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摘要: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结束了长达800年夺淮入海的局面,苏北海岸的发展也因之从淤长变为蚀退,此次改道使苏北自明清以来的煎盐业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渔业的兴起。历史发展轨迹类似的滨海与射阳县则在渔业兴起之后,前者因为海岸持续被蚀,近岸沙洲南移等因素,渔业发展以淡水为主,后者则海岸则持续淤积,滩面广阔而以海洋渔业为主,1855年黄河改道深刻的影响了二者的渔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黄河改道;养殖;海捕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6.007

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分流夺淮入海,此后南流渐多,至明弘治八年(1495)全流夺淮入海,大量的泥沙在今苏北废黄河口外堆积,特别是1579年之后,入海泥沙进一步增加,淤进速度愈快,今滨海县与射阳县皆为明季以来黄河输沙淤积而成。形成自西向东的陆地——荡地——滩地——海岸过渡景观,煎盐业因荡地广阔而兴旺发展,明清时期该地盐场遍布,清时又因河工需要,加之苇荡遍布而兴建了苇荡营。

1855年黄河北徙山东入海,废黄河三角洲由淤进变侵退,因荡地而发展的煎盐业逐渐衰落,另外黄河北归,河工不再需要芦苇以为柴料,于是荡地逐渐被垦。与黄河在苏北入海时候相反的动力泥沙条件,致使苏北海岸扁担河以北持续受到侵蚀,以南则不断堆积,形成广阔的滩面,因入海河流而成为良港,在苏北苇荡营废止与煎盐业衰退的同时,渔业逐渐兴起,取代盐成为该地特产与贸易第一宗货品。由黄河北归之后的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未止步于此,以扁担河为界的滨海与射阳二县,在渔业兴起之后,发展趋向差异也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滨海县以淡水渔业为主,射阳县以海洋渔业为主,即使渔业发展步入了从捕捞到养殖的新的历史阶段,该差异也依然明显。

1    1855年黄河改道与苏北渔业的兴起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入海,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的夺淮入海历史,也带走了巨量的入海泥沙,苏北海岸的发育也由淤进转为侵退,特别是废黄河口三角洲,因“黄河久徙,凡遇一二日狂风巨浪,海岸必剥蚀丈许,计一岁至少剥去三四十丈,涝年尤” 。此次改道极大的打击了苏北的煎盐业,亦致使苇荡营的芦苇采割量锐减。于煎盐而言,吕四盐场在清中期以前,每年可产盐500380桶,但因黄河北徙导致荡地圮坍,盐产额降至每年2-3万桶 。于芦苇采割而言,产量连年锐减,丰产年约采百余万束,歉年约采50-80万束,而在嘉庆十五年(1810)芦苇的采割量是6753176束,相差达6倍有余 。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北的渔业则在黄河北徙之后,逐渐兴起。

黄河北徙之前,滨海、射阳二县因为临海且河湖颇多,既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亦有农夫盐民在农闲时候出海捕鱼。然而在黄河北徙之后,该地渔业迅速发展,至民国时候,已取代盐业成为当地贸易输出的第一大宗货品。光绪《盐城县志》卷四《食货》记载:

鳞介之属甚繁而海错为胜。大纵湖之蟹最为南人所重,春月水晶鰕甚美,(注曰:俗名条虾)而西至郡城,南至兴化则色味俱变,所谓迁地弗良者乎,货之巨者滨海多丝可以供织,滨湖有靛可以供染,若鱼皮、鱼鳔、蟹干、虾米、腌卵、腌鱼、秫酒等物皆可贸迁远方,而究不若盐为大宗。

按光绪《盐城县志》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其描述中,虽然鱼皮、鱼鳔、蟹干、虾米、腌鱼之类的海货贸迁远方,但不若盐为大宗。然而,成书于光绪八年(1882)的《淮安府志》则记载:“虾、蟹、蚌、蛤、鲐、鮆、□鲍浥渍以饷远,盐城阜宁为蕃,其转易他方者,自明以来以盐酒为最巨,今之业此者亦无。” 此时距黄河北徙不足30年,阜宁即今滨海、射阳境地,已经无人以盐为业,取而代之的是虾、蟹、鮆等海渍以饷远。说明黄河北徙之后,盐城的煎盐业正日渐衰落,阜宁县的渔业则逐渐兴起。

民国时候这一起一落表现得更加显着,在盐城繁荣的商贸往来中,已不见盐为土产,贸迁远方的记载,渔产则作为当地土产货品,远销他方,民国《续修盐城县志》记曰:

县境商业,豆油、杉木、海味、布帛为着,桐油、煤油、菸酒、南北杂货、京广洋货次之……售海味珍错,咸备土产,有虾米、虾子、鱼子、鱼膘、蛏、干蛤、干海蜇、鲞鱼、咸鱼等可以行远。

该地的贸易大宗,即豆油、杉木、海味、布帛中,豆油、杉木皆来自它地,只有海味为土产,且种类繁多,加工以行远贸易。境内的新洋港既是沿海商埠,更是东部重要渔港。民国二十年(1931年),新洋帮渔民组织成立渔会,会员共三百余人。民国《阜宁县志》“畋渔”单独成篇,开篇即言“鱼为本邑特产,渔捞亦邑人特业。依其类别可分为海洋、河荡两项” 。其中尤能说明当时渔业兴起的是“苇荡营官地亦由居民之岁纳水租,专营渔业” 。可见黄河北徙之后,原黄河三角洲一带的滨海、射阳二地,渔业逐渐兴起并有极大的发展。究其原因,与1855年黄河北徙有莫大之关系。

黄河北徙后,来沙量锐减,沿岸多出现圮坍现象,厚重的卤气让草荡无法生长,缺少煎盐的荡草燃料,盐亭无法东迁,所以,产盐量大打折扣。在这样的情况下,盐民虽设法晒盐,但晒盐受天气影响较大,因而盐民弃盐从垦,垦殖发展很快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卷十二《畋渔》记载:“县西湖荡逐年淤垫,日就湮狭,附近居民围田蓻稻,岁增月进……县东樵地草莱新辟,水利尚未大修,时苦叹干为患,灶地自昔蓄草供煎,禁人种植,请季亭灶下移,旧荡渐有垦熟,多种豆、秫、玉蜀黍之属”。民国三年又有垦务局欲以五年废煎事未果,但大纲泰和大佑各公司纷纷集资购场地植棉种稻。至于苇荡营,黄河北徙之后,苇荡连年锐减,咸丰十一年(1861),河工无需柴料,该征荡柴折价,苇荡荒地不断被开垦。

黄河北徙虽然总体上使苏北黄河三角洲转淤为蚀,但是其侵蚀的泥沙二次沉积却促成了局部滩面的发育。黄河改道苏北入海之后,大量泥沙的堆积,致使苏北发育成弓形三角洲,1855年的改道使来沙全无,苏北海岸经历着与前一次方向相反的动力泥沙条件的突变。淤长变成蚀退,不过蚀退的速率与淤长相比,大为降低。这能够保证民众的生产生活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而不必如之从煎盐时,须与盐亭随海东移。

据测算,废黄河三角洲岸线整个发育阶段的平均速率为289.97 m/a,而侵蚀阶段的速率为119.36 m/a,并且侵蚀有渐弱的趋势。以扁担河口为大致界限,其北部的淤尖及水下沙洲被猛烈的侵蚀,这部分泥沙被潮流向南搬运,并逐渐沉积,于是扁担河口以南的苏北海岸则因泥沙堆积,主要在射阳县境内,发育了宽广的滩面,滨海县则反之。

可见,1850年黄河改道引致的环境变化,不仅使阜宁县(今滨海、射阳一带)的渔业兴起并在民国年间繁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此次黄河改道带来的环境差异,使原本形成与发展轨迹相近的滨海、射阳二县,在自然区位类似的前提下,在渔业上形成了差异颇大的趋向,即滨海县以淡水渔业为主,射阳县以海洋渔业为主。

2    海淡之别:滨海县与射阳县的渔业趋向

今滨海县在民国时候位于阜宁县东北境,射阳县则分属阜宁县与盐城县。按照《阜宁县志》的记载,其渔业在民国前期相当繁荣,后期战乱,经济凋敝,渔业发展亦受到打击。至1950年代两县渔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因黄河北徙导致的环境差异对渔业发展的影响也越加明显。

据1958年的水产资源勘查报告,“滨海县海岸线长86.2华里,一般宽6.5市里,(滩涂)总面积为211800亩(由于隔断宽度不同,所以此面积,是根据各段具体情况计算得出的)。其中可利用的有52500亩。其滩势在高低潮地区较为平坦,中朝陡。常受风浪冲击,高潮区经常无水。所有滩涂在该县潮区小,潮期短”。 同年射阳县的水产资源勘查报告中记载,“射阳县浅海滩涂全长约123.3里,最宽达20.8里,总面积451900亩,可利用的170000亩”。

滨海县海岸线长约为射阳县的2/3,但海涂面积不及其1/2,可利用的就更少,尚不足射阳县的1/3。海涂面积的差异源自于黄河1855年改道,扁担河口南北所受侵蚀的差异。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黄河改道致使废黄河口外的水下沙洲,岸外浅滩(如五条沙和大沙)在波浪和潮流的联合作用下,开始消减并向南移动。 故滨海海岸处于水下蚀空状态,岸外即是深水的特点,海岸倒塌现象较为严重,难以形成港湾,民国《阜宁县志》卷二《地理志》记载:“海口以淤黄河、射河南冲子为最大,因沿海皆沙岸故绝少良港”,贝类亦较少分布。对此,1958年的水产资源勘查报告关于“贝类生长及自然条件”有如下记载:

(1)套子口——小沟处:长37.2华里,面积为104500亩,在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有蛏子、小蚧生长,分布情况大致为2个每平方丈。

(2)小沟——淤黄河口:长20.4里,面积28800亩,高中潮区滩涂较陡,地形变动大,没有贝类生长,低潮区有蚶生长,不过1-2个每平方丈,另外有稀少的蛼蛾生存。

(3)淤黄河——振东闸:长10.6里,计面积14000亩,由于滩特陡,露潮滩面少,风浪大,高、中潮区全为陡岸,低潮区直而窄,地形多变动,吴贝类生长。

(4)振东闸——扁担港:长18华里,计面积74500亩,滩面上港湾少,潮流难以畅通,同时潮区小,潮期短,高潮区经常无水,底质有油泥3-4寸厚,含沙量20%,此处有小蚧子生长。各潮区情况,基本上和振东闸之北相同,故也没有贝类生长。

目前生长蛏的区域,约100亩,再根据附近土质的具体情况,可以扩大到200亩面积,作为放养蛏的区域。

射阳县则具有广阔的滩涂,且分布有为数不少的贝类。1958年射阳县水产资源勘查报告记载,“全县有海涂面积45.54万亩,其中可利用的约15万亩……滩面宽度由南向北渐小,一般宽17里,最宽约20里,最窄1.5里。” 在可利用的15万亩海涂中,大部分为中潮区海涂,生长有丰富的贝类,如蛤蜊、蛼蛾、蚶子、泥螺、泥蛭、蚧等,分布的密度因地段不同而又差异,从每平方公尺约2-20个小蛭不等,蛏子、蛤蜊每平方丈2-7个不等。射阳县中潮区面积共计225420亩,其中可利用的约占70%,即为15万亩左右,其中有8-10万亩条件尤好,可养蛤蜊,其余条件略差的,尚能养其他贝类。 这为射阳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水养殖, 主要是表现为贝类养殖,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1855年黄河北徙,苏北海岸由淤转蚀,原本位于滨海县废黄河河口附近的水下沙洲不断南移至扁担港以南沉积,这使射阳县海岸外浅沙遍布,沿海海水极浅,多鱼类栖息而形成渔场;宽广的滩面,加之淡水河流的注入,形成优良渔港,因此射阳县的海洋渔业发展十分可观,其中尤重小黄鱼,其次是鳓鱼、大黄鱼、马鲛鱼等。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记载:

取鱼之船分三种,曰黄花船,曰摇网船,曰团网船。每岁清明节前渔人例须领票购盐,泊舟河口,俟谷雨暴风既过,黄花船先扬帆而东,张网于东沙之南,是为头汛;立夏时张网蒋家沙南是为二汛,所取为黄花鱼,称此时期为黄花市。摇网船于谷雨、小满之间驶至坎头深水处,网取鲞鱼及马鲛,不按汛期,俗称东洋取。小满后各船集于东沙蒋家沙之间,网罟毕张、梆声并作专取鲞鱼,是为鲞鱼市,俗亦称南洋取。有不欲下南洋者,则至门山之东近岸处网取鲞鱼及嘉鸡马鲛等杂色鱼,俗称西洋取。黄花船于黄花市有迳往羽山岛之东捞取青者,此两月中为群鱼卵青之期。江水东流与海水混合,雌雄相逐而来,恒不失期。渔人即于此时整网以待,载满者曰抱舵,运至浒浦,多者售洋二千余元。若第二次仍得前数,则同业争羡其运。据去岁统计淤黄、双洋、射河三口有海洋渔船一百三十余艘,亦有不用舟而渔于海滩者。每于春晨俟海潮涨滩,持网直立水中捞取条虾、对虾、铜蟹之属,然其利微矣。

黄花鱼,特别是小黄鱼,从民国起就是射阳县海产鱼类中最重要部分,渔民也十分重视取捕小黄鱼的“黄花汛”。以黄花汛领衔的海洋大取,是射阳县渔业的重中之重。以1956年为例,该年射阳县水产总产量8832吨,其中小黄鱼产量2171.9吨(咸品),接近水产总产的四分之一。小黄鱼居于射阳县海洋捕捞第一位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57年,从1958年开始,小黄鱼产量急剧下降,1958年仅产210.7吨(咸品),是射阳县自1951年有产量记载以来的最低点,1959年至1961年产量略有回升,但仅300吨左右,1962年更是跌至53吨。“57年以前每年可产鱼10万担左右,其中小黄鱼要占到整个产量的40%以上,58年以来产量逐渐下降,到64年年产只有35000多担,其中小黄鱼只有1400多担,占5%还不到” ,整个射阳县的海洋渔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滨海县渔民亦赶黄花汛,但包括小黄鱼生产在内的海洋渔业生产在其整个渔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远不如淡水渔业。1952-1960年两县水产生产统计,分别为表1和表2所示:

表1  1952-1960年滨海县水产生产统计(单位:吨)

年份 总产量 分项总产 鱼类总产 虾蟹类总产 贝类总产

海水 淡水 海水 淡水 海水 淡水 海水 淡水

1952 1500 600 900 400 900 100 100 100 300

1953 1307 550 757 350 757 100 18 100 563

1954 1500 400 1100 335 1100 25 32 40 500

1955 1600 520 1080 370 1080 50 100 100 600

1956 2100 600 1400 —— —— —— —— —— ——

1957 2130 400 1730 290 865 50 165 60 700

1958 3200 725 2475 510 1175 —— —— —— ——

1959 7553 2584 4432 —— —— —— —— —— ——

1960 8539 2191 6121 —— —— —— —— —— ——

说明:表格数据根据滨海县1952—1961年水产生产总结及调查报告等整理而成,滨海县档案馆藏。

表2   1952-1960年射阳县水产生产统计( 单位:吨)

年份 总产量 分项总产 鱼类总产 虾蟹类总产 贝类总产

海水 淡水 海水 淡水 海水 淡水 海水 淡水

1952 6632 6280 352 4140 293 1325 5 815 815

1953 6127 5042 1085 3886 382 401 3 755 755

1954 10780 8777 2003 7290 1146 404 1083 1083

1955 10690 8836 1854 7235 379 793 55 808 808

1956 8108 6095 2013 4433 1137 681 616 981 981

1957 10587 8434 2153 6398 1537 1305 40 731 731

1958 11058 6404 4654 3158 836 2628 330 618 618

1959 12020 5499 6521 3546 1446 1348 874 605 605

1960 12781 6079 6702 3695 1682 1729 699 655 655

说明:表格数据根据射阳县1952—1961年水产生产总结及调查报告等,射阳县档案馆藏。

对比滨海县与射阳县在1950年代的水产生产统计表,可以看出滨海县的水产总产量虽大大低于射阳县,但淡水产量却超过了射阳县,这促成了滨海县渔业发展的淡水趋向和射阳县渔业发展的海水趋向。1958年开始的小黄鱼产量急速下降,射阳县的渔业面临困境,另外1950年代中国的水产事业应国家的统一规划领导,以“养捕并举”为发展水产事业的方针,因此水产发展正从捕捞转向养殖,滨海与射阳也不例外,而1855年黄河北徙对二者渔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亦深入到了各自的水产养殖中。

从清康熙十一年(1702)始,到清宣统元年(1909)断流止,黄河连年决口,在滨海县境就有22次。每次决堤,黄水奔涌而出,飞流直下,流下很多冲槽,如大套乡二堡村附近的绿水沱,以及若干天然深塘,均为黄河决堤造成 。内塘作为发展养殖的天然水面,是养殖渔业的第一选择。滨海县在1950年代即以内塘为基础,大兴淡水养殖。从1954年开始,发展为以内塘养殖为主。养殖的鱼类从最初的外省采购“四大家鱼”的鱼苗,发展为“就地取苗,就地放养”,以解决采购鱼苗成本高且运输死亡率高的问题。1956年以采购的鱼苗为基础,自育鱼苗30万尾。 至1959年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就地取苗、就地培育、就地放养”的“天然”方针下,“以捕捞天然鱼种和孵化鲤鱼苗为主,上半年捕捞亲鲤鱼1500尾,孵化鲤鱼苗150万尾。捕鲫鱼100条,与黑鱼杂交试验,孵化出鱼苗15万尾,另外捕捞天然鱼种30万尾以上” ,淡水养殖鱼类的产量亦逐年增长。

而偏重海洋渔业的射阳县,在整个1950年代,水产生产的中心围绕海洋开展,其中小黄鱼是海洋生产的重心。1958年开始小黄鱼产量锐减,在全国水产高举“捕养并举”的方针背景下,射阳县在淡水养殖的基础上,利用海涂资源丰富,贝苗易得的优势,开展了浅海养殖,概况如表3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即使二者的渔业发展几乎同时从传统的捕捞为主转向“捕养并举”的新阶段,但是黄河北徙之后,二者环境演变的差异性,仍然延续到了其渔业发展的新阶段。

表3   1964-1960年滨海县、射阳县水产养殖概况

滨海县 射阳县

年份 产量

海水             淡水 淡水养殖面积 产量

淡水 淡水养殖面积 浅海放养情况

1954 70 0.67 116

1955 80 400 4.5 650

1956 100 2500 75 3450

1957 125 3000 103 5050

1958 5 179 3105 334 9865 放养贝类1000畆

1959 536.4 23340 810 9945 放养贝苗21万粒,试养海带

1960 30.7 111.7 48590 1045.15 10200 贝苗980万粒

说明:表格数据根据滨海县及射阳县1954—1961年水产生产总结及调查报告等整理而成,滨海县档案馆藏,射阳县档案馆藏。

3    结论

滨海县与射阳县系黄河夺淮入海而逐渐形成,在黄河1855年改道之前,同为煎盐地,盐为当地特产与第一大宗货品。1855年黄河北徙,来沙全无,苏北海岸由淤进转为侵蚀,使原本依赖荡地的煎盐业衰落,因河工需要且芦苇茂盛而设的苇荡营亦随之裁撤,渔业随之兴起。

但是以淤黄河口为中心的河口三角洲在受到侵蚀的同时,其受蚀泥沙再次淤积到淤黄河口以南,沉积到扁担河口以南的射阳县滨海地带,由此滨海县虽位置滨海,亦有淡水河流注入,但侵蚀带来的沙质海岸无法形成良港,滩面也十分狭窄,最终形成以淡水为主的渔业。射阳县则承接了滨海县被蚀的泥沙与南移的沙洲,加之淡水河流注入,滩面广阔,形成良港,渔业以海洋为主。

到了1950年代,在国家统一规划与引导下,加之小黄鱼等资源的枯竭,渔业发展由单纯捕捞为主,转向养殖、捕捞并举,但因1855年改道而重塑的自然环境仍然对滨海与射阳的养殖渔业发展带来影响。

注释:

1   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滨海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85.

2   严小青,惠富平. 明清时期苏北沿岸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2).

3   李德楠. “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 (1).

4    光绪《淮安府志》卷二《疆域·物产》.

5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卷四《产殖·商市》.

6    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

7    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

8    严小青,惠富平. 明清时期苏北沿岸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2).

9    李德楠.“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 (1).

10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J]. 海洋与湖沼, 2014, (3).

11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10月30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12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3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J]. 海洋与湖沼, 2014, (3).

14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10月30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15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6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7 射阳县水产局. 关于射阳县海洋渔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R]. 1965年6月23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2.

18  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滨海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87.

19  滨海县人民委员会水产科. 关于1956年1-3季度水产工作情况的汇报[R]. 1956年9月27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20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1959年上半年水产生产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R]. 1960年8月11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责任编辑:王保宁)

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 in 1855 and Development of Fishery in Northern Jiangsu—Binhai County and Sheyang County as Examples

LIU Qi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Instead of entering the Yellow Sea through the original Huaihe, the 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 in 1855 led itself to sea through Shandong province again. Since the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entered its erosion periods, and this led to collapse of the decocted salt industry in northern Jiangsu, which had begun from Ming- Qing dynasty.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the fishery in northern Jiangsu had developed. The specif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Binhai and Sheyang, which had shared a same evolutive pattern from its born, also changed too. The former became a fresh-water fishery county, and the later became a marine fishery county. A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fisheries were caused by their coastlines different type of developing: Binhai is erosion while Sheyang is growing.

Keywords: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Aquiculture;Fishery

从中可以看出,即使二者的渔业发展几乎同时从传统的捕捞为主转向“捕养并举”的新阶段,但是黄河北徙之后,二者环境演变的差异性,仍然延续到了其渔业发展的新阶段。

表3   1964-1960年滨海县、射阳县水产养殖概况

滨海县 射阳县

年份 产量

海水             淡水 淡水养殖面积 产量

淡水 淡水养殖面积 浅海放养情况

1954 70 0.67 116

1955 80 400 4.5 650

1956 100 2500 75 3450

1957 125 3000 103 5050

1958 5 179 3105 334 9865 放养贝类1000畆

1959 536.4 23340 810 9945 放养贝苗21万粒,试养海带

1960 30.7 111.7 48590 1045.15 10200 贝苗980万粒

说明:表格数据根据滨海县及射阳县1954—1961年水产生产总结及调查报告等整理而成,滨海县档案馆藏,射阳县档案馆藏。

3    结论

滨海县与射阳县系黄河夺淮入海而逐渐形成,在黄河1855年改道之前,同为煎盐地,盐为当地特产与第一大宗货品。1855年黄河北徙,来沙全无,苏北海岸由淤进转为侵蚀,使原本依赖荡地的煎盐业衰落,因河工需要且芦苇茂盛而设的苇荡营亦随之裁撤,渔业随之兴起。

但是以淤黄河口为中心的河口三角洲在受到侵蚀的同时,其受蚀泥沙再次淤积到淤黄河口以南,沉积到扁担河口以南的射阳县滨海地带,由此滨海县虽位置滨海,亦有淡水河流注入,但侵蚀带来的沙质海岸无法形成良港,滩面也十分狭窄,最终形成以淡水为主的渔业。射阳县则承接了滨海县被蚀的泥沙与南移的沙洲,加之淡水河流注入,滩面广阔,形成良港,渔业以海洋为主。

到了1950年代,在国家统一规划与引导下,加之小黄鱼等资源的枯竭,渔业发展由单纯捕捞为主,转向养殖、捕捞并举,但因1855年改道而重塑的自然环境仍然对滨海与射阳的养殖渔业发展带来影响。

注释:

1   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滨海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85.

2   严小青,惠富平. 明清时期苏北沿岸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2).

3   李德楠. “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 (1).

4    光绪《淮安府志》卷二《疆域·物产》.

5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卷四《产殖·商市》.

6    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

7    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

8    严小青,惠富平. 明清时期苏北沿岸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2).

9    李德楠.“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 (1).

10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J]. 海洋与湖沼, 2014, (3).

11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10月30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12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3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J]. 海洋与湖沼, 2014, (3).

14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10月30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15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6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7 射阳县水产局. 关于射阳县海洋渔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R]. 1965年6月23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2.

18  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滨海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87.

19  滨海县人民委员会水产科. 关于1956年1-3季度水产工作情况的汇报[R]. 1956年9月27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20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1959年上半年水产生产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R]. 1960年8月11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责任编辑:王保宁)

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 in 1855 and Development of Fishery in Northern Jiangsu—Binhai County and Sheyang County as Examples

LIU Qi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Instead of entering the Yellow Sea through the original Huaihe, the 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 in 1855 led itself to sea through Shandong province again. Since the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entered its erosion periods, and this led to collapse of the decocted salt industry in northern Jiangsu, which had begun from Ming- Qing dynasty.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the fishery in northern Jiangsu had developed. The specif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Binhai and Sheyang, which had shared a same evolutive pattern from its born, also changed too. The former became a fresh-water fishery county, and the later became a marine fishery county. A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fisheries were caused by their coastlines different type of developing: Binhai is erosion while Sheyang is growing.

Keywords: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Aquiculture;Fishery

从中可以看出,即使二者的渔业发展几乎同时从传统的捕捞为主转向“捕养并举”的新阶段,但是黄河北徙之后,二者环境演变的差异性,仍然延续到了其渔业发展的新阶段。

表3   1964-1960年滨海县、射阳县水产养殖概况

滨海县 射阳县

年份 产量

海水             淡水 淡水养殖面积 产量

淡水 淡水养殖面积 浅海放养情况

1954 70 0.67 116

1955 80 400 4.5 650

1956 100 2500 75 3450

1957 125 3000 103 5050

1958 5 179 3105 334 9865 放养贝类1000畆

1959 536.4 23340 810 9945 放养贝苗21万粒,试养海带

1960 30.7 111.7 48590 1045.15 10200 贝苗980万粒

说明:表格数据根据滨海县及射阳县1954—1961年水产生产总结及调查报告等整理而成,滨海县档案馆藏,射阳县档案馆藏。

3    结论

滨海县与射阳县系黄河夺淮入海而逐渐形成,在黄河1855年改道之前,同为煎盐地,盐为当地特产与第一大宗货品。1855年黄河北徙,来沙全无,苏北海岸由淤进转为侵蚀,使原本依赖荡地的煎盐业衰落,因河工需要且芦苇茂盛而设的苇荡营亦随之裁撤,渔业随之兴起。

但是以淤黄河口为中心的河口三角洲在受到侵蚀的同时,其受蚀泥沙再次淤积到淤黄河口以南,沉积到扁担河口以南的射阳县滨海地带,由此滨海县虽位置滨海,亦有淡水河流注入,但侵蚀带来的沙质海岸无法形成良港,滩面也十分狭窄,最终形成以淡水为主的渔业。射阳县则承接了滨海县被蚀的泥沙与南移的沙洲,加之淡水河流注入,滩面广阔,形成良港,渔业以海洋为主。

到了1950年代,在国家统一规划与引导下,加之小黄鱼等资源的枯竭,渔业发展由单纯捕捞为主,转向养殖、捕捞并举,但因1855年改道而重塑的自然环境仍然对滨海与射阳的养殖渔业发展带来影响。

注释:

1   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滨海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85.

2   严小青,惠富平. 明清时期苏北沿岸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2).

3   李德楠. “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 (1).

4    光绪《淮安府志》卷二《疆域·物产》.

5    民国《续修盐城县志稿》卷四《产殖·商市》.

6    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

7    民国《阜宁县志》卷十二《畋渔》.

8    严小青,惠富平. 明清时期苏北沿岸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2).

9    李德楠.“续涸新涨”:环境变迁与清代江南苇荡营的兴废[J]. 兰州学刊, 2008, (1).

10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J]. 海洋与湖沼, 2014, (3).

11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10月30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12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3  张林,陈沈良,刘小喜. 800年来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演变模式[J]. 海洋与湖沼, 2014, (3).

14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10月30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15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6  射阳县水产局. 射阳县水产资源勘察报告[R]. 1958年5月24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1.

17 射阳县水产局. 关于射阳县海洋渔业生产情况的调查报告[R]. 1965年6月23日. 射阳县档案馆藏,217-1-12.

18  滨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滨海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187.

19  滨海县人民委员会水产科. 关于1956年1-3季度水产工作情况的汇报[R]. 1956年9月27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20  滨海县水产科. 滨海县1959年上半年水产生产总结和下半年工作意见[R]. 1960年8月11日. 滨海县档案馆藏.

(责任编辑:王保宁)

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 in 1855 and Development of Fishery in Northern Jiangsu—Binhai County and Sheyang County as Examples

LIU Qio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Instead of entering the Yellow Sea through the original Huaihe, the 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 in 1855 led itself to sea through Shandong province again. Since the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entered its erosion periods, and this led to collapse of the decocted salt industry in northern Jiangsu, which had begun from Ming- Qing dynasty. Almost at the same time, the fishery in northern Jiangsu had developed. The specific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Binhai and Sheyang, which had shared a same evolutive pattern from its born, also changed too. The former became a fresh-water fishery county, and the later became a marine fishery county. A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fisheries were caused by their coastlines different type of developing: Binhai is erosion while Sheyang is growing.

Keywords:Course change of Yellow River;Aquiculture;Fish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