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戴小华,付 军,戚先伟,李郁春,王银燕,冉永玲

加载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脾两虚证临床研究

杨 帆,戴小华,付 军,戚先伟,李郁春,王银燕,冉永玲

目的 观察调脾护心方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加载调脾护心方加减加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利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评分等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LVDd无明显变化,BNP、MLHF评分较前降低;LVEF、6 min步行距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脾护心方可明显改善心衰病人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生活质量;调脾护心方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简称心衰,是由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代医学较以往已显着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且降低病人的死亡率,但仍不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我科临床诊治心衰,除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外,多从心脾两虚立论,选用安徽省名中医戴小华教授自拟“调脾护心方”,临床应用多年,每多收效显着,在改善心衰病人生活质量方面,取得满意疗效。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10月应用加载调脾护心方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观察该方对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脑利钠肽(BNP)、6 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评分等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0月就诊于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9岁~85岁(71.3岁±6.6岁);病程5年~11年(6.2年±1.6年);原发病:冠心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1岁~80岁(68.7岁±7.8岁);病程4年~10年(6.5年±1.8年);原发病:冠心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标准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1974年标准[2]。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辨证属心脾两虚证[2]。

1.2.2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Ⅲ级。符合中医心脾两虚辨证标准,主症为心悸、气短、纳差、疲乏;次症为头晕、失眠、多梦;舌脉为舌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或细弱或细缓等。符合1项主症和2项次症,或2项主症即可诊断。

1.2.3 排除标准 合并呼吸衰竭、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或心功能Ⅳ级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有精神病或不愿合作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按《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给予规范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加用加载调脾护心颗粒,基础方:蒲公英、酸枣仁、茯苓各20 g,白术10 g,炙远志、陈皮、广木香各6 g,炙甘草3 g。由本院中药房提供,每日1剂,分2次冲服,8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不加服中药。两组疗程均为8周。若疗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者,予以相应对症处理,不能耐受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者,则退出观察。

1.4 观察指标

1.4.1 心脏功能指标 采用Simens公司生产的S2000型多普勒彩色心脏超声仪,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2 BNP检测 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注入含10%EDTA30 μL试管中混匀,离心后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法,应用美国博适公司的测定仪(Boisite)进行检测。

1.4.3 运动耐量的评估 以6 min步行试验为依据,记录病人6 min内最大步行距离进行测定,步行试验前后,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Brog呼吸困难分级,以保证试验的安全性。

1.4.4 明尼苏达州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 按照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生活质量改善评定方法进行评定[2]。两组病人分别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明尼苏达大学,1986年)进行问卷调查评定。该问卷包括21个问题,所有问题的总分作为对其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总分为105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由专人进行调查及统计评分。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LVDd、LVEF与BNP比较 两组治疗后LVDd无明显变化,LVEF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BNP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LVDd、LVEF与BNP比较(±s)

2.2 两组病人MLHF评分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 两组治疗后MLHF评分数值较前降低,6 min步行距离数值较前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MLHF评分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s)

3 讨 论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多继发于胸痹心痛、心悸、心痹等疾病,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也见于其他脏腑疾病的危重阶段[3]。1997年10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心系病类》明确指出,该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本病即为西医学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目前,心力衰竭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主要作用,药物选择以“金三角”为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以起到降低心肌氧耗,防治左心室重构,延缓心衰进展的作用。以上治疗,虽降低死亡率,但仍不能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临床诊治心衰,发现即使在病情相对稳定时,仍然有多种不适:心悸胸闷、心烦焦虑、气短懒言、失眠多梦、纳差便溏,此种表现以心脾两虚证病人为甚。故针对该类病人,我科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辅以加载调脾护心方加减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衰病人生活质量[4]。

中医从整体观念着眼,认为心衰病位虽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肺、脾、肾、肝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五脏之中,心属火,脾属土,心脾乃母子关系,故在心衰病理演变中,脾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5]。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曾说:“心主神,真气之别名也,得血则生,血生则脉旺”,心之主血脉、藏神等功能均有赖脾运化之气血滋养。若饮食劳倦,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生,成痰成饮,上凌心肺,遏伤心阳,痹阻心脉,则可发为心衰;而心衰亦可因心阳不振,不能温养脾阳,而导致脾虚不运,出现乏力、腹胀、纳呆等症,二者息息相关。全国着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认为治疗心衰重点需调补心脾之气血阴阳,临床多以心脾同治、调脾护心之治则治疗慢性心衰,并取得良好疗效[6]。

调脾护心方具有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功效。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酸枣仁养肝宁心安神,两药相伍即补脾养血,共为君药。茯苓健脾宁心,利水渗湿,与白术相配,加强健脾益气之功;远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肿,与酸枣仁相配,以增强养心安神之效,两药均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健脾化痰;木香行气健脾调中,两药与补脾养心合用,使得补不碍胃,补而不滞;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三药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在现代研究中,白术富含白术多糖及内酯类成分,其所含双白术内酯对豚鼠离体心房肌有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7];有研究证实,白术可呈现显着和持续的利尿作用[8]。酸枣仁主要成分为酸枣仁皂苷、三萜化合物,有降压、降脂、防治动脉硬化之功效[9]。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多糖、茯苓素等,茯苓素结构类似于醛固酮及其拮抗剂,可体外竞争醛固酮受体,体内逆转醛固酮效应同时对醛固酮的合成不产生影响,起到尿消肿之效[10]。远志富含皂苷类、寡糖酯类等化合物,远志皂苷可抑制大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和心肌组织一氧化氮的形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小大鼠心肌梗死范围[11]。陈皮主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胺类及微量元素等成分,有升压、强心、抗休克、抗血小板聚集之功效[12]。木香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萜类,还有生物碱、蒽醌、黄酮等其他类,对心血管系统作用表现在降血压和抗血液凝集方面,其次还可降低血脂、扩张血管[13]。蒲公英中含多种成分:黄酮类、倍半萜内酯类、香豆素类、三萜类、植物甾醇类、酚酸类等,可利尿、抑菌、抗氧化,并能提高免疫功能[14]。调脾护心方组方严谨,选药精妙,为我科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脾两虚证的协定方。

本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病情相对稳定的心功能Ⅱ级~Ⅲ级心衰病人,在标准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辅以加减调脾护心方加减治疗,可明显减轻病人临床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9.

[2] SFDA.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9.

[3] 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

[4] 张凤,戴小华.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证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5):482-483.

[5] 梁蕴瑜,邱思婕,谢平畅,等.调脾护心法论治缓解期心力衰竭[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8):238-240.

[6] 潘光明,盛小刚,邹旭.调脾护心法对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26(9):2097-2099.

[7] 浦含林,王正濂,黄巧娟,等.双白术内酯对豚鼠离体心房肌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1):60-62.

[8] 周德文.术类的药理和药效[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6,11(3):120-122.

[9] 张雪,丁长河,李和平.酸枣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9,30(3):348-350.

[10] 梁学清,李丹丹,黄忠威.茯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2,30(6):154-156.

[11] 郭健龙,沈志斌.远志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黑龙江医药,2005,18(4):263-264.

[12] 郑小吉,詹晓如,王小平.陈皮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7,10(9):30-33.

[13] 魏华,彭勇,马国需,等.木香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2,43(3):613-620.

[14] 林云,江林,蒋健,等.蒲公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8):42-47.

(本文编辑薛妮)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31),E-mail:86896812@qq.com

引用信息:杨帆,戴小华,付军,等.加载调脾护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脾两虚证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8):956-958.

R541.6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08.017

1672-1349(2017)08-0956-03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