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勇刚,周成伟,卢斌,周银杰,赵伟军,王玉涛,赵晓东

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朱勇刚,周成伟,卢斌,周银杰,赵伟军,王玉涛,赵晓东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联合顺铂(G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FA及术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4个疗程化疗的21例Ⅲ期患者(观察组)的近期(6个月)疗效、并发症及随访2年的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近期(6个月)疗效:完全缓解(CR)11例(52.3%),部分缓解(PR)6例(28.5%),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CR 2例(6.5%),PR12例(35.3%),总有效率为41.8%;随访2年观察组的累积生存率为85.7%,对照组58.8%;两组总有效率及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RAF联合GP方案化疗能够提高NSCLC局部晚期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射频消融;化学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局部晚期

肺癌是我国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国均占第1位,且发病率连年升高,只有约30%的患者被确诊后有手术根治机会[1-2]。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的80%以上。而对于局部晚期NSCLC(ⅢA或ⅢB期)的治疗是目前肺癌治疗的一个难点,ⅢA期的5年生存率为15%~23%,ⅢB期仅为6%~7%[3]。近几年射频消融(RFA)治疗恶性肿瘤的报道逐年增多,Dupuy等[4]在2000年首次报道RFA在肺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目前对于治疗局部晚期的NSCLC较少[5]。笔者2010年7月至2012年1月采用RFA联合顺铂(G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NSCLC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所有病例接受治疗前均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或CT下经皮肺穿刺病理组织学确诊为NSCLC;既往均无肿瘤治疗史: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60分;按UICC国际NSCLC分期标准属于Ⅲ期患者;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切除;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血常规基本正常:肿瘤最大径>3 cm者。

1.2 一般资料RFA+化疗组(观察组)共21例患者,男16例,女5例;年龄62~86岁,平均(70±12)岁;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14例;肿瘤直径为3.0~8.3cm,平均(5.9±2.7)cm;其中2例为同一肺叶1个以上肿瘤,同侧不同肺叶肿瘤1例。化疗组(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56~84岁,平均(69±14)岁;鳞状细胞癌7例,腺癌28例;肿瘤直径3.3~9.0 cm,平均(6.0±2.9)cm;其中1例为同一肺叶1个以上肿瘤,同侧不同肺叶肿瘤4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3 仪器与手术方法电极穿刺方法与经皮肺穿刺相近,患者体位及进针部位根据术前CT显示肿瘤位置决定。需避开胸廓骨性结构,选择最靠近肿块皮肤,尽量与皮肤垂直角度进针。消融仪为美国RITA多极射频消融仪,在西门子64排螺旋CT定位引导下将电极经皮穿刺到肺内肿瘤,CT再次明确电极位置后释放锚状电极,根据肿瘤大小调整锚状电极最大消融直径,各电极治疗靶温度90℃以上维持15 min,完毕后,回缩锚状电极进行针道消融。术毕复查胸部CT,观察气胸及出血情况,必要情况下立即处理。

1.4 化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吉西他滨1000mg第1、8天+顺铂30 mg第1、2、3天),3周为1周期。观察组在施行RFA后1周开始化疗。

1.5 疗效判定两组治疗结束后第1、3个月进行门诊随诊复查,以后每隔3个月随诊1次,共随诊2年。随诊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胸部增强CT及血清癌胚抗原(CEA)指标。完全缓解(CR)标准为:瘤体缩小50%以上甚至消失,瘤内无血供,CT增强值<5 Hu或增强后无变化,CEA值在正常范围,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消失;部分缓解(PR)标准为:瘤体缩小或无变化,瘤体内血供减少,CT增强值在5~15 Hu,CT增强后肿瘤周边不规则强化,CEA值降低到治疗前一半以上(排除治疗前正常患者),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缓解;NC(稳定):肿瘤大小血供无明显变化,增强后CT值在15~30 Hu,增强后瘤体强化,CEA值无增高,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无加重;疾病进展(PD):瘤体增大,瘤体内血供丰富,增强值>30 Hu并且肿瘤明显强化,CEA值明显增高,咳嗽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加重。采用KPS评分法进行行为状态评分,分为3个级别(改善、平稳、恶化),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10分为改善;治疗前后KPS变化<10分为稳定;治疗后KPS减少≥10分为恶化。

1.6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随访2年的累积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显着性检验用Log-rank法。<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有效率比较在治疗后第6个月,观察组CR11例(52.3%),PR6例(28.5%),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CR2例(6.5%),PR12例(35.3%),总有效率为41.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51,<0.05)。

2.2 两组生存率比较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24个月,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累积生存率,随访结束时观察组的累积生存率为85.7%(18/2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8.8%(20/34)(2=4.240,<0.05)。见图1。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RFA术后发生短期干咳3例(14.3%)、胸痛3例(14.3%)、发热1例(4.8%),未予特殊处理自行好转;1例(4.8%)术后咯血1d后自行好转;术毕有气胸4例(19.1%),肺压缩10%~40%,平均20%,其中2例经胸腔穿刺抽气后肺复张,余2例未做处理自行吸收;1例(4.8%)术后4 d发现中等量胸腔积液,给予先后2次胸腔穿刺抽液后治愈。化疗后观察组骨髓抑制6例(28.6%),胃肠反应13例(61.9%),脱发10例(47.6%)。对照组骨髓抑制13例(38.2%)、胃肠反应23例(67.6%)、脱发15例(44.1%)。两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脱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42、0.425、0.981,均>0.05)。

2.4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KPS改善率分别为23.8%(5/21)和20.6%(7/34),稳定率为61.9%(13/21)和55.9%(19/34),恶化率为14.3%(3/21)和23.5%(8/34);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079、0.194、0.693,均>0.05)。

3 讨论

中晚期NSCLC特别是Ⅲ期同时存在手术禁忌患者的治疗近几年处于瓶颈期,鲜有突破[6]。治疗集中在局部加全身治疗,局部治疗除手术外有消融、放疗及局部灌注化疗等,全身治疗主要为化疗及靶向免疫质量,各有优缺点。但目前多数倾向于局部加全身的联合治疗[7]。

本文结果显示,RFA联合化疗近期有效率达到80.8%,而单纯化疗组仅41.8%,说明RFA联合化疗效果要优于单纯化疗组。而且,本研究在入组患者上选择Ⅲ期同时存在手术禁忌证作为条件,既避免了目前对于ⅢA期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争议,也防止了对于Ⅳ期患者局部治疗是否过度的讨论。本文还对两种方法对短期生存率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访结束时观察组的累积生存率为85.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8.8%(<0.05),证实RFA联合化疗组疗效要好于单纯化疗组。究其原因,可能RFA不但提高了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且通过热效应使肿瘤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HSP),该蛋白可通过抗原递呈激发抗肿瘤的CD8+T淋巴细胞,通过提高个体的免疫力,提高后期GP方案全身化疗的敏感性[8],从而提高生存率。但该实验存在随访时间过短及未扩展至Ⅳ期患者的局限性,需要在后期研究中扩展。

关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方面,RFA组相关的并发症以气胸、胸痛为主且发生率比目前文献报道的发生率要低,总体可控及自行缓解,需进行处理的仅3例(14.3%)。这可能是笔者在术前进行了俯卧位训练及肌注吗啡充分止痛有关。在两组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未发现RFA术后化疗会加重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对两组生存质量比较的数据中发现,RFA联合化疗并未改善顽固性咳嗽、阻塞性肺炎咯血等症状。可能是因为引起上述症状的肿瘤多位于中央近大血管或支气管,RFA的热力学作用被血液的流动带走故很难达到效果[9]。

综上所述,通过本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RFA联合全身化疗对于局部晚期NSCLC患者是一项安全有效并能提高短期生存率的可行治疗手段。

图1 观察组和对照组随访24个月的累积生存率比较

[1]Jemal A,Siegel R,Ward E,et al.Cancer statistics,2008[J].CA Cancer JClin,2009, 59(4):225.

[2]支修益,陈东红.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现状和进展[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 30(3):298-305.

[3]吴一龙,廖美琳,蒋国膊,等.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之共识[J].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76-578.

[4]Dupuy DE,Zagofia IU,Akerley W,et a1. 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malignancies in the lung[J].AJR,2000, 74:57-59.

[5]何卫国,曾军,林材元,等.CT引导射频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6):630-631.

[6]李洪胜,王远东,赵健,等.射频消融用于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价值探讨-附38例分析[J].新医学,2009,40(6):378-380.

[7]李子明,廖美琳.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策略的新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7, 17(11):897-902.

[8]赵健,吴一龙,王远东,等.射频消融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肿瘤防治研究,2004,3l(8):495-497.

[9]刘文静,曾宪涛,刘晓晴,等.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Meta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2,17 (6):530-538.

10.3969/j.issn.1671-0800.2014.07.024

R734.2

A

1671-0800(2014)07-0829-02

315020宁波,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赵晓东,Email:zhxido@ 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