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宁

失踪106 天后,15 岁少年胡某被发现自缢身亡,背后的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读中学后,胡某因为学习成绩不佳,加之人际关系、青春期冲动带来的压力,情感支持缺失,缺乏情绪宣泄渠道,表现出明显的厌世和轻生倾向。这个花季少年最终以最决绝的方式,留下了对世界的泣诉,令人无限惋惜、痛心不已。而最令人遗憾的是,在他一次次走向绝望的边缘时,教师和家长都没有及时伸出援手。

胡某以生命为代价,揭开了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冰山一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 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约10%,初中阶段约30%,高中阶段接近40%。有研究数据显示,大约60%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与抑郁症有关。

这些冷酷的数字背后,是亟需正视的严峻现实: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刻不容缓。当青少年自身已有的资源和应激机制无法承受危机事件对其心理的冲击时,容易心理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干预,将可能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甚至导致自伤或自杀。

依据心理危机干预的“树理论”,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棵树,那么,其原生家庭是树根,社会支持系统及信仰和价值观是树干,成就感、自我实现是树叶,阳光雨露是社会环境。针对影响心理危机的各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

解决心理危机,预防的功用大于治疗。其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最为关键。不少父母过于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却忽略了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实际上,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首先应改善亲子关系。如果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关系不满意,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父母和孩子结成彼此信赖的共情关系,教育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当孩子遭遇心理危机时,许多家长对孩子抑郁的表现和求助信号并不敏感,甚至指责孩子懒惰、不爱学习、装病。殊不知,正是家长的无知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

当然,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具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但是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疏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能做到的是,当发现孩子遭遇心理危机,或捕捉到孩子的求助信号时,一定不要忽视或指责,不要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而应积极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尽量去理解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如果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许和无条件的关爱,就能给孩子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学校也应建立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主导的“班级—家庭—社区”三级干预队伍,提升教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建立班级心理问题预警网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只有“看见”孩子的脆弱和迷茫,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孩子们才能在家校守护的一方晴空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