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霞 张翊一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医院中医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71;2.西安市第五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陕西 西安 710082)

失眠(Insomnia)中医又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和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症。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17年总结显示,在我国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50.3%有轻度睡眠障碍[1]。目前临床对于失眠的治疗以针对病因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主,包括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睡眠行为习惯、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等措施。其中中医治疗获得了临床大多数患者的认可[2]。中医理论认为失眠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肝郁脾虚型失眠是临床常见的失眠证型之一,因肝气郁结,肝木克脾,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而致失眠。本方案采用中医针灸联合四逆散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84±7.61)岁,平均病程(4.64±0.58)月,平均PSQI指数总积分(16.72±2.63)分。观察组中男15例,女25例,平均年龄(57.69±7.53)岁;平均病程(4.72±0.54)月,平均PSQI指数总积分(16.68±2.64)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慢性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3]中对失眠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4];年龄18~65岁;认可中药及针灸,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能理解医护人员的医嘱护嘱,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有晕针史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损害、精神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继发性失眠者;既往有多种药物过敏史或对本次方案所采用治疗药物和(或)治疗方法过敏或者有禁忌症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随访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由同一组医师对所有入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入组后均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和情志干预,充分了解患者失眠病因,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如定时睡眠、避免睡前饮食、过量饮水、保证睡眠环境安静、避免强光等。此外,两组患者均予以中药四逆散治疗,四逆散组方:柴胡、白芍、枳实、白术、茯苓、炙甘草各10 g,生龙骨20 g为一剂,加水煎煮至300 mL,早、晚温服,1剂/d。观察组患者再予以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方法:选取董氏奇穴前会穴、后会穴、正会穴,分别斜刺入穴,深度以0.1~0.2寸为宜,三穴并列,得气后留针30 min;选取鼻翼穴常规直刺入穴,得气后留针30 min,选取上三黄穴直刺入穴,深度以1.5~2寸为宜,得气后留针30 min。 针刺1次/d,连续针灸6 d休息1 d,治疗4周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治疗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情况;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证候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两组患者失眠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指数中各维度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疗程后,两组患者PSQI指数中各维度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指数比较

2.2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完成一疗程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0%;观察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Z=4.016,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皮疹、头痛各1例,药物不良反应率5.00%;观察组患者发生皮疹、恶心呕吐各1例,药物不良反应率5.00%。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按照中医的脏腑、情志理论,认为不寐属于五脏失调所致。其中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统血,主思藏意。肝脏藏血,摄魂魄,心主血脉,主神志,人卧血养肝,靠血而生,阳魂寄留于肝。三脏器调和则心神皆安,若三脏器失调则心神被扰或失养,心神不安而多梦不寐[5-6]。中医治疗则以通经络、扶正气、调气血、和阴阳为要。针灸是中医疏经通络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其具有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及阴阳的作用[7]。本研究选取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治以疏肝解郁、益脾和胃、养心安神、活血理气,采用针刺、中药相结合的方法。针刺运用董氏奇穴,前会穴、后会穴、正会穴位于督脉,可醒脑开窍,通经活血,镇静安神;鼻翼穴位于面部脾胃区,可健脾补气,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之功效;上三黄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经线,可疏肝理气,诸穴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安神助眠之效。方以四逆散为主,方中柴胡为肝胆经要药,具升发阳气、疏肝解郁之功,方中为君,枳实解郁理气,与柴胡之升举阳气配伍,达到调节少阳枢纽,舒畅气机的目的[8]。白芍敛阴养血平肝,白术补气健脾;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生龙骨潜阳补阴、重镇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安神、调畅气机之功,使得心、肝、脾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阴平阳秘,阴阳乃和。针药并用达到治疗不寐的效果[9]。

本文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采用四逆散治疗的失眠患者,其在PSQI量表各维度及总积分改善、临床有效率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轻微,不良反应率均较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率基本一致。

综上,针刺联合四逆散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可有效提升患者睡眠质量,提升临床总有效率,且并不增加不良反应率,是适合肝郁脾虚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