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前 李自炜

1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湛江,524094;2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连,116025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农村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严重不足,造成城乡居民在医疗资源获取上不平等,影响了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而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农村医疗服务供给的核心内容[1]。因此,对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获得感,助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全国综合性微观调查数据,寻找我国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而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借鉴。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15CGSS)。选择18周岁以上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在剔除含空缺值和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样本后,最终样本量为5895。

1.2 研究方法

以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为被解释变量,对应在问卷中的题目设计是“您对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如何?”评分为0至100分不等。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农村居民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Yi=κ1Xi+κ2Fi+κ3Ei+κ4Ri+ζi

其中,Yi表示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Xi表示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和健康状况;Fi表示受访者的家庭特征,包括家庭经济水平和家庭规模变量。Ei是社会经济特征变量,指互联网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参与情况;Ri是东中西部区域特征,以中部为参照组。κ1、κ2、κ3和κ4为待估计参数,ζi是随机扰动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TATA 14.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数处理消除数据的非正态性,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个人特征:性别均值为0.4585,说明样本中女性比例较高;年龄均值为49.88岁,说明样本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受教育程度上,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31%、11.58%和5.37%,说明受访者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婚姻上,已婚80.44%,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均已结婚;健康状况上,较差21.08%,较好58.55%,说明整体上受访者的健康状况较好。

家庭特征方面:家庭经济水平均值为2.5619,说明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较低水平;家庭规模的均值为3,说明受访者家庭人口数相对较少。社会经济特征方面,互联网使用的均值为1.97,说明大多数农村居民的互联网使用频率较低;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比例为91.2%,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为覆盖64.52%,说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显着提升,但社会养老保险尚有较大的扩面空间。区域特征方面,受访者属于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分别是26.5%、42.94%和30.56%,说明样本中的中部农村居民比例较多,变量设置及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2.2 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回归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变量的系数值为负,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着。相较于女性,男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更低。年龄变量的系数值为正,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着。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越高。受教育程度变量的系数值均为正,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1)。婚姻变量的系数值为负,即相对于未婚,已婚的农村居民的公共医疗服务满意度更低。健康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相对于健康一般的农村居民,健康较差的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越低,健康较好的农村居民的公共医疗服务满意度越高。

在家庭特征的影响因素中,经济水平越高的农村家庭,对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越高。家庭规模变量的系数值无统计意义(P>0.1),说明家庭规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无影响。社会经济特征方面,互联网使用显着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满意度。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变量的系数值均为正,且均具有统计意义(均P<0.05)。区域特征方面,相对于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更低,而西部地区的满意度更高。见表2。

3 讨论

3.1 女性、年龄越大、未婚、自评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性别变量结果可能的解释是,农村男性居民一般承担着家庭劳动的重任,如农业生产、外出打工等,对健康的损耗较大,因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而农村女性居民一般较多承担家庭照料的责任,如照顾老人和子女等,参与农业劳动或者是外出打工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健康的损耗相对较低,所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一般较高。

表1 主要变量的赋值、释义及描述性统计

年龄变量结果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均显着降低,需要医疗卫生服务对健康进行维护[2]。而政府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农村居民应对健康风险的主要方式,所以年龄较大的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满意度较高。

婚姻变量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已婚群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要高于未婚者,其子女生病就医、父母年老就医等都需要较高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而未婚者的医疗卫生需求较小,因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健康变量的可能解释是,自评健康较差的农村居民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并没有能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认为自身健康状况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进而降低了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因此,政府应深入关注年龄较大的农村女性居民的健康需求,为该类群体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体检补贴,以提高这类人群健康预防和维护健康的支付能力。

3.2 农村居民的家庭经济水平越高,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也越高

经济水平越高,受访者满意度也越高,这可能是由于医疗卫生服务实际上也是消费品的组成部分,所以家庭经济状况决定了家庭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购买能力和享有的服务水平。家庭经济水平越高的农村居民家庭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庭有能力定期对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健康维护,进而对医疗卫生服务有较高满意度[3]。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综合收入,拓宽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提升收入的稳定性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以增强农村居民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

表2 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统计水平上显着。

3.3 互联网使用、社会保险覆盖情况与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正相关

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较低,其正确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也较弱[4]。当大量的虚假医疗信息和广告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农村居民,农村居民难以鉴别真伪。造成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下降。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变量的系数值均为正,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显着提升了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形成对全体人民的提供基本保障,显着提高了农村居民应对健康风险和未来养老风险的能力。因而应进一步提高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尤其是做好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

3.4 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高于中西部。根据健康经济理论,收入增加会提高相应的医疗服务需求,对医疗服务需求的类型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多数仅能满足基本的医疗服务,尤其缺乏精神层面的关照,因此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满意度更低。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相对单一,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能够满足该类群体的需求,因而满意度较高[2]。因此未来应缩减东部和中西部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城乡居民医疗卫生资源获取的不平衡性;二是将医疗卫生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同时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东部发达地区,应做好带头示范作用,为西部地区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