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芬,赵宇鸾,黄启艳,陈 泽

(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木柯小学 贵州 六盘水 553015)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因此,高校要达到“双一流”标准,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研究生教学的现状是:重“两头”(招生与学位)轻“过程”(培养)现象普遍存在;硕博课程尤其硕士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学生对待课程敷衍,重科研轻课程。

课程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能力塑造和综合素质提高,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和研究生课程改革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本文设计了包含研究生课程开设、授课质量、能力提升的调查问卷,发放给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216 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回收问卷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问卷分析结果及学科发展要求,修订课程方案,为地理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2 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61%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均为地理学,39%为跨学科。学生认为课程设置目标应当着重提升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整体来说,课程设置比较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2.1 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主要有基础英语和政治课程。学生反映,政治和公共英语的趣味性不够,如果授课老师的讲授更有趣一些,可能更愿意学习。38%的学生认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比例不合适,公共必修课可适当减少。可见,现阶段公共必修课可进一步调整。

2.2 专业课程

专业课设置涵盖面较广,内容比较丰富,课程内容与本科所学内容衔接很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但47%的学生认为前沿性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小,不利于了解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迫切需要增加学科前沿性知识。学生提议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可见研究方法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实践课程学时太短且集中于第五学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实践课应充分结合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分散安排在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效果会更好。

课程授课和学习形式:课程学习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合作学习、课上探讨和实践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较为欠缺。学生参与少,思考少,只关注学习理论知识,忽略知识应用,这将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知识和能力欠缺。调查中发现,研究生目前最欠缺的三类知识是专业前沿知识、方法类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这三类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研究生目前亟须提高的三种能力是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置中应注重这三类能力的培养,导师培养和教师授课过程中也可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专业前沿知识获取。目前,研究生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方法主要有查阅文献、学术会议讲座、通过导师、授课教师或网络。多数学生专注于查阅文献,并从中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参加学术前沿讲座、学术会议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因此,培养单位应多开展和丰富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或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外出参会机会,让学生能多途径、多渠道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

3 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改进措施及建议

基于研究生课程和就业分析,总结研究生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立足地方教育背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地理专业课程,在现有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优化地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3.1 自然地理学专业

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地理数学方法与软件应用,构建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框架;专业特色课程:岩溶环境学、现代岩溶学;学生建议专业增设课程:学科前沿知识、实践实训课、论文写作、土壤学、地质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建模。

修改意见和建议:①专业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课程设置上与专业实践同步,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并重。②增加专业研究理论和方法相关课程。

3.2 人文地理学专业

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地理数学方法与软件应用。专业特色课:西南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生建议专业增设课程: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文献检索与信息提取、科技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申报。

修改意见和建议:①增加科研方法类课程。②加强实践操作。③增设相关软件应用的课程。

3.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基础课程: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地理信息与遥感应用、地理数学方法与软件应用,构建地理学学科基础知识框架;专业特色课程:喀斯特环境与人类活动;学生建议专业增设课程:学科前沿知识、大数据应用、Python、insar、lidar、定量遥感、摄影测量与遥感、航空摄影测量、数据结构与算法、实践课程、景观生态学、国土空间规划、编程、软件开发。

修改意见和建议:①迫切需要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目前学习的部分知识比较落伍,与一流高校、一线城市学生对比或参加学术会议时,明显感觉自身知识欠缺;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提供实践机会,实践能力培养能让学生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

4 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基于研究生课程和就业分析,总结研究生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地理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院校资源,充分挖掘专业特色课程,在现有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优化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在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前沿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尤为重要。

第一,学科前沿知识课程。学科前沿类课程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意义非凡,有助于提升科研兴趣和拓宽专业视野,接收专业领域先进的、前沿的理论和学说。目前,学科前沿类课程授课形式主要为专家讲座、学生做报告相结合,必要时插入传统授课,这样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多个领域的前沿知识,并直接参与其中,进行深入交流和学习。多种授课模式有机融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快速提升、开阔眼界以及重塑思维模式,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科研、自主学习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因此,开设学科前沿知识课程很有必要,课余时间也应多组织相应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并且是小范围的讲座和学术会议,研究生才能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打开学生思维,接收专业领域前沿知识,而不是自己埋头苦干,避免研究生在科研和学习上“走弯路”。

第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学术型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比较充足扎实,然而在实践与应用能力方面是较为欠缺的。日前,用人单位的招聘意向越来越倾向于科研、写作、沟通和组织能力等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而不再是只会做科研或者撰写论文的研究型人才。校企产学研合作、与科研单位联合培养是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好途径,可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进行实践能力培训。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或者高校实践实训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打破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质量评价。实践质量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目前,实践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导师完成,学生应付性地提交实践考核材料,学校导师评分,学生参与和导师考核基本上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起到监督和评价作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对实践训练的重视不够,在实践中根本得不到锻炼,实践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因此,为避免实践教学虎头蛇尾和流于形式,因考评机制不完善导致整个实践教学毁于一旦,需建立“实践导师+同行专家+导师”三者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实践导师对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要求实践单位同行专家对研究生进行评价,最后结合在校导师的评价,最终得到比较合理的实践教学成绩。

综合以上研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结合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要求,地方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中加强前沿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已是迫在眉睫。此外,科研选题与写作、学科研究方法等课程也需要加强,逐步优化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形成科学、实效性高的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