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吴耀辉 姚跃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蛋白质与酶工程》是我校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主干课程,在本校通常开设在本科生入学的第五学期,共40个学时。该课程主要研究蛋白质与酶的分子设计和化学修饰、蛋白质与酶的分离纯化、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酶的非水相催化、酶传感器、蛋白质和酶的应用、蛋白质与酶工程新技术等内容[1,2]。前期学生已经完成了“生物化学”“细胞与基因工程”“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但是学生知识背景不尽相同,知识掌握程度悬殊,所以本课程既要强调理论高度,又要结合专业特色,着重培养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与实践认知并注重知识吸收与动手能力。

Presentation教学法是一种ARCS动机模式驱动的教学新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中[3]。该教学法重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困难的能力、专业驾驭与表达技巧,团队合作意识等。目前其在国内本科教学中有了一定规模的探索及应用,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4]。但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比较有限,在本科生的《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应用中报道较少。Presentation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其效果常常为没有规整全面成熟的评价体系所拖累,造成学习小组对任务不重视、团队成员投入程度悬殊、小组成员和非小组成员对内容熟悉程度不一样等问题,最终使得预期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故此,结合ARCS动机模式在本科生的《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中构建了一套Presentation教学法评价体系,并在本学科本科生教学中进行了实施,旨在进一步探讨与研究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情况及其教学反思。

1 ARCS模式的构成要素与课堂应用

ARCS模式由着名学者凯勒提出,包含四大因素——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5]。Presentation教学法和ARCS模式的有机结合能够使学生更专注于课堂内容,切身体验学习目标与授课主题的关联性,有效提升学习内驱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满足感,极大程度使得授课内容从教师到学生的迁移[6]。第一,注意被公认为学习的先决条件,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Presentation教学法将学生的角色从被动地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地吸收者和输出者,为原本陈旧、枯燥、一成不变的师生互动模式带来了新奇的、新颖的、不一致的观点和角度,无论对于台上台下的学生而言,这都能有效的唤醒其好奇心,吸引其较长时间的注意力。第二,切身性主要涉及学生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Presentation教学法带着明确的目标,回答了“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和“我们为什幺要学这些内容?”等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指定内容,在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方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第三,自信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成功掌握知识的知觉,其水平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持久性,Presentation教学法给演讲的学生以自主查找资料、习得知识的动力和契机,使其在不断强化知识点的同时,树立能够掌握和输出知识的信心;台下听讲的学生在演讲的学生就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时,也对自己上台演讲产生自信和向往。实验证明,当人拥有有能力完成一件工作的自信时,其能力知觉、控制知觉、成功期望等能被有效催熟,动机更可能被激发和维持。第四,满足感亦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又一个要素。影响满足感的因素包含强化反馈、及时奖励、认知评价等,Presentation教学法建立了良好的反馈及评价体系,使得演讲者和聆听者的努力都能够被及时承认,从而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Presentation的评分被纳入到期末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一种有章可循的奖励系统,使得学生能够稳定地保持高亢的学习动机。

2 Presentation教学法操作方式和评价体系

2.1 Presentation教学法

选题准备与分配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将主题梳理清楚并构成选题,于第一堂课公示于学生。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确定选题及自主分组情况(3人一组),教师参照发放的三份评价表向学生进行规则具体说明。每次课(2个课时)安排一个团组进行Presentation展示,时限为25分钟,包括20分钟成员依次陈述和5分钟学生提问及教师点评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演讲团组成员填写互评表时,需要保证及时性,此表应该包含两个部分,一是5个评分层级的量化表,为了规避掺杂学生的个人喜恶及随意性,学生还需要完成第二部分,即以文字证据阐述打分的原因,并且在第一时间提交给教师,教师再根据互评表的内容及文字说明部分,给出团组成员的分数等级。经过此项教学改革,本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为:期末成绩(100%)=平时成绩[到课率(10%)+Presentation(50%)]+期末课程论文成绩(40%)。引入该教学法改革后,课程更强调过程评估,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学习精力与时间,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在课程中的付出作出评价。

2.2 评分体系的设计

笔者精心设计了三套评分体系,由明确的评价对象、具体的评分细则、执行性高的评分表格构成——团组互评表、观众反馈表、评价标准表。第一,团组互评表是一个量化指标,用于团组成员互相之间评价,层次从“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不等,分值区间为1~10,评价项目有5个,包含活动出勤情况、参与积极性、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团组成员沟通情况、贡献度。第二,观众反馈表由非团组成员在Presentation当堂课程中完成,包括五个开放式问题:(1)Presentation的那部分工作比较成功?(2)成员的表现如何,请简要阐述每个人优缺点。(3)你从中学到了什幺?(4)你认为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和补充?(5)你掌握Presentation中的哪些知识点。第三,评分表是由教师使用,全方位地对演讲过程和效果打分。包含以下方面:准备、内容、技巧、互动。每个条款又细分成四个等级(对应分值):优秀(4分)、良好(3分)、合格(2分)、不合格(1分)。

3 实际运用教学效果和反思

笔者在所授的2017级本科生课程中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初试”。ARCS动机模式驱动下Presentation教学法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宏观把控授课内容,精心安排主题,真正将课程学习方法的“渔”悉心授之。同时,为保证ARCS模式驱动效力,教师还需花费功夫计算更为复杂的期末成绩,保证Presentation教学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初试”中,专业学习氛围活泼浓郁,学生参与度很高。学生反应这一模式使他们在课堂上倍受鼓舞,压力也更大,准备PPT内容的时候,需要翻阅大量课内外专业书籍,又需要将其全面(包括背景、前沿、特色拓展、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参考文献等)展示给大家。因此相关知识点记忆非常深刻,在各种数据库(维普、万方、知网、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pringer、Wiley 等)查找知识能力、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即使该评价方法在框架和细节考虑上都极尽周全,在课堂运动中也尽量避免其他Presentation教学的诸多问题,之于学生也起到了正面引导与鞭策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1)团组学生规模过大,导致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虽然在团组互评表中,已经量化了团组内部评分细则,但由于学生是本着兴趣“自由组团”,有可能出现个别主题“扎堆”现象,导致有部分团组学生人数超负荷,在规定的时间内,有些学生展示时间不足甚至没有机会展示。又或者有的学生借规则漏洞机会进入人数较多的组,浑水摸鱼。

建议:①在组团时,根据班级人数情况,给予一个团组人数上限。举手表决,人数达到即止。超出的学生由教师随机分配到人数较少的组。②在团组互评表的制作上,尽可能将量化,且给予一个说明,帮助团组学生更客观地互相监督。③在团组互评表的内涵上,需包含对学生在Presentation外的付出的打分,比如部分表达能力不强或者害羞的学生,但其擅长查找资料或者制作精美PPT,也应在分数上客观反映其努力情况。

(2)在教学法引入初期,由于对环节陌生、备课不得章法,学生可能表现不佳。学生刚入学,面对深奥的生化知识和师生角色互换的教学法,难免产生畏难情绪和放弃心理,做Presentation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时间长了,可能会有对整个课程不自信、产生失助厌学心理。

建议:①在每次Presentation过后,教师可加入一个点评环节。以ARCS驱动模式为理论支持,敏感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切身性、自信、满足感的变化。树立榜样,选取表现较好、努力最大、进步最多的典型,客观地、情感饱满地当众给予表扬与鼓励。②注重调节选题难度。如果在前期课程中发现选题难度过大,可以将选题的范围扩大,或者安排多组做同一个相对较简单的选题的不同分支。③在第一堂课上普及资料查找、课件制作、汇报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4 结语

笔者通过结合ARCS动机驱动模式构建了Presentation教学的评价体系,首次运用于本科生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该评价体系在《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中的初步应用,证实该体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效率,而且也有效激发了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相当及时地量化和反馈了学生的学习表现、动态及问题。这对于建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其全面开阔的思维方式很有裨益,是合适本科生培养的新教学模式。但诚如前言,ARCS动机模式在该Presentation教学法评价体系中的结合还可更密兼完善,如何构建一套高效、规范、客观、系统的Presentation教学法评价体系还需更多的、大量的教学实践,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改进,最终发展为一种多学科适用的有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