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平,苏 波,周文燕,崔淑萍,李 飒,佟秋燕,郝金小,江明红,刘兆川

冠脉自发性夹层是一种少见的冠脉疾病,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被误诊、漏诊。现将我院2006年8月—2013年5月3 012例造影患者中5例自发性冠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8月—2013年5月我院3 012例造影患者中共发现5例冠脉自发性夹层,发生率0.166%;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男性1例,女性4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45岁;发生右冠脉4例,前降支1例;其中4例患者进行了冠脉介入治疗,1例药物对症治疗;5年随访无复发病例,无死亡病例。4例支架植入患者在12月后行320CT冠脉成像检查,支架通畅,未见明显狭窄,未发现新的夹层;口服药物患者无特殊主诉,未进一步检查。

1.2 方法 经冠脉造影证实属于冠脉自发性夹层的患者,根据影像学特点、病史采用介入或药物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给予支架治疗,1例给药物对症治疗;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造影后发现夹层导致血流缓慢,TIMI2级,给介入治疗。术中患者均采用BMW导丝通过病变,不采用超滑导丝或硬导丝。患者术后常规给双抗血小板、调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1年以上,以后根据具体病情调整用药。

2 结 果

5例患者中,4例患者病变发生于右冠脉,1例患者病变发生于前降支。详见表1。

表1 5例患者基本情况

3 讨 论

冠脉自发夹层是一种少见的冠脉疾病[1],其临床检出率0.1%~0.28%,本组检出率0.166%。国外报道女性占75%,年龄35岁~46岁。张立等[2]在504例患者中发现3例冠脉夹层,女性2例,年龄46.6岁。本组患者平均年龄39岁,明显低于相关临床报道。自发性冠脉夹层常见于育龄期女性,通常不伴冠心病危险因素,左冠状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本组5例患者中,4例夹层发生于右冠脉,仅1例发生在前降支,可能与临床研究样本少有关;4位女性均为中青年,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病后均有“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引起自发性冠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3]。可能与育龄期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动脉壁中层囊性坏死、血管局部炎症和结缔组织缺陷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冠脉内膜自发撕裂或冠脉出血造成血管夹层,影响或阻断冠脉血流。该组患者中,4位女性均为育龄期妇女,其中一位患者服用雌激素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能排除药物引起自发性夹层的可能。对于服用雌激素治疗的育龄期患者出现胸痛症状要高度重视,应考虑是否存在冠脉自发性夹层。关于冠脉自发性夹层治疗目前没有指导性建议,其治疗策略主要取决于患者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状态及夹层累计的冠脉位置和数量。主要治疗方法有:①内科保守治疗,经过药物治疗后可自行愈合,亦可长期存在。②支架植入术是目前首选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冠脉夹层方法。当冠脉造影发现有自发性夹层时,可根据病变情况先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或直接支架植入术,使支架覆盖整个夹层,防止夹层扩大,稳定血管腔。③冠脉旁路移植术,主要针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夹层或复杂病变患者。该组患者中,病变相对简单,4例采用介入治疗,术中均采用BMW导丝,导丝操作动作轻柔,保证走行在血管真腔,否则不可盲目用球囊扩张。

本组观察的5例患者经5年随访,无一例死亡,可能与病变相对简单,规范用药有关。对确诊的患者给以积极的治疗,此类患者出院后应给予密切随访,防止夹层再次发生引起猝死。

[1] Bal ET,Plokker HW,Vanden berg EM,et al.Predictability and Prognosis of PTCA)-induced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J].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91,22:85-88.

[2] 张立,贺勇,黄德嘉,等.冠状动脉自发性夹层[J].华西医学,2003,18(3):363-364.

[3] Vavuranakis G,Latsios D,Tousoulis S,et al.Spontaneous coronarnary dissection as a caus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vidence for non-inflammatory underlying mechanisms[J].Int J Cardiol,2007,114(1):e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