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军

【摘  要】目的 观察分析温补脾肾中药配合针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 收集近两年来我院治疗的慢性腹泻患儿76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西药治疗,维生素B1每次10mg,叶酸5mg,日均3次;妈咪爱每次1包,日2次;蒙脱石散每次1.5g,日3次。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夹湿热或夹瘀者,佐以清热祛湿、化瘀。同时配合针灸法,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 针对小儿慢性腹泻给予温补脾肾中药配合灸法治疗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温补脾肾;中药;灸法;小儿;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传统的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且患儿耐药性差,易反复。随着中医药的逐步发展,其应用于小儿慢性腹泻疗效得以肯定,同时配合针灸法治疗效果更为显着。为了进一步研究中药配合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1],近几年来,我院采用温补脾肾中药配合隔姜灸足三里穴治疗小儿慢性腹泻38例,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76例慢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为43例,女性患儿为33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个月-1.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多数患儿在入院前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且反复发作。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患儿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5个月~1.2岁,平均8.5个月;病程2~3个月,平均2.3个月;腹胀15例,黏液脓血便7例,舌红苔黄腻6例,舌边有瘀点5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5.0个月~1.5岁,平均10个月;病程2~3个月,平均2.4个月;腹胀10例,黏液脓血便5例,舌红苔黄腻、舌边有瘀点3例。两组患儿粪便检查均无脓细胞、吞噬细胞,多次粪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排除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肠道感染以及器质性肠道病变。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可忽略不计,能够进行对比观察。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38例患儿均给予中药配合灸法治疗。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夹湿热或夹瘀者,佐以清热祛湿、化瘀。中药基本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随症加减。药用:白术5g,党参10g,肉桂2g,补骨脂5g,肉豆蔻5g,干姜3g,甘草3g,吴茱萸5g,赤石脂10g,石榴皮5g,黄芩4g,丹参5g。并根据不同的症候随症加减:湿热盛者,去党参、肉桂、干姜、吴茱萸,加黄连、马鞭草;泻下无度,湿热不盛去黄芩,加诃子、炙黄芪等。每日1剂,煎2次,煎出液15~30ml,少量多次喂服。

中医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脾阳虚损,脾损及肾,脾肾两虚所致的。因此待湿热内蕴除尽后,给予艾灸达到温中散寒、调和阴阳的目的。取足三里穴,将鲜生姜切成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孔后,放在穴位上,取艾条一端点燃,离穴位2.5~3cm左右的高度熏烤,以皮肤红晕为度,每次灸3min左右,1日2次。

1.2.2对照组  38例患儿均采用西药口服,维生素B1每次10mg,叶酸5mg,日均3次;妈咪爱每次1包,日2次;蒙脱石散每次1.5g,日3次。对于有中重度脱水者,根据血液生化检测情况,给予高渗液体补液,防止脱水,适时纠酸,补充能量、维生素,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有鹅口疮者口腔涂制霉菌素,两组对症处理相同。两组均以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的效果。

2结果

2.1疗效评价标准  将患儿的疗效分为三个等级:患儿腹泻次数每天在3次以下且粪质性状正常为显效;患儿的腹泻次数与之前相比有所减少,粪便性状近糊状,或粪便未恢复到病前的性状为有效;患儿的每日腹泻次数及粪便性状无任何改善,或较之前更加严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比较观察两组的效果,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4%,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3.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这说明中药内服合足三里隔姜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

3讨论

慢性腹泻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的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不明显。中医认为慢性腹泻是脾阳虚损,脾病及肾,脾肾两虚所致,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谷不化,滑脱不禁[2]。阳虚必气虚,气虚血行不畅致血瘀。阳虚湿滞,蕴久化热,形成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兼夹证候。故宜在温补脾肾的基础上,兼用小剂量的苦寒清热之品。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常伴腹胀,腹痛,血便,舌边有瘀点,宜活血行气化瘀。

本研究对38例患儿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夹湿热或夹瘀者,佐以清热祛湿、化瘀。基本药方中肉桂、补骨脂、肉豆蔻温肾暖脾;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赤石脂、石榴皮收敛固涩;黄芩解内蕴之湿热;丹参活血行气,疏通肠胃气血。全方共奏清热化瘀之效。同时笔者配合穴位针灸治疗,隔姜灸足三里有温通经脉、疏通脾胃经气、驱寒除湿的作用。通过内服合外治起到调节气血,调和脏腑阴阳,促进机能恢复,达到治疗目的。在辨证论治时,应强调随证论治,勿一方用到底。总之,针对小儿慢性腹泻给予温补脾肾中药配合灸法治疗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洪嘉婧,朱重玄,洪杰,王丽丽,孙海莲,付昆,李丹丹.艾段灸法治疗慢性腹泻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

[2]葛婷,唐志鹏,王亮,张亚利,王丽娟.唐志鹏教授治疗慢性腹泻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2).

[3]许细平.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腹泻2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