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利克木·依明 陆金山

耳鸣是在无外界声刺激或电刺激时人体产生在耳内或脑内的声音感觉,是一种自觉症状和主观感觉,是耳鼻喉科常见症状[1]。临床上耳鸣患者多伴有听力损失, 而少部分患者常规纯音测听平均听阈可在正常范围。为了观察这部分耳鸣患者是否存在早期的不被察觉的听力损害, 我们对其在常规纯音测听的基础上加做高频率测试,分析其临床资料,进行探讨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耳鸣组: 于2011年10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耳科门诊就诊患者, 所有患者均以单纯耳鸣为主诉而无听力下降等其他耳部不适症状,共53例( 87耳) , 男21例, 女32例, 其中双侧耳鸣34例, 单侧耳鸣19例 , 年龄19~ 39岁, 平均29. 7岁,病程1周~5年。正常对照组: 共30例( 60耳) , 男13例、女17例。年龄18~ 36岁, 平均27. 3岁。两组受试者均无长期噪声暴露史,无耳毒药物史,无听力障碍家族史,无耳部病变史。经耳科常规检查及声导抗测试, 排除了外耳及中耳病变。

2 检查仪器与条件

仪器采用丹麦Madsen ORBITER 922型纯音听力计,按国家标准校准后使用,在环境噪声<30DB SPL的隔声室内进行。

纯音测听方法 专人按GB7583-87测试方法, 对每位受试者进行0.250kHz,0.500 kHz,1.000 kHz,2.000 kHz,4.000kHz频率的常规纯音测听基础上,扩展加测3.000 kHz, 6.000 kHz,8.000 kHz ,10.000 kHz,12.000 kHz频率的纯音听阈。

所得数据采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用t 检验比较两组听阈,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随着频率增高, 听阈逐渐增加, 听阈检出率逐渐下降。4~12 kHz相同频率耳鸣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听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05) ,0.25 ~3kHz频率中二组听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两组高频测听测试结果(x±s)

0. 25 ~2kHz频率两组听阈值省略,(*)表示P<0.05

4讨论

耳鸣是耳鼻喉科常见临床症状,耳鸣与耳聋同时存在非常常见[1],迄今为止,耳鸣的发生机制与确切部位还不清楚,耳呜频率是否与其听力损失频率相关尚有待研究。对此临床上有两种观点[2], Tyler等认为耳鸣从不出现于听力正常者, 而Jastreboff 等认为估计有25%的耳鸣患者听力完全正常。这样差异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听力障碍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按照WHO(1997)标准,对听力障碍的分类, 0. 5、1、2、4kHz听阈平均值,大于25dBHL起即有听力障碍,常规纯音测听仅能反映0.125~4 kHz的听力情况,而国际通用的耳聋分级标准更为局限,这里问题是有些耳鸣患者单一频率的纯音听阈有下降, 而其平均听阈却可在正常范围内。

由于人耳蜗底回基底膜感受高频声波刺激,处于此处基底膜的毛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很高,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受损,内耳损伤导致的听力下降通常是从高频开始,然后再逐渐向中低频发展。故本组试验选择听力正常耳鸣患者进行高频听力测试,以观察他们的高频听力情况。由于正常人随年龄增加,高频听阈将会逐渐增高,同时选择相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人群作为对照以排除年龄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研[3]。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耳鸣组和对照组的高频测听的听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也就是说, 大部分语频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其高频听力已经受损。因此,扩展高频测听能够为耳鸣患者提供早期听力损失的直接参考依据。

总之, 将高频纯音听阈测试作听力无明显异常的耳鸣患者的常规测试手段, 对此类患者听力损害的检出有极好的参考价值, 对临床早期发现其潜在的耳蜗病变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提醒医生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此法具有检出阳性率高, 而且操作简单易行、易开展的优点。当然, 对本组耳鸣患者我们将继续随访, 以通过动态观察了解这类患者的听力损害过程。

参考文献:

[1]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58-560.

[2] 刁明芳, 孙建军. 国际着名耳鸣专家, 耳鸣习服疗法创始人 Pawel J. Jastreboff 访谈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4, 22(5): 553-556.

[3] Sakamoto M, Kaga K, Kamio T. Extended high-frequency ototoxicity induced by the first administration of cisplatin[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00, 122(6): 828-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