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敏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教育,是从倾听开始;倾听,是教育的另一种言说。”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深有体会。

倾听,是了解的途径。

教育绝不是教师单向的灌输、简单的告知,而是在教师示范引领下,师生共同走向同一目标的互动性实践过程。新课标理念下课堂要以“学”为轴心,在“教”的跟随帮扶下腾挪伸展。

问题是教学的本源,通过问题牵引教学的行进;教学活动是教学的基石,通过教学活动支撑教学的展开;评价是进程的指引,通过评价引导教学的行进。而要抓准问题、合理设计并精当调控活动、给出恰切评价,都必须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其次,要了解学生当下的状态——是否在参与,是否与教师同频共振,是否遇到了思维障碍。

倾听,是了解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倾听,就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教学起点不明、教学内容不适;没有倾听,就不会主动接收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模糊之言、断续之辞、弦外之音就不能给予最恰切的回应;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无法互动,教学活动徒有其表,也就无所谓教育了。

在教学场域中,为师不听或不耐烦听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主学从”的意识所致。教师走上讲台,自顾讲,没有听的意向。因而,学生参与度低,部分学生产生被抛弃感,长此以往,学困生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倾听,需沉浸其中。

倾听并不是做个样子。漫不经心或挑剔地听,没礼貌且伤人自尊,在教育场域却很常见。阻止教师倾身侧耳听取学生声音的是“师道尊严”,一旦在心中端起这个架子,教师就“关闭”了一只耳朵。

教师要真正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真心理解和接纳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准备支持学生的学习、成长。唯此,才能听进学生的声音,听懂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营造最美教育的看不见的手。

着名教育学者佐藤学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要实现学生的学习权,课堂就不能是“独白”式课堂,而是所有学生思考、参与、协同学习的“交响式”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才能真实发生,教学才真实有效。

而倾听,是激活学生自主思考与参与意愿的推手。只有用心听,才能更好地保护说、激发说,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实现知识建构。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间的彼此成全。教师全神贯注听取学生的表述,理解对方的思路,共情对方的感受,这种克己敬人的倾听方式,会让彼此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结,给生命以神奇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