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艳,陈立书,丁贤斌,毛德强,张春华,漆 莉,吕晓燕,李 洪,沈卓之

(1.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0042;2.重庆市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400030)

儿童夭折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沉重打击,并对人群期望寿命产生巨大影响。儿童的死亡情况是反映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相关医疗保健措施,衡量一个地区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掌握儿童夭折原因和减寿情况,可为制定相关控制措施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就2012年重庆市0~14岁儿童的死因构成及潜在减寿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人口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2年重庆全市分年龄组的常住人口资料,死亡个案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死因网络直报”2012年重庆全市报告数据。

1.2 方法 本文中儿童的年龄定义为0~14岁,按年龄分为<1岁婴儿组、1~4岁小童组、5~14岁大童组进行死因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数据进行分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和儿童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的计算。其中,PYLL=∑(ei-Li)×di,式中ei为期望寿命,Li为年龄组组中值,di为年龄组死亡人数。PYLLR=PYLL÷统计组总人口×1 000‰。

2 结 果

2.1 总体情况 重庆市2012年儿童的常住人口数为4 903 360人,其中男童2 599 629人,女童2 303 731人。2012年全市有儿童死亡报告3 029人,粗死亡率61.77/10万,其中男童死亡人数1 837人,粗死亡率70.66/10万;女童死亡人数1192人,粗死亡率51.74/10万。男女比例为1.54∶1。儿童死亡人数占人口死亡总数的1.65%,其中,男童死亡人数占全部男性死亡人数的1.66%,女童死亡人数占全部女性死亡人数的1.64%。

2.2 潜在减寿情况 重庆市PYLL为524 291.91,PYLLR为106.93‰。从不同年龄看,3个年龄组的PYLLR分别是婴儿组395.04‰、小童组130.03‰和大童组75.22‰;从不同性别来看,男童的PYLLR为120.27‰,女童为91.87‰。从不同疾病类别来看,重庆市儿童PTYLLR由高到低依次是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呼吸系统疾病、伤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其PYLLR依次为157.82‰、82.71‰、51.61‰、42.02‰和15.55‰。

2.3 死因构成的基本情况 2012年重庆市儿童死因构成中,伤害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9.48%;其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占15.85%;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位居第3,占13.11%,其他情况见表1。

2.4 不同性别的死因构成 在男童死因构成中,伤害所占的比例最高,占40.99%,其次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占16.71%,第3是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占11.59%;女童死因构成中,伤害所占的比例最高,占37.16%,其次为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占15.44%,第3是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占14.51%。其他情况详见表1。

2.5 不同年龄的死因构成 在所有死亡儿童中,婴儿组为1 194人,占39.42%,小童组死亡数为776人,占25.62%,大童组死亡1 059人,占34.96%。在婴儿组的死因构成中,排名首位的是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占39.95%;其次是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占20.94%;第3为呼吸系统疾病,占13.07%。小童组的死因构成中,排名首位的是伤害,占52.45%;其次是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占12.37%,第3为呼吸系统疾病,占8.89%。大童组的死因构成中,排名首位的是伤害,占62.51%;其次是肿瘤,占11.33%,第3为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占4.82%。其他情况见图1。

表1 2012年重庆市儿童死亡的死因构成及死亡率亡数

内圈:婴儿组;中圈:小童组;外圈:大童组。

图1 2012年重庆市儿童死亡的不同年龄组死因构成

2.6 不同性别的死因顺位 男童死因构成前十位的分别是意外溺水(13.39/10万)、先天性心脏病(6.77/10万)、行人的交通事故(5.85/10万)、肺炎(4.35/10万)、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3.62/10万)、跌倒(2.54/10万)、意外窒息(2.50/10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50/10万)、出生窒息(2.00/10万)、白血病(1.73/10万)。女童死因构成前十位分别是意外溺水(7.12/10万)、先天性心脏病(6.82/10万)、肺炎(3.73/10万)、行人的交通事故(3.69/10万)、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3.13/10万)、跌倒(2.52/10万)、白血病(1.61/10万)、意外窒息(1.30/10万)、出生窒息(1.30/10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13/10万)。详见图2。

图2 2012年重庆儿童不同性别主要死因死亡率情况

2.7 不同年龄的死因顺位 婴儿组排名前十的死因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肺炎、意外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窒息、先天性肺炎、胎儿和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败血病和消化系统先天性畸形。小童组排名前十的死因依次是意外溺水、先天性心脏病、行人的交通事故、肺炎、跌倒、白血病、大脑性瘫痪、意外窒息、意外中毒、脑肿瘤。大童组排名前十的死因依次是意外溺水、行人的交通事故、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跌倒、自杀、意外中毒、被人类或动植物伤害、脑肿瘤和肺炎。详见表2。

表2 2012年重庆儿童各年龄组主要死因构成(%)、死亡率(1/10万)及位次

3 结 论

重庆市是地处南方滨江城市,雨量充沛,境内有长江、嘉陵江两大河流及众多支流、湖泊、池塘等,而导致重庆市儿童死亡的第一顺位死因也正是意外溺水(10.44/10万),此死因在小童组和大童组中占据首位,超过排名第2的死因1倍以上,这种死因谱特征与全国其他省市如北京[11]、宁夏[6]、海南[15]等省市完全不同,提示重庆市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辖区内防止溺水、救助溺水儿童、及对溺水儿童家庭急救方面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及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

重庆市男童死亡率比女童更高,在除血液、造血和免疫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其他所有疾病死亡率均高于女童,研究显示男童的伤害总死亡率达到28.97/10万,而女童为19.23/10万,这可能与传统教育对男童和女童的培养方向不同有关。父母对女童的培养多是室内的钢琴、绘画、舞蹈等,而对男童则有更多户外运动和挑战,而约束管教较少,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意外伤害。而女童虽然伤害死亡率不及男童,但也是她们排名第一的死因。这提示除卫生部门应做好伤害的预防宣传和抢救工作外,教育部门、市政部门、交通部门也要提高重视,加强宣传,增强对学校及居民区附近水源地和道路车辆的管理,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然而,针对重庆市儿童PYLLY统计结果显示,对儿童寿命影响的最大的因素依次是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这一结论与死亡率分析并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年龄段的损失寿命除了与该年龄段的死亡率有关外,还与下一个年龄段的平均期望寿命有关,由于平均期望寿命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小[19],所以相同的死亡率在低年龄段。造成的损失寿命超过高年龄段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危害年龄更小的儿童,虽然死亡数较少,但造成的寿命损失更为严重。而伤害和肿瘤虽然死亡率较高,但主要危害大童(5~14岁),对寿命的威胁反而不如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先天性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及呼吸系统疾病。因此,从减少重庆市儿童寿命损失的角度,应从婴幼儿抓起,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做好孕期和围生期的筛检,力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先天性疾病,预防围生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使重庆市儿童期望寿命得到有效的提高。

[1]曹东晖,邹梅玲.某市部分5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95-97.

[2]蔡玥.世界和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变化规律[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5):77-81.

[3]刘燕,王心旺.基于健康期望寿命评价人类发展水平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3):387-388.

[4]胡广宇,谢学勤.健康期望寿命指标分类及评价比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49-151.

[5]魏红光,陈边防,于素莲.酒泉市肃州区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6):103-104.

[6]毛新梅,李刚,李晓强,等.宁夏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趋势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2):1286-1289.

[7]傅燕青,王维.西乡街道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和干预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9(34):172-173.

[8]徐晓红,卢进.海安县2007~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363-363.

[9]蔡建宁,冯素青.2007至2010年石家庄市5岁以下儿童监测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21):3317-3318.

[10]曹文霞,赵晓霞,狄国梁.2007~2010年白银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与县乡距离相关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52-2053.

[11]崔文红.北京市顺义区2006~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172-173.

[12]李花,郭辉.城固县2005~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1):2332-2333.

[13]段文丽,非江云.云南省陆良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5):491-493.

[14]黄燕,张雅琴,姚燕贤.海南省2005~2010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海南医学,2012,23(4):134-135.

[15]格鹏飞,任晓岚,张丑吉,等.2007年甘肃省疾病监测点死因普及潜在减寿年数构成特征[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0):53-54.

[16]李志坤,张茂镕,杨昭,等.昆明市2007~2010年居民慢性病死亡流行特征及PYLL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3):84-86.

[17]王肃.郑州市二七区346例伤害死亡潜在减寿年数及死因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1):29-31.

[18]燕虹,莫尤美,郭仁寿,等.谷城县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0,6(4):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