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6)

1 西方语境分类理论研究概述

1.1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最先提出“语境”的概念

最初使用“语境”这个概念的是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境。

1.2 弗斯(Firth)对语境理论的发展

后来,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着名语言学家弗斯(Firth)拓展了马林诺斯基的“语境”概念,指明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经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构成语境的一部分。弗斯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上下文语境”,(context of linguistics)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且进一步把情境语境分为几个更具体的方面。情境语境包括:

(1)参与者(人物)的相关特征:参与者的言语行为;参与者的非言语行为;(2)相关的事物;(3)言语活动的效果。

所谓的上下文语境,主要是由语言内部的因素所组成的;而情境语境主要是由语言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所构成。由此可以看出,弗斯的语境研究既注意到了语言内部的因素,也注意到了语言外部的因素,他的语境研究比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更加全面些。弗斯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

1.3 韩礼德(Halliday)提出“语域”

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在语境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韩礼德(Halliday)从弗斯(Firth)的“情景语境”得到启示,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他的语域理论包括了话语的范围(field of discourse)、话语的方式(tenor of discourse)和话语的风格(mode of discourse)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对语域的变化都具有直接的作用,也就是说,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改变就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语域。

1.4 海姆斯(Hymes)对语境的归纳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68年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他把语境分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等。

此外,包括英国的语言学家莱昂斯(Lyons)在内的众多学者对语境研究也做出过贡献。例如莱昂斯(Lyons)1977年在论述话语的合适性时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限于论文的篇幅及笔者学术能力不足等因素没有对每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展开论述。

2 当代中国学者对语境的分类研究

2.1 陈望道对题旨情境的划分

国内关于语境的构成因素的研究最早始于陈望道。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语境分为语言因素的上下文和情景因素的上下文两类。具体内容如下:

(1)语言因素的上下文,指语言文字的上下或左右的包孕关系。

(2)情景因素的上下文包括:①谁对谁说的,就是说写者和听读者的关系、立场关系、经验关系、上下关系、平等关系等;②说写的目的;③说写者各人的天分、气质、性格、年龄及各人的思想特征、职业、性别、经验、学问、见解、趣味等;④写说者的心境;⑤写说的事项:日常琐事、学术讨论等;⑥说写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 王德春对主客观语境的划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语言学界对语境的研究逐渐重视,对语境的构成因素也有了不少新的讨论。王德春在《语境是修辞学的基础》一文中,把构成语境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言语环境的客观因素和言语环境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因素。主观因素则包含了身份、职业、思想、修养、性格、处境和心情等因素,其中处境和心情又被归为临时主观因素这一小类中。在交际过程中,言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总是交错在一起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

2.3 张志公大小语境的分类

张志公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把语境分为三类:现实语境、现代社会语境、个人语境。

现实语境,包括口语交际的现实环境即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现代社会语境,就是指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并不包括制约言语表达的社会环境,也不是指影响言语表达的情境上下文。个人语境,就是指一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言语风格及个人方言基础等,同时也指在与人交际时的心理精祌状态等。

2.4 濮侃、庞蔚群的分类理论

濮侃、庞蔚群在《语境学构建及其它》一文中把语境分为:(1)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2)直接语境和间接语境。

狭义语境指上下文语境(也称小语境);广义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言语环境。(也称大语境)。语言环境和言语环境都含有上下文。直接语境指说写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间接语境指说写的原因、社会政治背景、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

2.5 何兆熊语用角度的分类

何兆熊在《语用、意义和语境》一文中,将语境研究与语用研究结合,以使用语言的知识为着眼点,把语境分为语言知识的语境和语言外知识的语境两大类。语言知识的语境,又包括所使用的语言的知识和对语言的上下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的语境,又包括情景知识,如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正式程度、参与者的相互关系,背景知识,如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等、会话规则、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知识,参与者相互了解的知识。

2.6 石安石语义角度的分类

石安石从语义的角度,把语境(从语义角度)分为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两大类。其中所谓情景语境,指的是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背景等。

在口语中,情景语境还包括眼色、面部表情、手势等。所谓上下文语境,指的是本词语前后的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2.7 郑荣馨“内外部”的分类

郑荣馨在《语境新论》一文中,讨论了关于语境的分类的一些问题。他将语境分为语言内部的语境和语言外部的语境两个大类,然后将语言内部的语境进一步划分为语法的语境、修辞的语境和风格的语境三个小类;同时,把语言外部的语境进一步划分为物理的语境、心理的语境和文化的语境三个小类。同时,他还指出:提倡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语境进行多角度的划分,以有助于对语境的性质形成更加全面和本质的认识。

2.8 王希杰的语境分类研究

1993年,王希杰在《修辞学新论》中把语境分了三类:一是小语境(context),具体包括话题、前提和上下文;二是中语境(situation),包括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及交际发生的时间、空间、事件;三是大语境(background),包括社会文化背景,民族传统。

1996年,王希杰在《论语言的环境》一文中,从交际活动的四个世界理论出发,把语境分为:语言语境、物理语境、文化语境和心理语境四类。然后又把这四种语境纳入语言内的语境和语言外的语境这两大类之中。所谓语言内的语境就是小语境、微观的语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下文。所谓的语言外的语境则是大语境,宏观的语境,即情景。

2006年,王希杰在《语境的再分类》一文中从“四个世界”的理论出发,把语境分为广义、狭义;动态、静态;历时、共时;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四组相对的概念。具体论述如下:

2.8.1 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

广义的语境是指所考察的事件处所的环境,不局限于语言交际活动本身。社会文化研究中的语境是广义语境。相对而言,狭义的语境,即指语言环境,包括各个语言单位和具体的言语所出现或所处的环境。狭义的语境又可进一步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内的语境,就是上下文,也叫做小语境,它又可分为结构语境和组合语境两种。另一种是具体的言语所出现的环境,就是大语境。大语境又可以分为物理世界的语境、文化世界的语境和心理世界的语境三种。其中,修辞学上的语境是狭义语境。

2.8.2 动态语境和静态语境

万物皆动,由于交际的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语境都是动态语境,静态语境只是相对而言。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没有感觉到的、不会导致交际效果发生重大变化的或交际活动发生质变,就算是静态的语境。反之,动态语境也就是在交际活动中语发生了质的变化的语境。动态的语境可以分为表达的动态语境和接受的动态语境两个方面。

2.8.3 历时语境和共时语境

现代语言学中把语言分为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同样,语境也是存在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和接受者双方一般都是处于相同的时段之中的,这样的语境就是共时语境。跨时间段的语境就是历时语境。

2.8.4 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

首先,四个世界的语境有显性和潜性之分。相对而言,物理世界的语境是显性的,文化世界的语境和心理世界的语境都属于潜性范畴。其次,具体语境的内部有可以分为显性语境和潜性语境。在物理语境中,那些被言语交际的主体所掌握的语境因素就是显性语境,而暂时没有被交际主体所掌握的语境因素就属于潜性的物理语境。文化世界的语境也是有显潜的。能够看见,可以感受或者把握的就是显性的;看不见的,无法把握的就是潜性的。心理世界很难以把握,有些人的内心世界是会在外部言行方面表露出来的,但不是一切内心世界都会表于外部,所以心理世界的语境基本上是潜性的,是最难以把握的。再次,表达者和接受者也存在显潜之分。语言世界的语境也有显潜之分。

总结前人的观点和理论,我们认为,语境是指言语环境,语境可以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上下文语境又可以分为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交际参与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又可以分为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风俗以及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