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红岩,王梦莹,郝新华,常晓丹,严士杰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072750)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二氧化碳滞留的综合征,是新生儿中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与新生儿的胎龄密切相关,其中早产儿患有呼吸衰竭的概率最高[1]。有研究表明,胎龄小于34周的新生儿其氧合功能较差,出生后极易患呼吸衰竭,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2]。由于早产新生儿呼吸肌未发育成熟,呼吸调节能力差再加上呼吸中枢发育不全,所以新生儿的呼吸功能极易受到影响,进而诱发呼吸衰竭[3-4]。无创高频通气(NHFV)主要通过鼻塞导管给予的气流产生连续正压,使高频震荡叠加在该压力之上,最后实现气体交换,该种方法被普遍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中[5]。当一氧化氮(NO)被吸入以后会迅速通过肺泡和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腔中,进而选择性地扩张呼吸衰竭患儿的肺血管,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6-7]。因此,本文主要研究NHFV联合吸入NO对呼吸衰竭早产儿氧合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呼吸衰竭早产儿152例,其中男77例,女75例,胎龄30~34周,体重1.32~2.14 kg,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NHFV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7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制定的关于早产儿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8];胎龄小于或等于34周;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呻吟、因缺氧而面部青紫、四肢冰冷现象的新生儿;本研究家属均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气胸、先天畸形导致呼吸衰竭的患儿;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有出血性疾病、严重贫血的患儿;重度窒息有死亡风险的患儿。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n=76)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暖箱设置适宜温度、湿度,防止噪音干扰,注意维持患儿的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实际情况调整补液,补充足够的葡萄糖、水溶性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NHFV组采用德国MEDIN新生儿无创高频呼吸机进行治疗,参数:平均气道压8 cm H2O,频率6~8 Hz,吸入氧气浓度0.40,振幅为50%,然后根据患儿血气分析调节参数:吸入氧气浓度每次调整0.05,平均气道压每次调整1 cm H2O,频率每次调整1 Hz,肺泡气氧分压(PaO2)>5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 mm Hg,当平均气道压小于6 cm H2O,吸入氧气浓度小于0.30,无呼吸暂停现象时改为头罩吸氧。联合治疗组在NHFV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吸入NO进行治疗,将起始浓度为5 ppm的NO经专用质量流量控制仪介入呼吸机供气管道,在接近患儿气道端Y形管接口处取样,经NO浓度检测仪(青岛精诚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控制气道中NO的浓度,根据患儿对NO治疗反应逐步调整,维持至少7 d直至撤机,NO浓度控制在2~10 ppm。定期监测患儿高铁血红蛋白,持续监测患儿NO2浓度,确保其浓度小于或等于3 ppm[9]。

1.2.2指标检测

在无创高频呼吸机上观察患儿氧合指数(OI)、血红蛋白50%饱和时的氧分压(P50)、PaCO2、PaO2,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上海恒远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检测降钙素原(PCT)、内皮素-1(ET-1)水平。将患儿临床疗效分为3个等级,(1)显效,治疗后12 h之内患儿呼吸困难消失,PaO2>60 mmHg,48 h内未见复发;(2)有效,治疗后24 h内患儿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后48 h内患儿呼吸困难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氧合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第1、2天的 OI、P50、PaO2水平较高,PaCO2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第1天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第2天OI、P50、PaO2水平升高,PaCO2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后第1、2天的OI、P50、PaO2水平高于NHFV组,PaCO2水平低于NHF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功能比较

续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功能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第1、2天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第1天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第2天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1、2天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低于NHF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第2天与NHFV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0,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 论

早产儿呼吸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异常疾病,由于新生儿肺部功能不能满足机体代谢所需要的气体交换,进而可导致血氧下降、二氧化碳潴留等问题,最后使得患儿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早产儿呼吸衰竭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0]。

NHFV可通过无创的连接界面,以高频活塞泵或者振荡隔膜片前后移动而产生振荡气体,进而将小量的气体送入体内和抽出体外[11]。NHFV不仅可有效改善患儿的OI还能排除体内二氧化碳,且患儿耐受性良好[12],其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潮气量较少,但可发挥较好的通气效果,进而可改善患儿肺部充气、肺顺应性和肺阻力,并使得闭合的肺泡重新开放,最后达到排除二氧化碳、改善氧合功能的目的[13-14]。NO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其可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进而降低患儿肺动脉压力和气道压力,缓解患儿病情严重程度[15]。有研究表明,NO在多种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吸入NO治疗早产儿呼吸衰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实现的[16]。

准确测量患儿的氧合功能指标可反映出患儿体内气体交换障碍的状态,有利于帮助医疗人员判断患儿病情发展程度,可掌握抢救时机和评估预后,是呼吸监护和呼吸管理的可靠指标[17]。OI主要反映肺氧合功能状态。P50可反映出患儿体内血液运转氧气的能力及对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当P50水平下降时,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会迅速上升,不利于氧气在组织细胞中的释放,最终导致组织内缺氧,是造成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生的危险因子[18]。PaO2是氧摄入功能指标,可反映出肺泡与肺毛细血管气体交换的效率。本研究显示,NHFV联合吸入NO可通过改善OI、P50、PaCO2、PaO2水平,提高患儿的氧合功能。其作用机制为:早产儿由于肺组织结构发育不成熟,肺内液体吸收延迟,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肺内有效气体交换减少,继而导致患儿氧合功能减低,经NHFV联合吸入NO治疗可通过建立和管理人工吸氧,而改善患儿的缺氧症状,减轻呼吸肌负荷,增强患儿的氧合功能,维持机体正常运作[19-20]。

PCT、ET-1是反映患儿血管内皮功能的两项指标,当二者水平升高时可引起患儿体内血管收缩痉挛,血管舒张。进而加重患儿体内微循环障碍。本研究表明,NHFV联合吸入NO可通过降低PCT、ET-1水平,改善患儿的血管内皮功能。PCT、ET-1在早产儿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机制为:当PCT、ET-1水平过高时可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破坏患儿的呼吸循环能力,降低患儿体内肺泡氧合能力,进而对患儿预后产生不利影响[21]。本研究结果表明,NHFV联合吸入NO治疗呼吸衰竭早产儿的临床疗效较好。吸入NO后,肺液中NO浓度及NO代谢产物水平提升,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将环鸟苷酸依赖性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激活,选择性舒张肺部血管平滑肌,降低肺血管阻力,患儿通气-血流比例改善,进一步改善其氧合状态,促进患儿恢复[22-23]。

综上所述,NHFV联合吸入NO可提高呼吸衰竭早产儿的氧化功能,改善患儿的血管内皮功能,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