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翠红

(菏泽市立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全程护理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其中具有很全面的护理技巧,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1]。急诊危重患者主要的病情特点是发病快速、多变、复杂,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2]。本文通过选取本院140例急诊危重患者分别使用全程护理与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之间140例急诊危重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0例,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了解同意的前提下开展研究工作。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50.11±10.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在24-76岁,平均年龄51.21±10.7岁。经过对比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强化通信联系120急救中心。急救现场的实际情况需要使用电话与急救中心进行联系,从而达到实时跟踪车辆的目的;当急救车到达现场时,首先要明确患者基本信息,例如姓名、性别、年龄、症状等信息,然后将掌握的基本信息传输至医院,便于医院接收人员可以提前准备急救所需的仪器、器械、药品等,也可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到现场提前准备急救工作。②快速分诊。分诊岗位需要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所担任,当接收到患者信息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安排专用推车、抢救床、氧气等设备;在患者入院时需要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及疾病类型合理安排抢救室。③抢救干预。在患者需要进行抢救时,护理人员需要辅助主治医师开展抢救工作,以便推动各项抢救工作可以高效、快速的进行,这也是提高抢救率的重要依据。在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首先需要保证患者呼吸畅通,为患者提供氧气支持;还需建立静脉通路,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在配置相应的抢救药物,同时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要求护理人员准确记录抢救信息。④加强基础护理。因急诊危重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抢救时准备好急救药品、氧气、急救设备等,在急诊患者需要转移时护理人员则需全程陪同,从而实现工作无缝衔接,待全部工作完成交接后签字确认。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对照组与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文研究内容涉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抢救成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采用χ2检验计算资料,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使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危重患者抢救情况对照组抢救成功47例,抢救成功率67.14%,观察组抢救成功65例,抢救成功率92.85%,经对比对照组成功抢救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卡方值4.7009,P<0.05,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通过对比患者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得出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3 结论

医院急诊科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存在很高的护理风险,若不对危重患者进行急救干预,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基于此,在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采用全程护理进行干预[4]。全程护理方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主要通过120通讯系统向医院传输患者相关信息,在通过急诊护士进行及时分诊,在建立的绿色通道内输送患者至抢救室,从而缩短运转时间,对患者可以进行及时抢救;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要积极辅助主治医师进行抢救,为抢救提供所需的设备、药品等,在患者转运时,护理人员要全程陪同;在交接时需要签字确认,确保工作无缝衔接[5]。

通过本次研究,对照组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低于观察组,P<0.05,实验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上述数据表面,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过程中,全程护理可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并且有效提升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采用全程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在临床中具有显着的护理意义,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