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鑫,谢 斌,张伟波,郭延萍,蔡 军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30;2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心理健康管理研究所,上海,200030;3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上海,200030;4上海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上海,200030

精神障碍是个体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下,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尽管社会大众对精神障碍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但精神障碍的污名化现象依然存在,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我污名和社会污名对其就医行为、治疗依从性、社会功能有显着负面影响[2]。研究表明,新闻媒体对精神障碍患者形象的建构关系到社会大众对待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客观准确的报道有利于消除人们的消极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促进精神障碍的去污名化[3]。我国已通过立法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予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五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报纸作为四大传统新闻媒体之一,是公众获取精神卫生知识、了解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报纸虽然受到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但仍然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信息渠道稳固、新闻生产专业、品牌形象权威等优势[4]。了解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后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内容特征,对制定完善去污名实践举措和相关法规政策颇具意义。但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应用欧美国家开发的量表测量不同人群对精神障碍的外显污名上,较少探讨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污名成因和影响机制[5],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内容特征影响着精神障碍污名的形成[6],但我国有关研究相对匮乏,亟须学界关注。因此,本研究对2012-2020年我国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为我国精神卫生法规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慧科新闻数据库是覆盖范围广、数据真实可靠的中文媒体资讯数据库之一[7]。本研究在慧科新闻数据库中选择“中国大陆地区最具影响力综合性报”“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中国大陆重要中央级党报”“中国大陆重要省市级党报”4个子库进行新闻检索,4个子库收录报纸43种,其中党报21种,非党报22种,基本可以反映出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主题报道的现况。以“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人”“精神病患者”为关键词做新闻标题搜索,即新闻标题中含有以上任一个关键词就能被检索出来,时间跨度设定为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从检索到的新闻报道总体中,保留以精神病人为主题的新闻,除去那些只是提到关键词却与精神卫生无关的报道。由不同媒体转载的相同内容的报道只保留初始1篇,最终得到新闻报道989篇。

1.2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具有选择分析单位、确定分类编码、详细评判记录、量化分析材料的几个重点步骤,可以克服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缺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8]。本研究将每条新闻作为分析单位,根据新闻报道结构及传播要素,同时参考McGinty、孟宪鹏等的相关研究[9-10],建构了以下4类指标。

1.2.1 报道时间。报道时间是指新闻报道的具体年份和月份。

1.2.2 媒体性质。考虑到不同性质的报纸可能对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内容呈现出不同特征,研究将报纸分为党报和非党报进行编码,党报指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机关报。

1.2.3 报道主题。将报道主题分为 “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救助帮扶”“司法实践与公民权利”“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其他”7个类别。报道主题编码的原则是首先通过新闻标题进行编码,如果从新闻标题无法判断,再从新闻正文内容进行推断,如果一篇新闻报道涉及多个主题,则选择最核心的、占主导地位的那个主题。“预防”是指以预防精神障碍为目标,对疾病症状、患病情况、致病因素、服务资源现状的介绍和对世界精神卫生日等科普宣传活动的报道;“治疗康复”指精神障碍治疗和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救助帮扶”指精神障碍患者救助帮扶的政策和举措;“司法实践与公民权利”指与精神障碍患者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法律法规制定、法律纠纷案件、权益侵害事件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指有关部门或机构所开展患者发现、登记报告和社区随访管理工作;“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案事件,或对此类案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具备时间上的紧迫性和性质上的紧急性;“其他”指不能归于以上类别的其他主题。

1.2.4 报道信源。报道信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研究将报道的信息来源分为 “患者或家属”“党政机关”“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有关专家”“社会公众”“媒体”。“患者或家属”指精神障碍患者本人或其监护人等家人;“党政机关”指中央与地方党委、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人大常委会、政协、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有关专家”指提供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服务的机构及有关专家;“社会公众”是指与精神障碍患者无利害关系的普通公众;“媒体”指新闻媒体自采自评或引用其他媒体报道的报道。新闻报道通常会在导语中明确说明新闻来源,如“记者从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未标明新闻来源的报道则可从记者叙述中推知其消息来源。如果一篇报道中出现多个新闻来源,则选择占主导地位的新闻来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17进行数据编码录入,编码前首先基于所建构的类目指标制作编码手册,编码手册确定后对2名编码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先从样本总体中简单随机抽取10%的新闻报道,编码员根据手册独立完成编码,通过斯科特pi系数来测量编码员间的编码一致性,所得出的各类目指标的信度系数在0.74-1之间,互信程度良好。将编码数据资料导入SPSS 19.0,运用频数计量对分析单元和分类编码出现的频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频次分布

2012-2020年新闻媒体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报道力度不同,报道频数最多的是2013年(305篇,30.8%),最少的是2020年(16篇,1.6%),平均每年109.9篇,总体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13年报道频次达到顶峰,之后逐年递减。党报类和非党报类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非党报类的报道频次每年均高于党报类。见图1。分析报道所刊登的月份发现,报道频次最多的是10月(132篇,13.3%),频次最少的是1月(39篇,3.9%)。

图1 2012-2020年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频次分布

开展精神障碍患者主题新闻报道的报纸共42家,报道频次最多的是齐鲁晚报(159篇,16.1%),最少的是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和深圳晚报。齐鲁晚报、法制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7家报纸相关报道的频次占到了总体的50.2%。见表1。

表1 不同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频次分布 n(%)

2.2 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主题分布

从总体上看,2012-2020年精神障碍患者新闻报道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司法实践与公民权利(377篇,38.1%)、救助帮扶(223篇,22.5%),其次是疾病预防(114篇,11.5%)和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109篇,11.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82篇,8.3%)、治疗康复(75篇,7.6%)相对较少。司法实践与公民权利、救助帮扶这两个议题新闻报道的占比每年均居前两位。见表2。

表2 2012-2020年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主题频次分布 n(%)

2.3 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信息来源

研究发现,党政机关是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最主要的信息来源(454篇,45.9%),其次是媒体(287篇,29.1%)和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及有关专家(182篇,18.4%),患者或家属(29篇,2.9%)、社会公众占比较低(37篇,3.7%)。见表3。

表3 2012-2020年我国主流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报道信源频次分布 n(%)

3 讨论

3.1 精神障碍患者主题新闻报道总体呈递减趋势,具有事件化的特点

当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相关的某个重大的、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民众反映强烈的事件时,媒体会集中进行报道,形成一个报道的高潮。从报纸媒体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时间分布来看存在明显的峰值,即报道频次在2013年达到顶峰,且多集中在10月份,这体现了精神障碍患者报道的事件化特点。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是标志我国精神卫生工作走上法治轨道的里程碑事件,而且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相关党政机关、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集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此类话题也引发了报纸的广泛关注,这与孟宪鹏等的研究结果一致[10]。国家卫生健康委一直倡导精神卫生主题宣传报道的常态化,针对当前精神障碍患者报道事件化的特点,本研究认为要积极引导报纸作贯穿全年的、常态化的报道,而不是蹭热点式的报道。对于2013年后报道热度的降低,可能是相关政策规划贯彻实施效果的体现:一方面精神卫生法对涉及精神障患者内容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另一方面,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要规范对有关肇事肇祸案(事)件的报道,未经鉴定避免使用“精神病人”称谓进行报道,减少负面影响。因此,报纸在选择新闻素材,或者开展相关报道时变得更为谨慎,这可能是导致报纸精神障碍患者新闻报道数量减少的直接原因。

3.2 精神障碍患者主题新闻报道集中在非党报类媒体,呈现出聚集性特点

研究发现,2012-2020年精神障碍患者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非党报类媒体,仅齐鲁晚报等7家报纸就占到了总体的50.2%。党报类与非党报类媒体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党报不同于一般报纸,它自身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它必须遵守特殊的宣传工作纪律,即积极宣传贯彻党政方针、法规与政策,重视社会效益,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力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11]。相对于躯体疾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病发常表现为外显的情绪和行为异常,部分重性患者可能出现暴力冲动行为并引发具有轰动效应的社会事件,因此重视经济利益的都市报、综合性报等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更倾向于选择精神障碍患者相关主题的新闻故事,在报道方式上常具有片面性和偏见性。我国精神卫生法和相关政策对新闻媒体报道精神障碍进行了原则性规定,但是还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建议有关行政部门或行业组织参考国外相关指南,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及早制定新闻媒体报道精神障碍的规范与指南,引导媒体以冷静的态度开展新闻选题,以客观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

3.3 报道主题多样化,“治疗康复”主题报道力度有待加强

报道主题在“司法实践与公民权利”“救助帮扶”主题上集中,反映精神障碍预后效果的“治疗康复”主题报道数量少。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公众的眼球,“司法实践与公民权利”相关报道中的法律纠纷案件、权益侵害事件等因为充满了冲突,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受到新闻媒体的青睐。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出台了系列惠民利民政策举措[12],并开展了大量的政策宣传,“救助帮扶”相关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医疗保险支付、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救治等政策举措展开。“治疗康复”主题报道能够降低受众对精神障碍的污名化[13],但以往研究发现,报纸新闻报道往往较多关注精神障碍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忽视了对患者康复成效的报道[14],本研究也发现报纸“治疗康复”主题报道数量偏少。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发布了《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的通知》《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等,随着这些政策规范的贯彻落实,关于患者治疗成效、康复成果的新闻故事越来越多,建议相关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媒体重视对“治疗康复”主题新闻故事的发现和挖掘,引导公众全面了解精神障碍,提升精神健康知识知晓率。

3.4 报道信息来源集中在党政机关,较少来源于患者及其家属

“真实、客观、平衡”是全球公认的新闻报道的理念,信源不偏不倚,才能保证报道与事实的真相尽可能接近,不对受众产生误导[15]。研究发现,精神障碍患者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集中在司法、公安、卫生健康、民政、残联等党政机关,而以患者及其家属为信息来源的新闻报道较少。国内学者杜鹃等也发现,患者的权益和诉求遭到漠视,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信息较少受到报纸的关注[16]。多元信源的交互呈现利于印证信息的正确性,有助于健康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党政机关信息的可信度较其他信源要高,且获取相对便捷,但绝不能忽视来自患者及家属的声音,新闻媒体有责任倡导人文关怀,去真实呈现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状态,以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人性的挖掘和与疾病顽强抗争精神的弘扬,多为他们表达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