保持原文本的语体风格。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功能对等理论是指译文与原文实现功能对等。”,即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最贴合原文的对等词。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学者代芳芳基于中国传统戏曲翻译的现状,探讨了中国戏曲翻译面临的困难,提出中国传统戏曲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的原则。林阿立分析传统戏曲翻译的研究现状,以“泗州戏”为研究对象,根据传统戏曲对外翻译的特点研究出基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客观性、可读性的翻译策略。以上研究成果助推我们进一步认识并运用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中国戏曲翻译研究,戏曲的翻译需要译者使用贴合原文的目的语来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

二、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国家名片,中国戏曲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中国戏曲翻译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然而,目前国内对中国戏曲翻译的研究整体不足,主要问题可归纳如下。

(一)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目前国内对戏曲文化的关注度不足,文献较少,研究内容零散,未能系统阐释戏曲翻译的相关概念和范畴,缺乏权威的戏曲翻译语料库,人物姓名、地名翻译和行当翻译不规范甚至不准确。例如,一些戏曲英译版本直接通过汉语拼音来翻译行当,将花旦翻译为“Hua Dan”,将青衣翻译为“Qing Yi”等,虽然这样翻译比较简单直白,但是忽略了文化背后蕴含的含义,没有说清楚花旦和青衣的特点与名称的来源,翻译不够准确。多数戏曲翻译研究的分类方式不够清晰。戏曲是多模态符号的综合体,针对文本、服饰以及其他多模态符号都应区分得当,翻译时不可一概而论。例如,黄映雪认为戏曲文本中的“行当”以及唱腔都可以采用“音译+注释”的方式,虽然保留了戏曲的文化特性,但并没有对戏曲翻译类别进行区分、针对翻译类别进行翻译。此外,我国戏曲翻译实践研究较少,多数学者只针对英译实践分析出相关翻译策略,但缺乏对翻译实践理论和方法的凝练性总结。

(二)局限于语言翻译本身。中国戏曲由语言、演唱、服饰、配乐、舞台、道具等多种要素组成,其本身具有多模态性、多符号性。因此,戏曲翻译不应局限于文本翻译,即语言模态本身。在实际戏曲传播和翻译实践中,语内、语际和符际翻译往往相互依存。一直以来,国内戏曲翻译研究多局限于戏曲剧本的文本语内、语际翻译,而忽略了跨语言的国际转化,如朱安迪对山东吕剧《小姑贤》中的文本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研究,分析直译、意译、省译和注释等技巧对翻译文化负载词的作用,但翻译重点仍着眼于戏曲文本中的语言模态,忽略了戏曲的其他模态;而郭晨旭基于京剧《凤还巢》魏莉莎的译本,从词汇、句法和修辞层面对戏曲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和翻译,并强调京剧翻译应注重语言的凝练和生动,既保留了京剧的文化特色,也应充分考虑戏曲术语在西方国家的接受和理解程度,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由此可知,通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个维度,并结合戏曲在语言文学、音乐唱腔、舞台美术上的不同特点对中国戏曲进行翻译研究,才能更全面、正确地解读出戏曲原语文本和其中各个表意模态符号的意思。

(三)外宣翻译研究不足。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之一,肩负起了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责任。因此,戏曲翻译的外宣翻译研究迫在眉睫。然而,目前国内对于戏曲翻译的外宣翻译研究比较有限,大多数戏曲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翻译学和文本功能理论下的戏曲翻译策略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了增进各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我们应重视戏曲外宣翻译研究。戏曲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西方各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在翻译戏曲时更应考虑目标观众的理解程度,让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表达。例如,黄映雪将戏曲中的“还阳酒”翻译为“the wine to restore health”,这种译法就合理地兼顾了原文含义和西方观众的接受与理解程度,而不是单纯直译。“还阳酒”指的是一种助人恢复功力的酒,如果不在翻译时将“还阳酒”的作用表现出来,外国观众便很难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含义。

三、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纵观中国戏曲的翻译研究,其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翻译策略多元化。近年来,国内外译者不断在中华戏曲的翻译中做出实践尝试,翻译策略也逐渐多元化,常使用的策略有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译+释”的外宣翻译等。

(2)研究对象多元化。最初,众多学者的戏曲翻译研究只聚焦于京剧、昆曲等着名传统剧目,但如今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更加多元,研究对象及范围不断扩展,愈加重视地方剧种的翻译研究。

(二)体系化。随着中华戏曲逐渐走出国门,戏曲翻译理论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建立规范的戏曲翻译语料库迫在眉睫,未来戏曲翻译也将呈现体系化发展趋势。其体系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戏曲术语翻译体系化。虽然原有戏曲术语翻译有限、择词不规范,但当前戏曲外宣翻译急不可待,国内外戏曲翻译需求旺盛,这将进一步促进戏曲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系统化。

(2)戏曲翻译理论体系化。目前多数国内外学者都很重视戏曲翻译策略和理论的研究,近几年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角度和方法更加多元,包括翻译美学、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生态美学等视角,为后续戏曲翻译理论体系化奠定了基础。

(三)多模态化。现有部分研究已意识到戏曲的多模态性,更加重视戏曲符号表意及表演功能。同时,部分戏曲翻译研究深入探究戏曲这一多模态综合体的戏剧性表现,致力于寻求更加合适的戏曲翻译策略。这说明戏曲翻译研究在多模态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突破。戏曲文本本身的不完整性也将增强人们对戏曲演出中服饰、配乐、舞台翻译的意识。

四、启发与建议

中华文化能否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文化外译工作的质量。如何更准确、贴切地传达戏曲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是中国戏曲翻译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推动中国戏曲翻译融入国家文化传播战略。在当今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大时代背景下,对优秀传统戏曲剧目进行外译,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良好机遇。推动戏曲的传承和戏曲翻译海内外传播能够发挥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使民众在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戏曲翻译融入国家文化传播战略,对塑造全面、真实和立体的中国形象,建设文化强国都具有建设性意义。

(二)努力探索戏曲翻译研究体系。中国传统戏曲是一个庞大而又繁杂的文化体系,从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到京剧、越剧、评剧、豫剧等地方戏在内的中华传统戏曲剧种可达三百六十多种,而传统戏曲剧目更是数以万计。传统戏曲中也包含大量诗词典故、民间寓言、文化负载词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其本身具有多模态性、多符号性。因此,促进戏曲翻译这一译学分支的整体化发展应有效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形象学、美学、文体学等多种角度展开跨学科研究,进而完善翻译研究体系。

(三)大力发展戏曲翻译及培养相关翻译研究人才。戏曲翻译人才的不足和紧缺一直是中华戏曲翻译研究发展的短板,现有人才无法满足戏曲外译的市场需求。针对戏曲翻译人才短缺这一情况,相关高校可通过设置戏曲翻译相关特色课程或开设英语戏剧社等,结合地方戏曲特色并积极与戏曲学校合作,探索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丰富的戏曲文化知识储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的复合型戏曲翻译人才。

五、结语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戏曲翻译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国内戏曲翻译的研究现状,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深入推动中国戏曲翻译融入国家文化传播战略、努力探索戏曲翻译研究体系、大力发展戏曲翻译及培养相关翻译研究人才等方向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戏曲翻译研究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多模态视域下粤剧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21154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黄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