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旭,魏若晶,连文峰,宋立杰,赵亚伟,马 龙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泌尿外二科 071000)

随着经皮肾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设备的不断进步,经皮肾镜通道越来越小,越来越多复杂的、特殊类型的肾结石得到了良好的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是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肾结石。肾盏憩室由RAYER于1841年发现,位于肾实质内,是一种无分泌功能的囊性病变,经由狭窄的憩室盏颈与肾盂集合系统相通[1]。目前研究发现肾盏憩室的发病率为2‰~6‰。由于肾盏憩室与肾集合系统相连的盏颈狭窄,易发生梗阻,因此易形成结石,有报道表明10%~50%的肾盏憩室并发结石[2]。由于肾盏憩室盏颈狭窄,穿刺进入其他集合系统无法直接碎石,因此采用经皮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穿刺建立肾通道直接进入肾盏,穿刺精度和难度较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采用F4.8可视穿刺辅助微通道经皮肾镜(mPCML)取石术治疗的肾盏憩室结石患者17例,通过F4.8可视穿刺辅助,精准地建立F16微通道,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8月接受F4.8可视穿刺辅助mPCML取石术治疗的肾盏憩室结石患者17例,年龄39~72岁,男6例,女11例,15例患者有腰痛,7例患者有泌尿系感染,9例患者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上极憩室11例,中极憩室4例,下极憩室2例;肾盏憩室位于左肾10例,右肾7例;背侧憩室15例,腹侧憩室2例;患者憩室大小1.8~6.2 cm,平均(2.21±0.89) cm;憩室结石大小为 1.3~3.0 cm,平均(1.78±0.84)cm;单发结石2例,多发结石 15例;1例患者术前做过同侧输尿管软镜手术;1例患者术前曾行体外冲击波碎石2次,5例患者患有高血压,2例患有糖尿病。患者术前均完善尿培养和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静脉肾盂造影、CT成像等检查。

1.2 手术方法

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先经尿道利用膀胱镜向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F5输尿管导管,留置尿管后改为俯卧位,腰部垫高,经输尿管导管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建立人工肾积水。应用超声探查确定憩室位置、与周围器官比邻关系,在超声引导下应用F4.8可视穿刺针进行穿刺,直视下观察穿刺路径直至进入肾盏憩室,建立F16微通道,采用激光碎石将憩室内结石全部击碎并冲出。清除结石后自输尿管导管滴注亚甲蓝,找到憩室颈口,插入导丝,通过细输尿管镜扩张颈口,再应用激光切开盏颈,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DJ管)在肾盏憩室内,退出输尿管镜,置入肾造瘘管。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术后观察指标

术后2 h及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术后第2天复查腹部平片,评估碎石效果及DJ管位置,术后残石小于4 mm视为无临床意义结石。术后体温大于或等于38.5 ℃视为发热,术后6周拔除DJ管,术后3个月复查彩超及CT观察憩室大小变化及结石清除情况。

2.2 治疗效果

17例患者均采用F16单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超声引导下使用F4.8可视穿刺针,均达到“一针见石”的效果。 F4.8 可视穿刺辅助微通道的建立时间为(6.9±2.3)min,手术时间为 31~77 min,平均(48.4±19.5)min;术后 3 例(17.6%)患者发热,最高体温39.0 ℃,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住院时间 5~8 d,平均(6.2±1.7)d。术后第2天复查泌尿系平片,结石清除率为 94.1%(16/17),1例患者残留结石大小约5 mm,术后1个月行体外碎石后排出。12例(70.6%)患者术后出现血红蛋白减少,平均减少(6.2±3.7)g/L,无严重出血需输血或介入栓塞患者;无血气胸、迟发性出血、感染性休克、肾周器官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症状率100%,17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14例(82.4%)患者憩室基本塌陷,3例(17.6%)患者憩室体积缩小50.0%以上,憩室结石均未复发。

3 讨 论

目前对于肾盏憩室及憩室结石的形成原因尚无定论,WAINGANKAR等[3]认为肾盏憩室结石的形成是尿液滞留和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观点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肾盏憩室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血尿及反复尿路感染引起的尿频、尿急等下尿路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结石反复刺激憩室黏膜会增加潜在的恶变风险,因此,对于肾盏憩室合并结石患者应积极行外科干预[4]。

由于肾盏憩室大多位于肾内,手术治疗难度较高,肾盏憩室结石的治疗目标为清除结石和积极改善肾盏憩室的引流,解除梗阻。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经皮肾镜碎石(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腹腔镜肾盏憩室切除,以及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等。ESWL常用于泌尿系结石的治疗,具有创伤小的优势,但对于肾盏憩室结石,由于憩室盏颈狭小,碎石后结石排出困难,同时也无法解除梗阻,碎石后易复发。本组患者中即有1例术前曾2次行ESWL治疗,碎石后未见结石排出。腹腔镜手术适用于覆盖较薄肾皮质的突出于肾实质外的肾盏憩室,但对肾实质深部的憩室常常难以定位,同时相对创伤大,手术技巧要求较高,目前报道较少。输尿管软镜理论上可处理各个位置的肾盏憩室结石,创伤较PCNL小,处理腹侧肾盏憩室结石也更有优势[5-6],但输尿管软镜寻找憩室口困难,处理憩室颈部难度大,切开时少量出血即会影响手术视野,增大手术难度,处理下盏憩室时受软镜及光纤弯曲角度影响,实际操作相对困难[7-8]。

传统PCNL清石效率高,具有较高的一期净石率,同时可以对狭窄的盏颈进行切开、扩张,从而解除憩室出口的梗阻,改善憩室引流[9]。但传统PCNL仅在超声下引导穿刺,有穿刺失败、术中出血及肾周器官损伤的风险,尤其对于肾上盏憩室穿刺无法通过最短肾实质到达憩室时,肾脏出血的风险即会大大增加。洪扬等[10]通过PCN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时即有1例患者肾脏出血行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经皮肾镜穿刺通道越来越小,并逐步实现了穿刺过程的可视化,安全性及微创性上有了很大提高[11]。F4.8可视穿刺经皮肾镜在穿刺针前端有超微摄像头及光源聚合点,可直接观察到穿刺针经过的所有组织结构,实现了边穿刺边观察的临床需求,在穿刺过程选择合适路径,避开大血管,降低了出血风险。

本研究中F4.8 可视穿刺辅助mPCNL技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取得了良好的清石率,解除了肾盏憩室梗阻,手术效果满意。其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1)实现了穿刺全程的可视化,尽最大可能避开肝、脾、结肠、大血管等重要器官。对于腹侧及被肝脾覆盖的上盏憩室无法通过最短途径穿刺、穿刺通道需斜行经过更多肾实质的情况,也有较好的安全性;对于肾盂漏斗夹角(infundibular pelvic angle,IPA)<30°的肾下盏腹侧憩室,相较于软镜更有优势;(2)更加精准确切,避免重复穿刺,缩短了通道建立时间,可以更加准确地将导丝放入憩室,避免扩张时通道丢失;(3)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技术,相较于标准经皮肾镜通道更细,在建立通道过程中损伤更小,再次降低了出血风险,可以在很好地碎石、清石的同时处理盏颈的梗阻[12]。以往文献报道标准PCN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结石清除率为87.5%~100.0%,憩室闭合率为76%~100%[10,13-14]。本研究中结石清除率为 94.1%,憩室闭合率为82.4%,与文献报道相似,表明微通道可达到与标准通道相似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F4.8 可视穿刺辅助mPCN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但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