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文倩

中国古代百戏

魏晋六朝时期,南方汉族文化圈的社会风尚整体趋于文弱,杂技艺术虽然也有流传下来的雄健尚武的节目,但主流却开始趋于纤细柔美,比如“辟邪”(狮子舞)本来是雄健激烈的,南朝时就表现为“可爱风”,狮子变成萌宠,像老神仙的家狗。那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训练小动物的新节目,比如鼠子演戏、金鱼排阵、七宝水戏等等。

鼠戏主角是南方田野或竹林里的老鼠,名笮鼠,或竹鼠。鼠戏就是让小老鼠穿上花衣,荡秋千,爬梯子,推磨,纺棉花。老鼠体形纤巧,又在小巧可爱的道具上做一些纤巧的动作,整个仿佛小人国,着实吸引人。这类表演一直延续下来,越来越好看,蒲松龄《聊斋志异》里就有一篇《鼠戏》,说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闹市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驯鼠人打起鼓板,咿咿呀呀唱起古代的杂剧,遂有小鼠蒙着假面,披挂戏妆,从口袋里钻出来,自己爬到那小巧的木架戏楼上,和着鼓板,像人一样站立着舞蹈,表演的内容和卖艺人唱的戏文情节完全吻合。老鼠本是昼伏夜出的动物,现在却扮相生动,众目睽睽之下做梨园弟子状,实在可爱新奇。

清末《点石斋画报》文配图,专有一幅《鼠子演戏》,说一山东人擅长戏法,有一次在苏州玄妙观旁表演。他把一形如雨盖的木架插在地上,架子高约七尺,小戏台略比人高,里面悬挂着圆圈以及各种刀枪棍棒。那山东汉子以锣声为号,就有十余只硕大老鼠随着锣鼓点儿进退,前爪抓住竹刀木枪,盘旋起舞,演出的剧目有李三娘挑水、孙悟空闹天宫等等。

李三娘挑水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古老戏剧《白兔记》,讲的是五代十国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俗套故事。战乱岁月,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与妻子李三娘相爱。但这家老父亲去世后,刘知远即遭李家兄嫂煎逼,被迫投军出走。李三娘不愿改嫁,孤身在磨房里咬断脐带,产下爱子。昏迷之际,兄嫂竟将婴儿扔进鱼塘,幸被一老人暗中救起。三娘含泪给孩儿取名“咬脐郎”,又将丈夫留下的玉兔信物挂在孩儿身上,托老人千里送子,辗转送到刘知远手中。刘知远寻妻,兄嫂假称已改嫁,自此两相分离。十六年间,三娘在兄嫂严监下白日担水,夜间推磨。一天,偶然在井台边发现一只带箭的白兔,进而遇到一位围猎的少年将军刘承佑。刘承佑同情三娘遭遇,愿为她传信寻夫。临行之际,承佑解下身边玉兔,命人送给三娘,以补无米之炊。三娘见到玉兔,方知这小将军正是自己的孩儿“咬脐郎”。当然,刘知远早已娶妻,但现任妻子深明大义,执意要丈夫迎回李三娘,最终阔别的夫妻、母子大团圆。

这么复杂的悲欢离合故事,一出戏肯定讲不完,就分成了很多折,小老鼠表演的应当正是其中井台边母子相认的一段。只是这老鼠从上到下滑溜溜的皮毛,没见过有肩膀,不知道怎么挑的水。小老鼠扮演“咬脐郎”倒容易些,反正也是个小少年,沐“鼠”而冠,扮相应该是很可爱的。只是要让他按照剧情表演,也着实不易。据说即便是选出乖顺聪明的老鼠,一个动作也要训练半年。

到宋代,小型动物戏蓬勃发展,城市里有瓦舍勾栏,村落里也流行百戏杂艺,给这些杂技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市场。民间艺人往往没啥本钱,小动物花费少,表演虽然利润微薄,也能维持生计。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流行的除了大一点的猴戏以外,还有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节目。

一招先,吃遍天。艺人们闯荡江湖,撂地表演,是必须有点绝技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深谙这些小动物的特性,可谓生物专家,而且要有超级的耐性。至于这些艺人如何操纵这些鼠辈虫蚁听命于他的?想来肯定用的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或者暗暗做了什么诱饵,我知道的也就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