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桥西区宫尹小学 赵蕊

2017年9月,我辗转入职了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宫尹小学。看着一群怯生生、缺乏自信又不善表达的孩子,从第一天起,我便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课程能真正使他们一生受益。

2018年初,学校组织了一场“非遗进校园”活动,一部音乐皮影剧《鹤与龟》的演绎,深深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他们对这种特殊文化形式的热情与渴望。能不能将这种热情与阅读有机结合?皮影与阅读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带着美好的愿望,我们开启了皮影探源之旅。我们把学生带到了图书馆,顺理成章地将皮影和阅读“编织”在了一起。

孩子们借阅了大量的关于皮影的起源、皮影的历史、皮影的发展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整理了不少资料,也互相交流着收获。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发现关于皮影的书本资料似乎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多,我便引导他们从别的途径搜集。于是,孩子们自己设计了调查问卷,走上了街头,以采访的形式“阅读皮影”。

仍记得第一次走上街头采访,子颖哭着回来了。原来,性格内向的她鼓了几次勇气拦下被采访者时,要么是被拒绝,要么因为紧张把要问的问题忘了个精光。在同学和师长的鼓励之下,小子颖再次走上了街头,走街串巷,一次又一次地探寻、采访,实现了对皮影文化的另一种阅读。

后来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居然也有当记者的潜质,不过最令我难忘的是皮影带着我去阅读世界。”

孩子们通过探源活动了解了皮影的历史和现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阅读文化、阅读经典、阅读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潜力得到了挖掘和释放。

2019年,在新一轮的阅读中,我们将四大名着带到了自己的身边。假期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和父母一起进行了《西游记》的亲子共读。一次阅读心得分享交流会上,一个稚嫩的声音提议:“我们不如来个故事新编吧,绘制出我们自己的故事。”另一个声音附和着:“故事可以用皮影表演出来。”

孩子们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又是妙趣横生的。阅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读书本才叫阅读,读懂、读透,再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把我们的阅读所得表现出来,孩子们收获的岂止是阅读?

带着几分思考,孩子们将所读的故事进行了创编。之后,在专业皮影老师的指导下,一群热爱美术、热爱皮影制作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地选皮、制皮、过稿、剪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完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制作。依稀记得大功告成那天孩子们喜悦的神情,那久违的笑容里透露着自信的光芒。

皮影剧《西游记新编——大槐树下》通过家委会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敬老院,一群稚嫩的孩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皮影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他们用皮影演绎着阅读。

初相遇,只觉静好淡雅。慢慢细品,才知内里芳华。像读一阕喜欢的纳兰的词、读一曲老古的戏,孩子们读了一场有趣的皮影。在我们的教室中,阅读的光芒熠熠生辉,我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