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特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随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决策推进,提升维护公共安全效能的目标任务日趋清晰。安防综合治理是推动现代科技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的精准体现,也是防范化解基层安全治理矛盾的关键手段之一。对标“十四五”规划蓝图,提升市域和基层社会建设的智能化水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创新方法,而安防产业集群作为贯通“城市大脑”和“基层细胞”的智能化管理体系重要组件,也是智慧治理主要新兴产业之一。[1]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安防教育也面临人才培养多元化智慧化的机遇和挑战,为新型“互联网+安防”产业转型和平台搭建提供人才储备。

在“校行企研”合作办学规模加速,1+X证书制度活化政府与市场协同运作,安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背景下形成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集团运作模式,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参与率,鼓励国内外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参加职业教育集团,基本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局面。[2]根据最新职教改革精神,要大幅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同时打造优秀培训评价组织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主要任务中提到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安防行业融合渗透,打造“互联网+安防”生态体系,在数字安防等领域形成全球产业中心,推动智能安防等重点领域创新。职业院校的教育中心功能随着此领域产业发展深化和社会资源多极化正走向集团化辐射培养的轨道,这也是现阶段推进安防教育现代化和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途径。

全球安防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之际表现出新一轮市场拓展趋势,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为代表的国内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积极发展海外业务,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联等新的增长点上投入大量研发,即使在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期间也保持着份额增长势头,新型技能型人才需要对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有更强的国际视野和兼容并包思维[3]。

1 安防职教联盟框架内的学习成果互认机制研究

目前高等学校实行的“学分制”仅适用于校内学习和部分跨校在线课堂,而对于区域、行业或教育集团范畴内的学分认定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加快建立安防行业和教育系统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牢固校行企研资源共享共建体系的前提。要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实现培训体系融入职业教育的认证机制成效分析建设“专业群+企业群”式现代学徒制成果互认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督指导与考核方案,实现“校企交替”“跨企轮岗”“工种轮换”的评价办法科学性论证[4];利用校企合作1+X证书建立校企协互认的行业资质鉴定体系,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在校实训实践成果与企业岗位实习成果的匹配性加入到工学结合有效性分析当中,给出对“学成到岗、岗证融通”的精细化调整。

图1:新形势适应安防产业部署的联盟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框架

以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为例,团队对安全防范技术专业2021届301名学生开展联盟范围成果互认中具有代表性的工学结合成效调查研究,经过前期论证收集企业导师、校内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对毕业生个体在学徒时长等九方面的问卷数据并做标准化处理(1-10级),级数越高权重越大,通过SPSS因子分析统计各项目对工学结合有效性的贡献值及项目间成分关联,进而统计出成效综合指数。从 KMO和 Bartlett检验结果来看,KMO度量数值为0.758,说明九项工学结合指标的相关性较强,d值小于0.05说明指标变量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统计学意义,也即301份采样数据具备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

主成分分析和方差累计表明,特征值高于1的主成分有三项,累计总方差达到78.3%,符合解释大部分成分的要求(见表 1)。

表1:工学结合成效主成分分析

从旋转成分矩阵可以明确看出成分系数较高的项即是在该成分中被主要解释的指标:第一成分主要解释学徒时长、证书实操匹配、证书理论匹配和岗位适应度四方面,第二成分主要解释项目质量、企业满意度和继续留岗意愿三方面,第三成分主要解释校内实训成绩和校内理论成绩两方面。总体来说,公因子方差的提取值较高,说明三个成分具有较为显着的代表性。从数据分析可以得到:

(1)学徒时长、证书实操匹配、证书理论匹配和岗位适应度具有较高同源性,可将表示第一主成分的公因子归为锻炼储备因子,整体体现学生具备的证书能力与岗位的匹配性和学徒制期间的基础表现,基本反映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联盟化育人对应用型人才的在企经历和实际岗位技能储备的迫切需求[5]。市场趋向认为,不变更岗位的学徒期越长则越能证明其适应所在工种的能力,而这种工作稳定性与前期实习生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学习和获取经历密不可分,并且对证书实操的需求略高于理论。

(2)项目质量、企业满意度和岗位适应度具有强关联性,对其内涵加以提炼可将第二主成分公因子归为岗位评价因子,总体监测学生工作完成情况与深耕动力。企业对实习生的满意程度一般取决于其完成具体项目的质量,而被高度评价的实习生则有较大概率继续留在相应岗位工作,这也间接表明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作业体验和主管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择业意愿。另外,在岗位上表现积极的学生则更能交出令人满意的工作答卷,而这与在岗时长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3)校内实训成绩和校内理论成绩作为校内教学基础因子,在经过反复教学论证后具有一致性导向,但第三主成分的位置说明其重要性不及岗位锻炼,也表明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技能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在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校企合作与1+X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更应加强工程技能导向,缩小校企之间衔接的认知差异。

依据以上调研数据和因子分析可以看出,“专业群+企业群”式现代学徒制的成果互认注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工坊式监督考核,该体系偏向突出职业技能获取和岗位锻炼经历,虽然各采样的度量衡之间有相对独立性,但在校期间的实训和理论培养体系需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安防产业部署的工程实际,以引入1+X证书、参与行业赛事、合作共建实训室等方式多维度部署安防产业应用型育人生态[6]。

2 课程设置、行业岗位与证书定位的融合体系探索

随着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课程建设要转变以往滞后行业应用、岗位衔接度不足、技能考核评估不科学的问题,将课程设置和证书培训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在专业范围内的证书选择评估,在此基础上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培训。随着职业技能竞赛在行业内的认可度不断扩大,引进安防职业技能竞赛考查的证书内容也将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7]要着重关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证改革,加大与岗位技能高度契合的技术内容,缩减实践指导较弱的理论篇幅,引进评价组织证书相关的开局指导、工程案例、产品说明、典型平台技术;要充分利用考证培训系统的试题统计、技能类别分析、素质倾向性、学习掌握程度等给出课证融通的匹配度和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分析,进而做出相应课程资源和组织形式调整[8]。在全国安防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的课程标准基础上,以核心课程《安防网络技术》为例,针对2016-2018级安防技术专业260名学生开展课证岗融合成效数据采集,归一化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三个主成分78.435%的方差累计(见表 2)。

表2:课证岗融合成效因子分析方差解释

从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以得到:产品说明、平台技术、工程案例作为课程教材的新增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所需具有较高匹配,新编教材和讲义注重一线岗位所需的工程实践技术接入,将以往与职业技能关系不紧密的理论部分删减,突出工程和技术导向;校内课程安排的工程实践试题比重与实训课时比重有高度关联,基础网络技能训练和安防网络在大中型视频监控系统的架构搭建需要相当比例的课时支撑,涉及的技能考核在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实训设备在近年来校企合作共建基础上衔接前沿科技和企业培训体系,基本实现建设服务教学的目的,实习生在校内就可以达到企业用工职业素养,在经过证书培训和技能竞赛后技能掌握程度甚至超过一般录用水准。

3 就业导向的职业素养评估和人才输送机制研究

加强专业各课程间的关联性分析,其中包括技术交集、前后导关系、实践技能结合度、指向岗位匹配度等。加强素质培养全程化贯彻,对于综合素养评估引入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化融入等因素,并将评估贯穿于在线学堂、毕业实践、论文指导全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考核或个别实践测试[9]。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定向人才输送重点领域实现战略进展,在专业就业上形成评估和输送的有机结合局面。现针对2021届安全防范系301名毕业生开展与职业素养相关的八个细分领域调研,广泛收集实习考核、校内课业、在校期间竞赛与社团活动资料及问卷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和统计分析得到公因子提取较理想的3个主成分如表3所示。

表3:职业素养评估成分分析

从成分得分系数可以看出:毕业综合实践成效大概率反映了学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和证书学习能力,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证书学习经历极大提升了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素质成效主要从学科竞赛、双创竞赛和社团活动成果等方面体现),学生能自主迁移职业技能证书知识并运用到实习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团队协作、行业文化和爱岗敬业具有趋同性,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之一是要培养兼顾职业技能和精神底蕴的应用型人才,大到国家“一带一路”安防产业战略布局,小到地区特色鲜明的雪亮工程项目工勘,都需要从技防与人文相结合的角度看待问题,联盟长期倡导的课程思政改革也在软辅教育上起到重要作用[10];校内理论和实践考核仅现在课程教育框架内具有职业素养代表性,但并不能准确反映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说明校内教学要对标处在第一主成分的岗位相关职业素养,实现教岗一体的目标还需长远规划和实践。

人才输送质量要融入符合职业教育认知规律的增值评价方式,衡量标准加入阶段性知识、技能、能力的增值额度,在上述八项指标中采用进步程度的差异(相对评价)和就业前职业综合素质(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个体就业前景定量分析。前者强调诊断与激励,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到学生个性拓展与创新活力发展,真正做到了“以考核推动整体内驱”;后者注重体现适应岗位的绝对能力,以实际技能需求和市场定位提供岗位录用参考,更加符合岗位预期。

总体来讲,国家安全防范职业教育在资质框架不断完善和集团化办学日趋成熟背景下在正以产业化应用型人才培育为中心,服务区域安全产业布局为导向大力推进教与产的技术衔接革新,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工学结合成效互认和致力于职业技能提升的定向课程改革分析系统能够科学客观解析阶段性区域产教融合效果,于此相对应的职业素养评价系统也能在统计学范畴内给出符合现实意义的德技并修型指标度量,为联盟检验接收人才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双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