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悦 孙茂盛

肾脏恶性淋巴瘤属于临床上较罕见的疾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肾癌。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查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常见,其中B细胞淋巴瘤占大多数,预后常与治疗方式有关,以手术切除+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较好,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男性略多于女性,高发年龄为50~70岁,单侧多于双侧发生。最常见的症状为腰痛,其次为发热、血尿、腹痛[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恶性淋巴瘤的检查无创无痛、方便快捷,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常规超声检查主要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等情况。本文报道1例恶性淋巴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于2019年6月22日体检发现右肾占位,自诉偶尔有右腰部刺痛,无肉眼血尿,无畏寒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急。查体:T 36.8℃,P 100次/min,R 18次/min,BP 17.3/11.9 kPa。神志清,精神可,心肺无殊,腹部对称,肾区无叩痛,各输尿管压痛点无压痛。实验室检查:铁蛋白900.2 ng/mL,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糖类抗原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鳞状上皮细胞抗原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表现:右肾中下极周边探及不均质低回声伴高回声区,范围约139 mm×46 mm,包绕肾周,边界尚清,轮廓尚规则(见图1),CDFI可见稍丰富的血流信号(见图2),RI为0.57(见图3)。后腹膜、颈部、锁骨上均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较大约12 mm×10 mm。超声提示:(1)右肾中下极肾外周混合性肿块(考虑恶性淋巴瘤);(2)后腹膜、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肾脏增强MRI检查:右肾周见包裹性软组织信号影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见中度强化;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周围见团片状软组织信号影,增强见中度强化;右侧肾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穿行于肿块内。MRI提示:右肾周及腹膜后多发占位,疑似淋巴瘤。后行右肾周肿块活检穿刺术,活检病理报告:惰性B细胞淋巴瘤。化疗1周期后,复查彩超提示颈部、锁骨上淋巴结缩小,肾脏MRI提示右肾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瘤病灶范围有缩小。

图1 右肾中下极肾外周混合性包块声像图表现

图2 病变侧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图3 肿块内频谱多普勒超声表现

2 讨论

惰性B细胞淋巴瘤是一组恶性程度低、生长缓慢的非霍奇金淋巴瘤[2],比例约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3,大约40%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转化为高度恶性肿瘤,常累及外周血及骨髓,对化疗及免疫治疗敏感。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肾脏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组织的实性肿瘤,易侵犯淋巴结骨髓和脾脏,由于肾实质缺乏淋巴组织,原发于肾脏者比较罕见[3]。该病多为发热、皮肤瘙痒、疼痛等症状。肾淋巴瘤多为继发性[4],其特征性超声表现一般为肾脏增大,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弥漫的低回声带包绕肾脏为其特征[5],常见于血液循环较丰富的皮质或髓质,呈局灶性或浸润性生长,这种表现与其它腹膜后的淋巴瘤侵犯明显不同,少数呈不规则形,境界不清楚,由于病灶多呈等回声和弱回声区,需仔细观察才可发现肿瘤回声与周围肾组织分界,肾实质内的小病变也可能会误被认为髓质锥体。此病多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本病例需与肾癌鉴别,两者虽同属恶性肿瘤,但两者声像图表现明显不同:(1)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故病灶位于肾皮质,且以局灶性生长为主。(2)肾癌易发生变性、出血和坏死,组织成分复杂,导致病灶回声较淋巴瘤高。(3)肾癌血流信号较丰富,可穿入肿块内部,血流频谱呈低速低阻。两者仔细观察可以鉴别。因肾癌多急需手术切除[6],而本病多联合应用化疗,因此术前的超声及其他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超声因其无创、无辐射特性,常作为初筛手段,与CT及MRI上相比,不仅价格低廉,且可以避免造影剂的肝肾毒性,因此超声对肾脏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