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笑琼,罗立勤,郭 华,秦平平,李 龙,张 莉

(包头市第八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我国是近视大国,发病率世界第一,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增长,高度近视人群也日渐扩大,而高度近视常导致视网膜病变,严重影响眼健康。本课题旨在探讨高度近视人群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情况,及其与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我院门诊就诊高度近视患者50 例100 只眼,男性27 例,女性23 例,年龄20-51 岁,平均30.32 岁,等效球镜度数在-6.00D-- -18.00D 之间;正常对照组50 例100 只眼,男27 例,女23 例,年龄23-58 岁,平均38.08 岁,等效球镜度数在+1.00D-- -1.00D 之间。两组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及青光眼、眼底病等影响视网膜血流的因素。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托普康DRI OCT Triton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及血流成像技术测量50 例高度近视患者及50 例正常人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黄斑区中心凹1mm 及1-3mm 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同时应用德国Zeiss IOL Master 500 眼科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其眼轴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研究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正常人的差异及其与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处理

测试数据使用SPSS17.0 统计软件均数t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人群黄斑区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及眼轴的结果差异, 同时将黄斑区血流密度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采用Pearson 参数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①黄斑区中心凹1mm 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高度近视组为20.04±3.96% 正常人组为17.52±4.17% ,两组间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②黄斑区距中心凹1-3mm 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高度近视组为46.26±1.98 ,正常人组为46.88±2.38%,两组间有差异(P<0.05)。③脉络膜平均厚度高度近视组为191.61±56.04um,正常人组为321.12±58.82um ,两组间差异显着(P<0.01)。(4)眼轴长度:高度近视组为26.12±1.00,正常人组为23.47±0.74mm,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斑区中心凹1mm 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r=-0.210,P<0.01)、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301,P<0.01) ;黄斑区距中心凹1-3mm 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1,表2。

表1 高度近视组和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比较

表2 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脉络膜厚度、眼轴长度相关性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以及血流成像技术应用,使得检查活体眼球的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成为现实。本项目应用日本托普康DRI OCT Triton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及其血流成像技术,通过该设备可以清晰的观察到脉络膜并自动测量其厚度,同时该设备的血流成像技术能够探测视网膜的血流信号并进行量化,检查方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高,本文两组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测试。

本项目研究结果显示高度近视人群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血流密度、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与正常人间有非常显着差异,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多,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且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血流密度与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与眼轴呈正相关,与冯立淼等及宋婷婷等报道随着眼轴的增加黄斑中心凹处微血管密度随之增加[1;2]一致,而与李瑞淼等报道的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眼轴呈负相关,不一致[3]。另外,本文检测结果高度近视人群的黄斑区距中心凹1-3mm 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但该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眼轴及脉络膜厚度无相关性,与冯立淼等报道的在黄斑旁中心区域表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岁眼轴的增加而减少以及刘克政在不同屈光度对近视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及厚度的影响研究中的结果相近[1;4]。

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由于眼轴的延长,可引起一系列的眼底并发症,诸如脉络膜萎缩、视网膜退行性改变萎缩及变性以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导致失明,而这一系列病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会有视网膜微循环的改变。我们知道视网膜的微循环包括浅层毛细血管网和深层毛细血管网,浅层毛细血管网分布在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深层毛细血管网位于内核层和外丛状层,而黄斑区血管来源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颞上支和颞下支的血管分支,在黄斑旁中心区形成双层毛细血管网,在靠近黄斑中心凹时彼此联结形成完整的单层血管拱环,留下中央直径0.4-0.5mm 的无血管区,同时在接近中心凹时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到内核层逐渐变薄乃至消失(5),因此本文检测的黄斑中心凹直径1mm 的血流密度来自深层毛细血管网,以前有研究曾显示随着眼轴增加,未出现眼底病变的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已有相应的改变,但在早期并不影响视力,是否与本文检测结果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区血流密度的增加,从而维持了眼轴增加后的视网膜功能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而在黄斑旁中心区域随着眼轴延长,脉络膜视网膜拉伸变薄,而导致该区域血流密度降低。

另外,本项目还检测对比了高度近视及正常人的脉络膜厚度,高度近视组较正常人明显变薄。脉络膜厚度的变薄可能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闭塞、萎缩有关,其循环功能的降低将会导致高度近视脉络膜视网膜退行性变,从而引起高度近视的眼底并发症[6]。已有研究发现正视眼与高度近视眼的脉络膜血流密度有显着差异,近视度数大的人,脉络膜血流灌注较低。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人群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不仅眼轴延长、脉络膜变薄,黄斑区视网膜的血流密度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在日常黄斑区OCTA 的检查时要考虑到高度近视对血流的影响,同时或可以通过脉络膜厚度以及黄斑血流的检测对发生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的危险性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