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桥东区七中小学部 宋翔宇

张家口市桥东区七中小学部是一所城郊小学,生源复杂,家长教育水平偏低,如何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课堂变革、家校携手、校内外融合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经过多年探索,我校确立了立足课堂、直面人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路径的实践研究。

一、课上自主开放,课下合作探究

课题组通过搜集大量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文化传承的目的性不明确,创设的情境不符合农村学校实际,远离学习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现象:简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如诗词、国画等照搬到学生面前,缺乏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更没有结合学生实情;设计教学时,多从主观出发,把教师认为该学的、适合教学的内容强制性地纳入到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忽视区域限制、学生年龄层次差异,设计一些单一平铺、图片重复的情境,教学效果很差。

课题组认真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大胆创新实践,逐渐摸索出“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充分发挥老师教的技巧性与学生学的主动性,课上自主开放,课下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即教师对教学内容合理筛选,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前合作探究、准备材料、形成初感,课中教学相长,课后小组合作分工,通过表演、讲解、制作流程展示所得。如此师生互动相促,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校内氛围浸润,校外研学参观

钱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为创建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增加文化底蕴,契合课题探究需要,我校近年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分层设计了唐诗宋词汇展,图文并茂;布置了中华民俗、民间技艺会展;呈现了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情景交融的立体诗配画。整个校园仰首见诗,低头看画,古韵留香,令人心驰神往。

同时,我们还带着学生走出去,全体师生分批次到宣化“国玉”陶瓷基地参观,体验拉坯、坯上作画、釉上绘画的操作。孩子们不仅体验了陶瓷艺术的魅力,观赏了精湛的制陶工艺,还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上了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三、线上畅享视听,线下分享交流

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纯粹的作业布置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单调性与压力。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呢?经课题组研究,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将线上可利用资源进行提前梳理、归纳,根据学段特点、教学内容,从《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筛选,同时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资料、图片、视频……给学生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在传统文化海洋里畅游的机会,让他们为那些尘封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震撼,为其喝彩!

四、有效创设情境,整合课程资源

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基于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精心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拓展外延。如端午节,中高年级家长与学生一起画龙舟、包粽子、缝香囊;低年级学生举办“端午传说”故事会……寒假,针对春节习俗举办年俗小报展,布置妙语楹联作业;春秋两季,一年级到张家口市农科院与科学家们一起体验春种、秋收的农耕文化;让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民间工艺,增进对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民间工艺的探究意识,感受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

五、规范过程考评,真正落实文化传承

课题组发现,教前筛材设情,教中课程整合,教后延伸拓展,看似环环相扣,但如果没有过程性的评价保驾护航,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多学科的传承还是难以形成严密的闭环。

1.固定内容评价体系,确定经典晨诵主要内容。学校将课标要求的各学段诵读内容以及适合学生背诵积累的经典篇目,由各年级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选择,要求每月每名学生背诵8首规定古诗词。做到诵读有计划,落实有内容,检查有记录。

2.固定过程性评价体系,每月进行多形式检查。如初期学校领导进班抽查,教导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巡查,分年级段互查,出小卷考查等。随着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编制成功,中期我们发展到“一检查一观摩”,即全体教师进班观摩各班背诵情况,做到“观为激励,查为监督,互为辅助,促其进步”。后期学校出台了更为科学、更有激励作用的长效检查机制:调整篇目序列,将背诵内容修订为“4+2”背诵模式,即每生每月4首必背诗词,2首选背诗词,分类施教。会背4首的学生记录上盖本月“古诗词过关章”,会背选背内容的学生加盖本月“诗词达人章”。与此同时,评价形式更加丰富,立足经典古诗词的积累、理解、展示,加入新的元素“一月一展示”,开展了“小主人大讲堂”活动:固定学生,组织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参与,由高到低年级,每个月依次开展;固定时间,每周三下午进行;开放形式,学生或吟诵诗篇、或传唱经典、或琴瑟悠悠、或挥毫泼墨、或自己小试牛刀,尝试创作……这项活动不仅将晨诵古诗进行了延伸,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

在语文组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渐渐扩展到了其他学科。如数学学科通常将相关古代数学家的故事、推演定律放在创设情境或学生对题目有困惑、解题有障碍时,学生会对前人智慧、思维方式产生崇拜之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美术、音乐学科大多是在欣赏课上创设情境,孩子们徜徉于传统文化的音画长廊之中,得到的是身心的洗礼,审美情趣的陶冶、行为模式的改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追寻我们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所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不必言说,我们的教育也不仅仅是一时的感染和感动,更不是一诗一词的积累背诵,而是长久的唤醒与根植,唤醒孩子们身上深埋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基因,将优秀民族文化的种子深深根植在他们的心里,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