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真,洪思婷,刘碧美

(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 ,广东 汕尾 516600)

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 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大脑内血管发生阻塞或者由于血管疾病而导致颅内血管破裂,从而导致大量的血液流向脑部。脑血管意外主要包括缺血性以及出血性两种。其中出血性脑卒在临床中显示出较高的死亡率。据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当卒中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引发致残,甚至死亡的现象。不同类型的中风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未系统的治疗体系,因此针对此病因最好的方法便是采取预防措施,高血压与卒中的致病率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且高血压属于可控因素,因此需要针对高血压的危险性与可控性来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长期的高血压状态不断地冲刷血管壁,将会导致血管的内皮细胞结构发生变异,甚至会导致血管的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变窄、管壁变薄,容易引起动脉堵塞及血管破裂,进而导致脑卒中。因此,抗高血压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和复发尤为重要。为预防和治疗中风,应加强危险因素和前兆症状的教育。

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其致残率与致死率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难题。因此积极地采策略,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病因进行预防与监测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脑卒中的产生,进而保障高危人群的生命健康。本文的目的是对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采取干预措施,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促进其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推迟高危人群卒中的发生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取

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共80 例脑卒中高危患者进行随访干预,对比分析随访和干预效果。纳入标准:①筛查的脑卒中高风险患者为社区常住居民;②无严重生理疾病,能有意识地控自身行为及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无困难实现日常生活的自理,具有正常的自我意识,可以较好地进行沟通;③依从性好,积极配合相关研究人员对受试者进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者;②死亡或无法签署同意书;③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4)晚期癌症患者;⑤不能随访的外地居民。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

采用脑卒中高危因素筛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地址、生活方式、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民族、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既往史、家族史、一般情况、最近2 周用药情况及辅助检查。

1.2.2 脑卒中高危人群诊断标准

筛查包括危险因素主要依托一下四个途径,即对高危人群进行初步筛查、实验室检查(含常规、血气分析等)、体格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工作流程对脑卒中进行系统地筛查,并根据危险因素确定核查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标准与评估准则:①有高血压病史,其诊断临界值为≥140/ 90mmhg 或目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物;②心房颤动和瓣膜病;③具有高频吸烟的行为;④血脂出现异常行为或不明;⑤具有糖尿病史;⑥体育活动参与度低(正常的体育锻炼的评估准则为每周保持三次以上的足量运动,即每次运动的时间应当大于30 分钟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一般标准为持续1年以上。需指出如果长期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则可以纳入从事体育活动标准);⑦肥胖(BMI≥26kg /m2);⑧有卒中家族史;⑨高同型半胱氨酸≧10μmol/L。对于有3 种或3 种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或有卒中/TIA 病史的高危人群,根据个体危险水平,选择性地对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临床治疗。

1.2.3 随访干预方法和内容

中风的高危对象筛选都包含在干预随访管理, 并记录建立了结合个别危险因素和疾病的接触条件的高风险科目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且具有系统性的干预方案以达到显着降低高危人群健康风险、实时监测心血管风险等综合干预服务措施。干预内容:①生活方式建议:向所有高危分布对象提供《健康手册》,并根据个人情况调查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如戒酒、制定饮食计划、逐步减少脂肪摄入、进行定量的体育锻炼如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以及参与相关的业余运动等;深化高危人群对脑卒中的认知,增强民众的自我健康意识,促使民众养成规范的预防能力。②初级预防中风的如果高危对象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其他疾病,个性化的干预和控制建议血压、血脂和血糖需要在调查高位对象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给予建议以实现对其行为的干预。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当遵循医院建议进行相关的体格及精神状态检查。③卒中二级预防既往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提供个性化药物治疗和康复建议,避免出现延误病情而导致恶化或者卒中复发的情况。干预方法包括面对面/电话、健康讲座、海报等。④个性化综合干预。

高危受试者调查结束1 个月后,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短期随访,包括评估心血管健康状况(包括行为、生活方式等变化)、血压、体重等身体指标。以此确定对高危人群行为管理的重点,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预防措施,持续实施规范的干预管理。采取随访管理的港式对高危受试者的体格健康指标进行长期监控,每年随访3 次,及时了解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内容包括体育活动的参与、饮食的均衡、生活质量评估、血压的测定、体重的变化,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对高危人群进行药物干预,根据个别情况采取高血压药物如利尿剂、ARB 等。低血糖(格磺脲内酯、a-糖苷酶抑制剂、双胍、胰岛素等);降脂(他汀类、烟酸等);抗凝剂(维生素K 拮抗剂、增加抗凝酶活性的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凝血因子抑制剂、达比加群);抗血小板(环氧化酶1 抑制剂、阿司匹林、ADP 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酯酶、双嘧达莫、西洛他唑、同型半胱氨酸、叶酸VitB12VitB6);中药(中成药、汤剂)等药物根据高危人群的个别情况分别给予。

1.3 评价工具

①脑卒中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调查表:将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识、血糖和血压监测、自我意识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早期预防的知识,以及应急管理的知识被作为调查的内容,和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②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行为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根据高危人群随访管理表数据,将高危人群吸烟、人均盐摄入量、运动状况作为人群健康行为,并将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作为危险因素。干预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1.4 终期质量控制

相关数据由两人记录,计算机可以检查错误。最后随机抽取5%的问卷进行复核。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80 例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随访及干预。

2.2 血压随访情况

①平均血压:干预及随访措施后,高危组患者平均血压呈下降趋势。第一季度平均收缩压为(135.5±10.9)mmHg,第四季度平均收缩压为(131.9±11.1)mmHg,下降3.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6,P<0.05)。第一季度平均舒张压为(85.2±6.9)mmHg,第四季度平均舒张压为(82.8±7.4)mmHg,下降2.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8,P<0.05),见表1。

表1 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前、后平均血压比较

②高血压控制率:干预随访前和干预随访后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2.5%和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8.054,P< 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前、后高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n(%)]

2.3 健康教育的效果

健康教育前后,脑卒中高危组采取健康教育措施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929,χ2=125.386,P<0.05),见表3。

表3 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n(%)]

2.4 危险因素及非药物治疗措施

干预前后对肉类、蔬菜和水果、吸烟量和运动量的评价结果均无变化。限盐、控烟、减脂、规律运动、情绪调节、体重控制等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组织预防项目也可以称为干预试验,也就是说,使用人工方式,根据已知的风险因素的一种疾病,在人群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以减少或控制疾病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医学临床证明脑卒中与高血压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防治卒中的有效手段是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后,卒中高危人群血压控制稳定,收缩压平均降低3.6mmHg,舒张压平均降低2.4mmHg。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干预随访结果表明,提高高危人群依从性和用药规律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可有效降低或延迟脑卒中发生风险。通过科普医学知识可以有效地提升公民健康意识,协助公民塑造健康、养生的生活行为方式,向民众宣传脑卒中防控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率,从而保障其生命健康。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健康教育项目的影响,如盐减少,食用油限制,合理的饮食和锻炼等危险因素干预,可使高危人群的高血压情况得到控制,但对于危险因素干预和非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 这可能与高危人群对健康行为的依从性不高以及健康认知不足有关。因此,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随访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个体生活习惯及身体状态实施个体化管理措施,内容更加详细,可操作性强,易于掌握,以达到预防或延缓卒中的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