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一谷

摘要“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符合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从“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内涵、“四史”教育渗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等进行分析,希望为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09

1“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内涵

“四史”教育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统称,四史虽然在内容和内涵上各有差异和侧重,然而在整体层面上都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及世界大同做出努力的依据和主线,是我党资政育人、以史为鉴的抓手,重视四史教育学习,挖掘四史资源,宣传四史价值,能够增进高校学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思想认同及政治认同,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而将四史教育充分地渗透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丰富思政教育的思想内涵。[1]

首先是政治素养。政治素养在思政教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等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形成对我党领导地位及执政地位的理性认同。通过四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并感受我党在革命斗争、国家治理及社会建设中的使命和初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我党对中华民族发展与复兴所做出的贡献,进而坚定革命信仰和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其次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等观点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规律,形成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品格。“四史”是我党领导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走向幸福生活与繁荣复兴的过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权威性与正确性,表明了我党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意识,能够确保学生在深化政治认同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科学精神素养与素质,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是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依法治国是我党理政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我国社会得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基。[2]“四史”蕴含着我党依法治国、依法理政的历史资源,通过渗透四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中的价值,引导学生提升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增强依法治国的素养。

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并融入“四史”教育,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能够在某种层面上,延伸思政教育的内涵,使思政教育更契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推动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然而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四史教育的功能发挥与作用彰显,难以切实地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法治、科学及政治素养,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2“四史”教育渗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问题

2.1教学对象

虽然我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能够通过系统的历史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文观及发展观。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历史性或实时性问题上难以作出抉择和判断,严重影响到我国历史教育的成果延续与质量提升。在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校内学习”等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上所充斥的历史知识,虽然能够迎合学生的口味,适应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且在“翻案”与“解密”等历史信息解读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然而却严重影响到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的成效,难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历史、评价历史,进而导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文化理念受到弱化或削弱。[3]特别在抗日神剧、宫斗剧、穿越剧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历史知识逐渐演变成学生消遣的对象,使学生对历史常识产生质疑或者怀疑。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并贯穿到学生的生活中、思政教育中、大学教育中,拥有较为强烈的紧迫性。

2.2课程设置

思政课是非历史专业学生汲取并内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和途径,是学生明报国志、立爱国情的根基。由于“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所以加强“四史”教育的融入与渗透,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中,拥有关键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见》所开设的“近代史纲要”,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及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和动机,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分析历史、辨别历史。但除“近代史纲要”外,其他思政课程的设置均没有按照“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譬如在课程设置与“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其他课程关于“四史”教育的内容都存在相互衔接与整体规划的问题。[4]甚至由于不同课程的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四史”教育内容或知识点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高度的重复性问题,致使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低下,难以帮助教师提升“四史”教育的有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2.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将“四史”充分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不同环节和过程中,对改进并加强思政工作、深化课程改革,拥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视野与世界眼光中理解并内化马克思科学理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得到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然而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入中,却存在理论灌输、理论填鸭的问题,即教师将复杂而抽象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强硬地灌输给学生,无法为学生提供较为直观的历史体验,进而影响到“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自身的科学精神素养、依法治国意识及政治认同素养。[5]因此突出实践教学价值,注重“四史”教育在思政实践中的应用,拥有较为鲜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渗透“四史”资源、内容及思想,如何开展多样性、多元性、趣味性高的实践活动,则成为我国高校思政教师渗透“四史”教育的基本难点。

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

3.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将“纲要”与“毛概”两门课程有机地衔接和统一起来,确保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能够充分地贯穿到两门课程中,使思政其余课程可以满足“四史”教育对高校思政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侧重点上,“概论”应注重“论”;“纲要”应侧重“史”,两者通过“论”与“史”的相互融合与相互统一,帮助学生对人民群众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客观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将“四史”教育内容融入并渗透到“概论”与“纲要”课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政治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及理论自信的理念。[6]

其次高校思政教师应在“马克思基本原理”课中渗透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和思想,使“原理”课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渗透的媒介,引导学生从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理解及深化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及政治素养。

3.2加强网络教学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网络教学平台日益完善,并且教学资源丰富,加强网络教学促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现代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翻案”“解密”类历史文章,以及抗日剧、宫斗剧、穿越剧等文艺作品,导致高校学生对历史常识产生怀疑,严重影响到学生树立厚植家国情怀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质量。为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四史”教育,高校思政教师必须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优化学生的历史观,使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可以正确地看待历史知识、网络文章及文艺作品。[7]当然教师也可将“四史”教育融入网络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四史”教育的载体作用,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譬如以国史、革命改革开放史为抓手,将视频、图片、音频等类型的资源呈现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出思政教育内容,深化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四史”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但在此过程中,思政教师必须整合并收集优秀的、规模性的“四史”教育资源,使其与思政教育相契合、相匹配。

3.3改进教学方法

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前提下,高校思政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并融入“四史”教育的内容、理念和思想,使“四史”教育质量和效率得到充分地提升,然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理论灌输与填鸭式教育的问题,导致“四史”资源、内容难以得到充分的渗透和传授。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在挖掘典型素材的前提下,挖掘地域性较强的历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历史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分析、理解及讨论历史素材的过程中,深入地理解“四史”教育知识。譬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故事,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等。然而在挖掘典型案例与历史素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四条线索,即实践线索、辩证线索、理论逻辑及史实线索。通过讲奉献、讲理想、讲精神以及讲信念的方式,展示“四史”的内涵及革命先辈奋斗的精神。[8]在实践教育层面,高校思政教师应通过参观红色基地的方式,将“四史”教育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中,理解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如果条件允许,思政教师可通过开展历史情景剧教学活动的方式,将“四史”教育素材作为教学主体,通过主题优化、题材选择、表演规划等方式,将“四史”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4结语

从高校学生、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角度深入分析四史教育渗透思政理论课所面临的问题,能够帮助思政课教师探究出科学的渗透渠道和策略,促成“四史”教育的功能发挥和作用彰显,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健康的发展。但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党史资源的整合,才能确保“四史”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思想政治课(道德与法治)教师与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专项课题“‘四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Z-21221)。

参考文献

[1]郭赞,刘向红,关静媛.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以“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03):5-5.

[2]周娇.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2021(2016-7): 119-120.

[3]赵艳芹,贺桂欣,温雪,等.试论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J].文教资料,2020(32):2-2.

[4]辛明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中医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20(01):179-180.

[5]钟慧容,胡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 2021,10(29):55-58.

[6]胡军华,章柳.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探析[J].学理论,2014(32): 186-187.

[7]邵春凤.哈尔滨华德学院云端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11):28-29.

[8]许佳丽.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20(09):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