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爽花 邹国忠 刘文锋 羊慧丹 施佳奇 王爱萍

浙江省中部山区县儿童贫血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爽花 邹国忠 刘文锋 羊慧丹 施佳奇 王爱萍

目的 了解本省中部山区县0.5~12岁儿童贫血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 月0.5~12岁儿童1836例。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统计儿童贫血的总体发病率;并探讨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贫血患儿321例(其中缺铁性贫血患儿239例)、总体患病率17.5%。将入组患儿分成4个亚组(0.5~1岁,2~6岁,7~10岁,>10岁)各年龄组的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族史、幼年喂养方法、饮食习惯及留守儿童是本省儿童患贫血病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贫血在山区农村儿童患病率仍较高,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贫血家族史、幼年喂养方法、留守儿童及自身饮食习惯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正确的预防上述危险因素是降低学龄儿童贫血患病率的重要干预手段。

儿童贫血 调查 危险因素 留守儿童

在儿童贫血疾病中,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常发生在6个月~3岁的婴幼儿,其中以6个月~1岁的婴幼儿发病多见[1,2]。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者调查0.5~12岁儿童1836例。应用高铁氰化钾法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了解浙江中部山区儿童贫血的发病情况及贫血程度,探讨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体检或住院治疗的6个月~12岁儿童1836例,收集其体重、生长曲线、个人史、既往疾病史、家庭背景、早期喂养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工作情况等因素。对患儿贫血相关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明确诊断。分析患儿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与贫血的相关性。

1.2方法 实验室的检测人员经过统一规范化的技术培训。血红蛋白(Hb)测定:抽取儿童的末梢血液,应用高铁氰化钾法检测,使用由深圳迈瑞公司提供的BC-000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测定,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测定与以上相同。缺铁性贫血诊断参考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110g/L;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90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60g/L。制定问卷调查表格,交儿童监护人填写,告知其填写的注意事项、作用和意义,询问儿童喂养方式、出生体重,喂养史,家庭饮食习惯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工作情况等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 本组儿童1836例,其中男936例,女900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6.2±0.2)岁。6个月至1岁380例,2~6岁586例,7~10岁460例,>10岁410例。其中轻度贫血233例(72.6%),中度贫血85例(26.5%),重度贫血3例(0.9%)。见表1。

表1 1836例儿童临床基本特征

2.2浙江省中部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及分层分析结果 经严格筛查,最终纳入分析的儿童共计1836例,贫血患儿数321,其中缺铁性贫血患儿239例,总患病率17.5%。将入组患儿分成4组,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各个年龄段贫血发病率比较

2.3儿童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Logistr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家族史、留守儿童、自身饮食习惯、幼年喂养方法是贫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见表3。

表3 贫血发生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贫血常发生在>6个月的儿童,因为6个月后婴儿随着辅食的添加以及母乳质量的下降,婴儿开始出现饮食结构的改变。在转变过程中如未能根据儿童的机体生理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则因营养物质不均衡或缺乏导致贫血的发生[1~3]。贫血的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好。症状明显者嘴唇及眼结膜色淡红,牙床、手掌缺乏血色、毛发枯黄,提早发现贫血症状可尽早进行治疗。根据全国经济、文化的差异各个地区儿童贫血发病率不相同。WHO估计缺铁涉及全球40%人群[5]。我国1992~2005年城市、农村<5岁儿童贫血率16%~20%。儿童贫血率随年龄变化,6~12个月是患病高峰。对于儿童贫血,母亲贫血的相对危险度为2.31,儿童贫血会造成腹泻病的增加,4~23个月儿童贫血与母亲贫血、母乳喂养、辅助食品添加相关,24~59个月儿童贫血与母亲贫血和儿童生长迟缓相关[6,7]。地区差异也比较明显,泉州市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调查6个月~2岁儿童346例,贫血患病率20.52%。唐山地区6个月~2岁儿童贫血患病率23.94%[8]。一些中西部地区,因经济相对落后,贫血发病率较高;贵州省丹寨县农村<5岁儿童贫血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在2002年以前,儿童总体贫血患病率达30.1%,2003年以后降至20.1%[9]。本资料显示浙江省中部山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为17.5%,其中缺铁性贫血74.5%,6~12个月儿童贫血患病率相对较高。和其他东部地区水平基本持平。然而缺铁性贫血所占比例仍居首位,提示在儿童喂养等方面需加强。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结构的调整方案及个体化喂养方法均有待广大年轻父母学习。

本资料显示,贫血家族史、幼年喂养方法、留守儿童及自身饮食习惯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与以往研究相一致[10,11]。农村贫血发病率大于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留守儿童,这是由于农村肉类、蛋类、鱼类等富含铁类食品仍较城市摄入低。贫血家族史也是儿童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12],提示贫血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这与国外的研究相符合。患儿自身的饮食习惯也是儿童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这部分患儿主要集中在学龄后的女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意识的节食、偏食,这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从而导致贫血的发生。另外,在一些留守儿童中,由于爷爷奶奶等溺爱所养成的挑食、偏食习惯也是造成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相反,父母文化程度、性别等因素与儿童贫血无相关性。

本资料结果显示,本省中部山区农村儿童患病率仍较高,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贫血家族史、幼年喂养方法、留守儿童及自身饮食习惯是发生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本省中部山区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仍然较高,面临巨大挑战。产前筛查、农村经济水平的改善及正确诱导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降低贫血患病率的重要干预手段。

1 张义琼,朱易萍,周晨燕,等.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和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1(1): 174~175.

2 常素英, 何武, 贾凤梅,等.中国儿童营养状况15年变化分析-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2007, 36(2):17~20.

3 李东明,玉晋武,韦媛,等.南宁地区14096例儿童地中海贫血筛查与基因诊断分析.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3,18(6),259~261.

4 赵颖新,王平,晏国娟,等.唐山地区儿童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74~1676.

5 Neal A, Mary V, Barbara D, et al. Vitamin A deficiency,iron deficiency,and anemia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Nutrition, 2003, 19(05):405~408.

6 莫郁原,李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效果分析.青岛医药杂志,2015,47(3),174~176.

7 王蕾,苏潇歌,王超,等.我国中西部4省(自治区)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13,29(05):390~393.

8 王盈盈,蔡丽如,陈丽娜,等.泉州市6月~7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3): 264~266.

9 凌淳,姚鸣,王惠明.贵州省丹寨县农村5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监测分析.贵州医药. 2004, 28(11), 1043~1045.

10 黄蓓,王玉美,鲁兰.不同喂养方式对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山西医药杂志,2013,42(7):803~805.

11 雷庆龄,戴碧涛,宪莹,等.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4, 16(1). 16~19.

·临床护理·

322300 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