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慧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新生儿的成活及健康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在医疗水平提升的同时,产科护理水平的高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的护理,更是尤为的重要。但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医学护理教育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护理起步较晚,因此护理人员的职业水平还有待提升。本文在分析产科护士护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其职业水平的提升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产科护士护理能力的提升有所指导。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水平;方式;方法

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人们对生育及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与需求,因此对护理服务日渐重视起来,尤其是新生儿及产妇的护理方面,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止到2哦3年年底,我国孕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高达51.7%的孕妇选择剖腹产,而在每年大约2000万的新生儿中,早产儿所占比例为10%。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对优秀产科护士的需求更为巨大,其护理服务的优劣更是备受关注。所以,为了全方面的提升产科护士的护理水平,就必须采取相关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孕妇及新生儿提供更为专业的护理服务。

一、产科护士护理的重要性

相对于其他科室,妇产科是风险较高的一个部门。由于其涉及到孕妇的生产及产后恢复、协助家属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因此其每一环节的工作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产妇方面来说,产科护理对产妇的生产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产妇自身的生产特点及健康情况不同,产科护士在其生产之后所面临的护理也就不同。医生根据产妇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医疗方案,而从方案制定到孩子出生,其每个治疗环节都离不开产科护士的护理。尤其是在生产结束之后,孕妇伤口的愈合情况、是否感染及心理疏导都需要产科护士贴心、专业的护理。

其次,从新生儿方面,产科护士对其健康的护理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生儿出生之后,有些家属并不完全熟悉照顾新生儿的注意事项,因此就需要产科护士的辅助,从而使得新生儿安全的度过初生期。与此同时,在产科的新生儿中,还有一些早产儿或者自身健康素质较差的新生儿。因此这些新生儿就需要专业的产科护士来对他们进行照顾,从而使得其安全度过危险期。由于新生儿在出生前几天还容易患一些疾病,其病情变化十分迅速,如果发现不及时甚至还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因此这就需要产科护士对新生儿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采取科学的护理,从而提升产科护理水平。

二、提升产科护士职业水平的方法

由于产科护士对产妇的恢复及新生儿的护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产科护士的护理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其职业水平:

1、加强在职培训,提升护理质量。对产科护士的在职培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在短期培训期间,要加强轮转护士在新生儿科室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其护理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其熟悉新生儿的常见病症,以此在对新生儿进行照顾时,可以提升其病症判断的敏锐性。其次是让产科护士学习最新的护理知识。医院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让产科护士进行护理心得的交流;适时邀请学术前沿的相关专家进行新生儿病症、生理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以此提升产科护士对新生儿常见病症的认知。与此同时,医院还需定期外派产科护士进行学习、进修,以此熟悉较为先进的护理方法,从而提升自身护理水平。

2、改善服务理念,实施优质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由于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关注点由过去的疾病护理转变为人性化护理。因此,在这种护理期望的要求下,产科护士要适时转变自己的护理方式,根据人们需求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一方面,在进行护理时,要注重相应的护理礼仪,其是体现护士职业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当产妇入院时,护士主动、热情的作自我介绍,并为详细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及设施,从而消除产妇的陌生感,让产妇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之后,要对需要负责的产妇的情况做及时了解,并及时与其进行沟通并做详细的记录,从而为之后的相关治疗及护理奠定良好的基调;当产妇分娩时,产科护士要积极配合医生对产妇做相关的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从而使其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最后,当产妇生产之后,产科护士要对产妇的饮食、伤口、睡眠等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并对产妇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避免其出现产后抑郁,使其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结语:良好优质的产科护理服务,既需要产科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护理水平,又需要其在护理过程中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方法,切实以护理的病人为中心,从而才能够取得优质的护理效果。本文从技术及服务两方面,来展开提升产科护士职业水平的讨论,希望可以对其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高萍、孙玉梅,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1,9(31)::2889——2890

[2]同俏静、Liz.Boone,结合美国护理继续教育模式,加强在职护士业务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38- 39。

[3]贾启艾,护士观察与记录技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7(1):13。

[4]周华、危喜贞、林翔,新生儿夜间观察与护士慎独精神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