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艳,傅登群,严小览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泸州 646000)

脑卒中是一种起病急骤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1]。每年我国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新增270万,其中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高达130万,近年来脑卒中有逐渐攀升和年轻化趋势[2]。脑卒中后55%~75%患者遗留上肢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手部痉挛、关节挛缩、手指灵巧性下降、疼痛及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脑卒中康复的主要目标是让患者能够回归家庭、社区。全身振动训练是通过机械振动和抗阻负荷刺激全身肌肉振荡及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从而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的康复治疗方式[4]。目前全身振动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康复治疗领域。有研究显示,全身振动训练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移动能力、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及肌肉痉挛等[5-8]。但目前对上肢功能改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对其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60例本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9],并经过头颅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ncaging,MRI)确诊;(2)首次发病,且单侧肢体偏瘫;(3)年龄大于或等于40岁,病程小于3个月;(4)神志清楚,认知功能正常,能完成指令;(5)患侧肩外展或屈肘或腕背伸或手部肌力大于或等于2级;(6)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肝、肾疾病;(2)病情不稳定或存在认知障碍;(3)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安装心脏起搏器、上肢有手术史或畸形等;(4)患侧上肢两个及以上的肌张力大于2级;(5)合并其他上肢功能障碍疾病;(6)合并其他全身振动训练禁忌证。本研究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n=30)

1.2 方法

1.2.1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全身振动训练。常规康复训练每天2次,每周5 d,共6周。全身振动训练每天1次,每周5 d,共6周。(1)常规康复训练:包括上肢及肩胛带的被动-助力-主动训练及躯干肌的控制训练30 min、气压治疗20 min、神经肌肉电刺激20 min及电针治疗30 min。(2)全身振动训练:采用德国生产的Galileo®MED MPLUS训练平台治疗。①全身振动模式,振动频率范围为5~20 Hz,振幅为4 mm。每次振动训练依照频率设置分为4组,各组振动频率分别为5~8、9~12、13~16、17~20 Hz,循序渐进地进行振动训练。②振动训练方法,患者在治疗师的帮助下站于振动仪上,双手扶手振动平板上,两手掌放在振动平板两侧,距中线等距,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伸直,肘关节略微屈曲,身体前倾肩关节外展,由治疗师协助完成训练。治疗师始终站在振动平台旁予以指导及保护,若发生不适,立即停止。每组训练时间为4 min,组间休息1 min。

1.2.2评定方法

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FMA-UE)[10]、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otricity index of upper extremities,MI-UE)[11]及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Hong Kong vers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FTHUE-HK)[12]对患者上肢及腕手运动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3]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FMA-UE评分、MI-UE评分、FTHUE-HK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MI-UE评分、FTHUE-HK评分、MBI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MA-UE评分、MI-UE评分、FTHUE-HK评分、MBI评分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5。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FMA-UE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MI-UE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FTHUE-HK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MBI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发脑功能损害,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协调性差、运动控制力下降。脑卒中后仅有少部分患者可以完全恢复,而80%患者在6个月后仍遗留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14]。由于上肢运动功能偏于精细、复杂,日常生活工作对上肢要求更高,而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通常较慢[15-16]。振动训练一种利用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刺激机体以引起肌肉振荡及中枢神经系统适应而改善神经肌肉功能的训练方法[17]。振动训练包括全身和局部两种振动训练。尽管局部振动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也具有一定疗效,但局部振动训练的作用范围相对局限,治疗效果有限[18]。目前研究显示,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步行能力、移动能力、平衡功能、本体感觉、肌肉痉挛等方面更具有优势[5-8]。目前对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全身振动训练有两种作用机制:(1)振动传递到神经肌肉节点,能募集更多运动单位,反复刺激初级肌梭末梢纤维,引发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增加牵张反射和运动神经元输出的强度,从而增加肌肉反应性[8]。(2)振动可提高Ⅰα传入纤维的兴奋性,激活Ⅱ型传入纤维,进而增加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进一步使其支配的梭外肌收缩,增加了肌肉的收缩能力和反应能力,改善运动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协调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性[19]。

目前FMA-UE、MI-UE、FTHUE-HK被广泛用来评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改善程度。MBI是康复疗效的主要指标,反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UE、MI-UE、FTHUE-HK、MBI评分均高于训练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文献[20]研究相似。李宏波等[20]纳入2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为期3周的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非常高,早期康复护理相当重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 h以后应进行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包括:(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因失去自理能力而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早期为患者实施心理疏通,帮助患者疏解不良情绪和改善状态,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2)早期康复体位护理。脑卒中早期常采用半卧位、坐位和患侧卧位,良好的体位可以促进患者康复,避免压疮及感染,避免肌肉萎缩等问题。(3)被动运动。在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之下进行运动训练,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避免肌肉萎缩[21]。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应在医生、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多方努力下共同进行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6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FMA-UE、MI-UE、FTHUE-HK、MBI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康复训练。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