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慧敏

(菏泽市立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急性胸痛属于临床上常见疾病,有报告指出,该病的诱导因素较多,包括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通过试验分析,急性胸痛病人需在疾病初期开展诊疗和干预,保证疾病的诊疗时机,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可提升急性胸痛病人的救治效果[1]。本文对我院胸痛中心的病人进行总结,抽出102例样本进行分析,查看对我院区域性胸痛中心病人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效果,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数据对我院胸痛中心的病人进行总结,抽出102例样本进行分析,样本收录时间在2019年4月~2021年4月区间,根据奇偶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年龄、性别对比见表即可,差异对比无意义,统计学不存在(P>0.05)。

表1 基础资料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样本根据常规预检分诊干预。予以观察组病例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干预,具体内容概述如下:①胸痛中心需在预检分诊岗位设置专职护理人员,明确轮流排班制度,每日需具备2名护理人员值班,保证病人入院后可及时进行接诊,保证人力充足,分诊护理人员需在3分钟内迅速对病人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②创建胸痛病人专用就诊卡,主要是针对无需卧床的病人;部分需要卧床休息的病人需佩戴胸痛病人识别卡;从而保证护理人员精准识别患者;创建胸痛优先专用章,需在就诊病人的缴费单据上加盖,保证其能优先进行缴费、挂号等流程。③对于胸痛病人优先就诊,需保证其在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验;在诊疗期间收集静脉血样本,于病人床旁检测心肌标志物,床旁采血,保证诊疗速度;随后对肌钙蛋白I进行检测,于短期内对胸痛高危病人进行确诊。④针对胸痛高危病人,需及时开创绿色通路,可给予溶栓干预或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针对胸痛中低危病人,可指导其到留观区或是心血管内科进行诊疗和病情观察。

1.3 观察指标查看病人的急救时长、急诊停留时长、急诊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

1.4 统计学意义两组102例资料全部开展SPSS21.0检测核验,指标中例数用n表达,通过χ2值核算,并对资料中的标准差以(±s)显现,需给予t值核算,明确数值P,取值范围在0.05以内证明统计学存在意义。

2 结果

数据指标:观察组病例中,急诊时间为(30.15±2.06)min,急诊停留时长(8.12±2.02)min,急诊心电图时间(2.39±1.56)min,分诊评估时间(0.42±0.21)min,对照组资料中,急诊时间为(60.17±3.41)min,急诊停留时长(28.18±3.27)min,急诊心电图时间(7.08±2.04)min,分诊评估时间(3.15±0.46)min,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着,统计学意义存在(T=53.8126/37.2715/13.0419/38.5551,P=0.0000)。

3 讨论

相关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胸痛为主诉的病人在急诊内科较为常见,至少占比25%以上,尤其在近几年呈现高发病率趋势[2]。非创伤性胸痛包括低危胸痛、中危胸痛、高危胸痛三种,对于病人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在短时间内抢救可挽救病人的生命健康,降低对病人心肌组织的损伤,避免诱发其他并发症情况[3]。

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主要是针对胸痛高危病人及时开创绿色通路,在短时间内为病人进行辅助检测,包括心电图检测等,创建胸痛病人专用就诊卡以及胸痛病人识别卡,明确胸痛病人优先就诊,从而缩短病人的救治时间,保证了诊疗效果[4]。本组资料中,急救时长、急诊停留时长、急诊心电图时间、分诊评估时间较短的为观察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着,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有学者针对院内收入的病人研究后,抢救成功率以干预组较高,临床急诊时间、分诊用时等指标均以干预组较短,数据指标较差的为对照组,结论与本研究结果一致[5]。可见,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可提升了胸痛中心的分诊说,保证了疾病的救治效果,降低了疾病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对我院区域性胸痛中心病人开展标准化急诊预检分诊模式的应用效果较好,提升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保证了疾病的救治时机,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