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楠泽 黄久佐 龙 笑

在2019年8月召开的“基础医学的创新与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医学教育联合研讨会”上,针对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严起来、难起来、实起来、忙起来,把医学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的发言报告,对各大医学院校的教育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盘点,并阐释了医学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着力点。

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思想及意识上的重视,因此,将人文主义情怀及观念植入到医学教育进程中,是落实新时代教育部医学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1]。

一、人文主义观念在医学教学中的发展历程

现代医学教育中的人文主义观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的建构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十九世纪等一系列漫长而曲折的历史阶段,医学教育中的人文主义被不断进化、修正,体现了医疗与人之间的融合共进。

1.古希腊医学教学是对生命的本能重视: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学派是现代西方医学教育的起源,这一学派对医学教学的最大贡献体现在医学业务及医学信仰两个方面,并且非常鲜明地阐释了对人类生命的本能重视,是医学教育领域人文主义观念的原始面貌。从医学业务角度来看,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体液学说”,基于人的自然属性,总结不同人类生理特征所带来的性格、精神面貌。首次将生理同人类精神紧密结合,是古代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在医疗业务上的关照。从医学信仰角度来看,希波克拉底突破了传统医生的医神为核心的行业信仰理念,而转向为一种富有精英理想的职业观,力图以患者为本,以患者为友人乃至家人,这一理念贯穿于希波克拉底誓词,是当代医学生入校以后首先宣读的誓言,也是当代医学教育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

2.中世纪医学教学是对人的神性抬高:伴随着教会地位的提升,中世纪的神职人员几乎垄断了整个医疗及教学行业,医学教育由经院哲学理念作为指导,在哲学框架的基础上获得理论知识,这直接造成了医学进步的缓慢甚至倒退,医学教育和宗教混为一体,教学与治疗患者的手段甚至存在向上帝忏悔、涂圣油等非科学形式[2]。人文主义被宗教神性所替代,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脱离于人本身的,尽管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教育人文主义精神的倒退,但荒诞的教学行为及不良的治疗效果也促使医学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在黑暗中孜孜不倦地思考寻求解决医疗技术传承、治愈疾病的真正方法。

3.文艺复兴及启蒙主义时期医学教学是对人的人性认知: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力量的削弱及人文主义的兴起成为现代医学教学进程中人文主义观念植入的真正开端。人文主义成为核心概念渗透到各个行业,解剖学从科学角度诠释了人文主义对所依托行业影响的物化价值所在。本着对人本身肉体感受及精神感受出发的双重目的,医生在实践及教学过程中改进方法,纠正错误认知,让整个医学教学体系及架构依托于解剖和实践,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将人和人性、人体、人文等概念结合起来,为后期经验医学教育到实验医学教育的转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兴起,在之后的一个世纪时间里,医学教育的实验与量化皆为了实现人本身的治愈诉求,探索关注人本身的精神及情感体验;仪器的发明、专业医院的诞生促使现代医学教育架构不断完善,建立在人文主义理念基础之上的现代医学教育,从诞生起就具备科学与人文共同的基因。

4.18、19世纪医学教学是对人类群体的人文主义关怀:伴随着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建立,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关注到了生物学领域,预防疾病成为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观念的主要诉求,因此,这一时期所关注的人文主义不再是单纯的患者个体,而是整个社会中生活的普遍人类群体,公共卫生、社会医学面临的有可能不是病患、病原,而是对社会群体患病病因的科学干预。医学教学在当时被不断完善,预防医学被纳入到教学范畴,使人文主义精神有了更普遍的社会价值及深远的社会影响。

5.当代医学教学是对人的全面评估:当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以治疗为主到生命健康全周期的教育理念,预防、治疗、康养皆植入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医、工、理、文融通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全面医学人才。当代医学教育力图提高质量,并将对人的全面评估纳入到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说,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是提升现代医学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条件[3]。

二、医学教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分类及价值

当代医学教学中的人文主义观念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被纳入到教材、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中去,根据体现形式,主要包括情感植入与渗透、仪式感呈现以及人际沟通交流3个方面。

1.情感是医学教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核心基础:精湛的医术和仁厚之心皆来源于对人类生命、对职业的热爱,因此情感需要一直贯穿于医学教学始终,成为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源泉。作为一门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学科,医学的学习生涯是永无止境的,一旦进入临床,接触越来越多的患者,则会更加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有限性。因此,终身有限知识与终身无限学习更需要强大的情感来进行支撑。

现代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与人文主义观念密不可分,这里的人文主义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包括3个层次,通过理论教学和临床指导不断体现,首先是生命意义上的人,通过所学知识,达到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帮助人类提高生存质量,在危急时刻拯救生命。其次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通过所学知识与技能,使人类群体在社会中安全生存,行使建构人类健康生存的法则,为社会群体成员提供帮助,做到责任感与使命感共存。最后是具体的人,即医治对象,在提供医疗行为的同时,将其作为情感体验的对象,给予尊重和精神抚慰,哪怕无法医治,仍然需要积极面对并陪伴患者将生命走向尽头,感谢患者成为自我成长最好的教科书[4]。

2.仪式感是医学教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体现形式:仪式感能够最为直接而充分地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是人文主义观念的直接体现方式,仪式感既可以存在于节日或大型活动,也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代医学教育中的仪式感,则赋予学生更为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体验。从医学生宣读誓言、向每一位大体老师致敬,皆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仪式感,而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待病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待每一个细胞皆需要心存敬畏,体现出应有的仪式感。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环节,最终将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命,缜密的仪式流程、浓厚的情感倾注,才能最终实现医学教学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获取良好的教学能动效果。

3.沟通与交流是医学教学中人文主义观念的实现渠道:在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实现人文主义关怀,是医学教学的理想境界。根据对象的不同,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两个群体:医护群体与患者群体。前者又包括医疗前辈、师长与同学、同事,后者又包括患者本人与患者家属。

整个医疗学习与医疗行为皆离不开沟通与交流,人类本身在这一过程中,会通过语言、表情及动作传递诸多直接信息与隐藏信息传达,只有倾注了人文主义情怀于医疗过程之中,才有可能用最恰当、准确的交流形式完成一次次的学习、合作与治疗体验,并最终影响到医学教学与实践的效果。良好的、倾注人文主义思想及观念的沟通与交流效果,包括患者的满意度、家属的配合度、同事之间的信赖关系、学医过程中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建构。

三、人文主义观念对良好医学教学生态的建构

人文主义观念植入于医学教学过程之中,能够建构良好的医学教学生态,将医学教学中的科学性与趣味性融合,在人文学科的情感、理念与叙事中搭建自然科学的理论逻辑脉络,最终成为具备全面素养的医学人才,从而迎接未来的临床从医生涯。

1.人文主义观念客观上兼顾了医学教学本身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在医学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人文主义观念及内容植入,有助于学习过程中同时兼顾科学与趣味。疾病的发生、疾病对生命的摧残、疾病对人类的挑战、疾病的治愈、疾病的预防,皆与整个人类文明历史密不可分,伴随着社会生活中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元素共生,甚至借助上述元素在某一具体人物、具体事件中体现。医学的教学是人文科学中的另一种叙事,叙事的主线由疾病贯穿,这一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及思路体现了医学教学的趣味性。

现代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任意一种疾病、一个现象,皆可以将其纳入到人文主义历史叙事情境之中,将它从诞生那一刻起,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观念、科学技术观念、对自然及社会的认知观念进行阐释。事实上,对疾病的研究,并非仅仅研究疾病的当下状态,它更需要像研究其他事物一样,在人文主义历史观念的指引下,赋予疾病完整的“身份履历”,以便更好地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环境中探寻疾病治愈或预防的方法[5]。

2.人文主义观念使医学最终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人文主义观念真正意义上地将医学纳入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宏大视野中去。伴随着人类5000余年的文明进程,从巫术开始,人类医学教学经历几乎与人类文明发展同步,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共同的见证下,人类的健康状况获得了巨大的改善。尽管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是医学教学进步的直接推动力,但人文学科却能够将医学放置于更为宏观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医学进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例如,工业文明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了新的污染,进而引发多种农耕时代尚不存在的疾病。尽管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卫生环境会带来更健康的身体,但却没有人愿意从工业文明时代退回到农耕文明时代,这一现象包含了丰富的学科体系。

直到今天,医学教学领域仍然需要对健康有一个人文主义宏观的认识,人类的健康进步取决于各个因素,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两个内容,贫困更容易产生疾病,教育欠发达的地区也容易造成病死率提升,医学却无法对上述因素进行直接控制,人文主义知识及理念却能够让医学更为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临床医学以外的学习内容。

3.人文主义观念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自然科学与人文主义理念关照下的医学教学,最终将培养出具有扎实业务技能与强烈社会使命感的医学人才。尽管近百年来,生命科学及技术的发达使医学教学的专业内容更加繁重,医学本身也变得日趋高技术化,但医学的精进始终需要围绕人这个中心,人的健康是预防医学、治疗医学、社会医学、人文医学共同作用的结果[6]。不论在预防医学还是治疗医学领域,医学皆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合格完善的医学教学体系,不应当是仅仅存在于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在真正意义上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体系中,医生的角色是业务专家,同时也是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

四、人文主义观念在未来医学教学领域中的发展趋势

人文主义观念在医学教学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及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人们更为专注、执着地对其进行研究,力图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获胜[7]。但有限的医疗技术却仍然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部健康问题,疾病与健康隐患总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乐此不疲的更新换代。

用人文主义社会科学的思维去思考医疗问题,已经为现代的医学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以人类身心健康、社群健康为出发点的医学教育,是人文主义观念在医学教育领域呈现的恰当方式。与此同时,注重临床教学过程中与患者的情感沟通、充分利用媒介信息及艺术元素营造教学及医疗过程中的人文主义氛围,则更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医疗环境,融洽医患关系,将目的性治疗与体验性治疗、学习性治疗整合,这是完善、合理的医学教育体系在未来应有的架构。

对于医学教学而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与人文观念同等重要,人类的疾病纵向贯穿于人类历史,横向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与疾病的抗争是医学教学的直接目的,但建构文明、和谐美好的健康社会,是包括医学教学在内的所有教学的终极目标。任何人文因素、宗教、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均会对医学教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人为本,重视人文主义观念,是在学医过程中与科研、治疗行为、与患者和谐共处的重要条件,也是战胜疾病、获取健康的动力之源[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