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硬化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供氧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功能性障碍或(和)器质性病变[1]。目前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异常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步骤[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由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vWF释放增加,因此其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具有相关性,是公认的、有价值的内皮损伤标志物之一[3]。有文献报道,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vWF水平升高视为短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4];且较高的基线vWF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远期预后不良有关[5]。本研究对稳定型冠心病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探讨血浆vWF水平分层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稳定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参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Framingham标准),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男54例,女26例;年龄45岁~75岁(61.1岁±7.3岁);慢性稳定型心绞痛4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5例,隐匿型冠心病2例。随访时间2014年1月—2017年2月。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常规使用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休息、症状限制性运动训练,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和利尿剂;4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

1.3 检测方法 血样留取均于肝素化前完成。Judkins法造影,常规穿刺右桡动脉,通过6FJR 4.0/3.5造影导管,于主动脉根部采集动脉血2 mL,以3 000 r/min离心,取上层血浆,-20 ℃保存备用。vWF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仪器与试剂均由罗氏公司提供,操作过程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使用说明书。按照vWF水平分组,vWF<13.5 ng/mL为低vWF组,共39例,vWF≥13.5 ng/mL为高vWF组,共41例。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2.2 两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随访期间,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vWF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及再次PCI发生率均高于低vW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表2 两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vWF是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参与人体止血过程与血栓形成。血浆vWF水平可作为内皮功能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6]。vWF有两个主要的生理功能:①促进血小板黏附,参与止血及血栓形成。血小板膜上存在vWF两个受体,分别为糖蛋白b(GPb)与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vWF与GPb在凝血酶或二磷酸腺苷(ADP)作用下结合,高切应力或血管内皮损伤时继而形成血小板GPⅡb/Ⅲa-vWF复合物,3种成分相互作用,血小板由此发生不可逆聚集,加快血液凝固。②稳定血浆Ⅷ因子的活性。vWF与Ⅷ因子在血浆中通过静电引力及疏水键结合,以保护Ⅶ因子不被降解,稳定其活性;vWF与内皮下组织胶原结合,刺激释放凝血因子Ⅷ,或充当凝血因子Ⅷ的载体蛋白,在纤维素性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观点认为,将vWF作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测定其血浆水平间接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状态[7]。

vWF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目前已被多数人所接受,vWF作为致病因素促进冠心病的发生,还是继发于冠心病之后升高,目前观点不一致。有研究认为将vWF升高视为冠心病的病因,由于高vWF血症通常有明显的家族遗传特点;其次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内皮损伤时均可引起vWF升高;在某些心血管意外发生前期即可检测vWF升高[8-10]。另一种观点认为,使用激素、细胞激动剂均可导致vWF升高;内皮细胞激活后即使未发生损伤也出现vWF升高;血栓导致局部血管闭塞后,vWF可发生反应性升高[11-1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情况、冠状动脉病变、PCI率及药物应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vWF组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及再次PCI发生率均高于低vW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vWF血症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其机制可能为血管局部切应力的改变,导致内皮细胞vWF,介导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高vWF保护Ⅷ因子不被灭活,凝血酶产生增多,促进血栓形成,冠状动脉再闭塞,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稳定型冠心病病人血浆vWF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是冠心病病人(包括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危险因子。vWF水平增高常反映血管内皮的损伤或功能异常,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一种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标志物检测在临床予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