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强

摘 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思路的重新定位,旨在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机制和树立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找准提高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和推动高职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也为同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 体育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政策的相继出台。可见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重新定位,改革旧教学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机制,为推动高职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探悉路径。

1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体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高职体育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具体表现在:过度重视体育比赛,将获得奖牌的数量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成效的主要依据,而忽视了众多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和日常的体育锻炼;在体育教学中采取齐步走、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了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特长的发展。课堂上,往往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忽视体育知识、健身方法的学习,忽视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目前仍有少部分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仍然不够重视,在教学和管理中不重视体育课,更谈不上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与体育说拜拜,无法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的要求,缺乏前沿时尚的体育运动设施,教师的信息更新滞后,体育项目的开展不能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时代性、前沿性、休闲性、职业性、终身性等特征,教育管理模式以及组织形式滞后等。这与体育教育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不符,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严重脱节,因此重新定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势在必行。

1.2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全新职教体系的建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定位以及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体育理论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未来社会高时效、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亚健康状况更加突显,为了缓解和改善身体状况,人们对健身运动的认识和对自身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1.2.1开放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教育形式的开放性要求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方法也必须开放化,因为学生的学习课堂不再受限于校内,而是学校、企业、行业联合教学。如现代学徒制等模式的高职教育必须促使体育教育从校内走到校外,从学校走进企业的转变,可尝试采用由企业托管体育教育的“托管式”,或在企业常期派驻体育师资的“常驻式”等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2.2前瞻性

体育教育应具有前瞻性,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和未来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的程度等核心内容改革体育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让运动健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2.3人文性

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本,体育教育在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同时应注重“体育人文精神”——即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锻炼、学会生活,更好的指导学生经后的生活和工作。

1.2.4终身性

健康的身体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事情,因此,高职体育教育的定位、课程项目的设置等都要体现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定位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尽快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使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亲身体验到体育人文精神的真实含义,为将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体育教育重新进行定位。

2.1纵向定位:高职体育教育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定位

2.1.1突破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技术评价的要求

高职体育教育要为增强学生体质,学会做人做事服务,就一定突破以达标和竞技体育为主的模式,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自主参与锻炼的意识。这既是高职体育教育本质决定的,同时又是贯彻全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

2.1.2为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根据国内外心理健康专家的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比例已超过6%。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顽强拼博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

2.1.3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社会适应能力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的体质、智商与情商的综合水平;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特别是意志力、抗挫折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而从社会文化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场景的一种“缩影”和“模拟”,所以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之为“小课堂大社会”,因此,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体育教育应该有意识地延伸到社会发展和社会意识层面。比如高职体育教育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将地域民俗传统文化引进校园;体育健身器材和师资资源共享等等,这些合作共建模式都能使学校和社会公益活动达到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2.2从横向定位:高职体育教育与社区或企业互动、互助、互补、互利,使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化

2.2.1从二者担负的任务上看,必须形成互动

社会体育是指,社区成员以社区感情为契机,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而学校体育教育则是指,以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二者的定义看,学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目标是相同的,就全民健身而言,学校体育教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社区体育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途径。因此,二者必须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激发,相互衔接的良好互动。

2.2.2从二者拥有的资源优势上看,必须形成互补

单就体育而言,社区体育相对于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场地少而又不健全,设施不配套,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匮乏,要扩大场地和设施规模又受多种条件因素制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社区体育具有特殊的整合功能,沟通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提升形象的功能,这又是高校体育教育所不能及的。相反,高校体育在“软”“硬”件方面虽然有较大优势,却存在着设施闲置、资源浪费、教学传统化等弊端。因此,高职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向社会开放场地,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这样既发挥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和人才优势,又使得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社会体育生活的多姿多彩,并影响和培育学生自觉参与的意识。

3结语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渐渐成熟,为了更好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体育教学,只靠体育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参与。一是政府层面出台相关体育教学文件,鼓励学校大胆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学校层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体育教学要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为其提供较宽松的发展空间并赋予体育教育者开展工作的主动权。三是确保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的合理运用。四是运用校园体育文化,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举办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耐劳、诚实专注的品格和甘于寂寞、恪尽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使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与职业文化有机的融为一体,为学生成为准职业人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发【2014】6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50-59.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EB/OL],http://baike.so.com/doc/4867829-5085446.html.

[3] 教职成【2014】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J].职业技术,2014(10):18-19.

[4] 陈金力.探析五年制高职“3+2分段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281-282.

[5] 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2-65.

[6] 蒋旋新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成人教育,2010(8):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