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晨璐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由上海的一些高校最先提出并参与实践的。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是由思政课程转变而来,但是二者的概念差别很大,多数人会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混淆。“思政课程”是学校设置的专门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从而既教授学科专业知识又能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课程思政”的概念最先在高校中提出,但笔者认为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常常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西方作品的欣赏中更容易忽视,因此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内容,有助于在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其智力与道德等素质的发展,挖掘音乐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初中音乐欣赏融入“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

有一大部分教师对其概念是模糊不定的,而教师团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模糊可能会导致课程思政实践无法顺利进行。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些教师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通过教育部相关文件了解到的,但是仅在文件中了解课程思政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理解,并没有深入探究,也没有付诸实践行动,这样的了解比较容易将课程思政概念狭义化。甚至有些音乐教师认为音乐课程没必要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并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职责,与音乐教师没有关系。

(二)教学内容缺乏“思政”融合

老师对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缺乏思政融合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只是停留于谱面,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外的音乐作品,通常会忽视思政内容的融入,没有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层的思想内涵,或是过于重视音乐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学生的情感升华方面的关注,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无法达到德育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缺乏“思政”设计

而在教学设计上,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可能设计比较单一,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顺带提到几句关于思想政治的内容,就达到“课程思政”的要求;有些教师则在“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方式方面不够新颖;有些教师仍然在教学中全过程采用讲授法,忽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些现象都会导致学生接受知识不够具有主动性,没有为学生定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树德立人的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思政”融入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方法探究

(一)提升教师音乐“课程思政”的意识

实现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思政”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让音乐老师教师有相关“课程思政”的意识。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可以通过在学校开展讲座交流会、积极参加专题培训等方法,让音乐教师在参与活动和培训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并慢慢领悟“课程思政”的含义,并深刻意识到将“课程思政”融入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以便在备课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音乐与思政融合的环节,并在上课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德育。

(二)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

1.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挖掘

在欣赏音乐作品,尤其是某些国外的作品时,教师常常忽略思政元素的挖掘。初中音乐课本的音乐欣赏作品中,包含各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各个时代下作曲家的创作产物,有些表现了激烈的社会变革,有些体现了作曲家的某种认知,有些蕴含了作曲家想表现的精神品格,有些反映出作曲家内心的爱国情怀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可通过查阅书籍资料等方式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从而深入了解作品。将挖掘作品中的美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作为目标,深入探寻作品创作背景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社会背景。首先是从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挖掘思政元素。作者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的曲子,饱含了作曲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控诉、讽刺抑或赞美、满足,在这种表达的背后便能看出作者的爱国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等。例如肖邦《c小调练习曲》的欣赏课,当时肖邦在创作这首曲子前,他的祖国波兰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最后被残忍的沙俄军队武力强制攻占,得知消息后的肖邦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消息撕裂了,最后情绪如火山爆发写下了这首曲子。我们便可从中挖掘出肖邦进行创作时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并将这种感情贯穿于欣赏课中。

(2)作者生平。了解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时的遭遇,有助于挖掘出作者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欣赏课,萨拉萨蒂几乎一辈子都在各地巡演与求学,因此他充分体验到了漂泊的感觉。我们能从中提取出作者身上蕴含的精神品质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即面对贫穷与流浪却能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因此了解作者生平,有助于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深意,从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与真、善、美。

2.从作品的内容中挖掘

从作者用音乐塑造的对象中挖掘出思政元素,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塑造出了吉普赛人的颠沛流离却热情乐观的精神。如果是歌剧,便从故事内容中挖掘出思政元素。例如奥芬巴赫《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欣赏课,该曲选自《地狱中的奥菲欧》,这部歌剧将希腊神话中痴情的奥菲欧改编成为不务正业的轻浮之徒,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丑态。瓦格纳《飞翔的女武神》选自乐剧《女武神》,歌剧内容展现了女武神的勇敢正义、不畏权威的精神,也表达了对钱、权的贪婪争夺终将走向毁灭,可从中挖掘出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罗西尼《进行曲》选自歌剧《威廉退尔》,该歌剧的讲的是威廉·退尔带领人民英勇反抗暴君统治的故事,从内容中我们可以挖掘出爱国、反外辱的精神,从而与我国抗战歌曲相互对比联系等。

3.从作品的音乐要素中挖掘

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情绪会自然而然会被音乐所带动,使我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体现在音乐要素的发展变化,因此除了从作品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挖掘,更细致的还能从音乐要素中挖掘,细致到和弦、乐句。例如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第四部分运用超高的音群、快速的节奏、超强的力度展现吉普赛民族热闹的群舞,从明亮激昂的旋律中能听出吉普赛人虽然生活窘迫、四处流浪,但是却依然乐观面对。这部优秀作品的各个创作细节都没有离开作者所想表达的精神。

(三)思政元素“全过程”融入欣赏课堂

1.设计课前导入——营造氛围

笔者认为优秀的课前导入,能营造氛围并调动情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巧妙地在导入环节渗透一些思政元素。一些中国作品的教学,比较容易在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但在一些西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加强课前导入的思政融合,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教师可以分析音乐创作背景,从而选择某些比较具有感染力的图片或者代表性的影视片进行课前导入。例如在肖邦《c小调练习曲》的欣赏课中,导入环节可以播放带有爱国歌曲(例如《松花江上》)的中日战争的影视片段或者纪录片,营造出奋勇抵御外辱的爱国精神。再用语言过渡到波兰的华沙革命,引出表现波兰人民革命与抗争的《c小调练习曲》。在罗西尼《进行曲》的欣赏课中,播放中国进行曲《战斗进行曲》音频并配合图片进行导入,营造军队胜利欢庆的氛围,渗透家国情怀。而在《飞翔的女武神》欣赏课导入中,播放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的照片、影视片段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

2.设计欣赏过程——多方面展开

在课程导入结束后进入新作品的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并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展开欣赏。

首先,在欣赏作品时,通过观看视频配合教师讲解等方式,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内容进行引导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其次,分析音乐要素时,可以通过图谱法、对比聆听、对比演唱、身体律动等方式,通过多种互动环节,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态度。例如分析《c小调练习曲》的强弱对比和旋律起伏时,让学生一边哼唱旋律,一边根据力度和节奏用手大声或小声地击桌面,感受波兰人民对侵略战争的不满与呐喊。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与音乐作品的共鸣,使学生深入地体会音乐流露出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精神和思想的升华。

另外,在欣赏作品时充分运用举例、联想、类比、学科融合等方式嵌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民族精神等,在提升民族自信的同时升华对本国的爱国之情。例如在分析《c小调练习曲》的思想感情时,可以嵌入我国的抗日爱国歌曲《渔光曲》,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在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中讲到奥芬巴赫的讽刺意味时,也可融入我国着名文学思想家鲁迅的作品思想内容,展现其揭露社会人性的黑暗,从而唤醒麻木的群众的精神。在欣赏《飞翔的女武神》时,嵌入对我国历史上女英雄的介绍或聆听关于我国女英雄的音乐。总之,在欣赏过程中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设计拓展延伸——加强情感体验

在课程最后的设计拓展环节,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再次升华、总结主题。例如在罗西尼《进行曲》、肖邦《c小调练习曲》此类的爱国题材音乐欣赏中,可在拓展环节对比聆听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相关爱国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等,进行对比分析他们情感表达的异同以及创作手法的异同等。在瓦格纳《飞翔的女武神》的欣赏拓展环节可设计旋律填空题,在节奏规定的前提下,让学生编创中国调式的武将军的形象等,将正能量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

(四)开展音乐与思政融合的实践活动

1.开创主题比赛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主题比赛。一是某主题的作品比赛,如“爱国”主题的声乐比赛(或器乐)等,以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通过“爱国”曲目的作品竞赛,让学生在备赛的过程中能了解到所选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融入音乐的演奏与演唱中。另外,比赛平台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指导,促使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并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情感升华。二是某主题的编创比赛,如民歌改编比赛,将现代元素融入民歌或者将国外民族特色音乐融入本民族音乐中。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民歌,用音乐提升民族自信并提升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豪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文化冲突与差异。

2.以节日为契机开展音乐活动

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开办一些音乐活动。例如在“教师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军节”“建党节”等具有思政意义的节日,组织各班彩排音乐节目,并在大课间展示或在课后开办主题音乐活动。在特殊的节日氛围里用音乐加强学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以及提升尊师重道、勤俭节约等精神品质。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课外活动,都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活动前期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精神目标来进行活动的设计和策划。在活动的过程中都遵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在音乐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结语

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有助于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其智力与道德等素质的发展,挖掘各个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从而实现全课程、全员育人。当然,笔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以及课例研究中也会继续学习、探索创新将“课程思政”融入音乐欣赏课堂,以求更深入、更细致地研究。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