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华敏,苏 峰,王万里

(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吐鲁番 838000)

1 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1.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发布,正式开启了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高职专业的建设。专业群明确作为“双高”建设的核心内容,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双高”建设改革发展的任务之一,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1.2 专业群建设的行业背景分析

随着国家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文旅融合、“旅游+”跨界融合、旅游综合体发展成为潮流。《吐鲁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依托“新疆是个好地方”旅游品牌,深入推进旅游兴市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综合打造“丝路明珠吐鲁番”旅游品牌。

1.3 吐鲁番市对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吐鲁番市有着颇具建筑艺术的苏公塔、千年历史的交河故城、令人惊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铺在火焰山下的葡萄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吐鲁番市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吐鲁番市已创建特色旅游村镇2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建设了百个精品桑园、杏园、葡萄采摘园和304个农家乐,通过发展旅游文创和特色餐饮业,带动了8万余人就业创业,实现了稳疆富民的综合效益。“十三五”期间,吐鲁番市通过串联民宿打造新体验,突出吐鲁番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和整体风貌,打造了民宿客栈、青年旅社等民宿品牌,解决带动就业7650人以上。吐鲁番市“十四五”期间继续升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25年预计实现接待游客3750万人次。

鉴于此,十四五期间吐鲁番市对旅游管理、导游、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更加广阔。

2 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2.1 有利于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提升高质量人才培养供给的有效性

近年来,吐鲁番市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围绕旅游兴疆战略,部署开展“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发力,深度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旅游产业与农工商、康养、交通、航空、特色餐饮等行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为适应吐鲁番市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灵活快速地进行专业方向调整,组建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群,凸显出了学校教学服务经济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和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专业群在创建过程中,不仅可充分运用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而且能够进行教学优势资源的互享与共享,破解多个专业并行发展导致的资源分散和不均衡、不一致等问题,较大地提高办学效益和师资水平。学院通过对现有的专业实训室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完善实训体系,加强实训功能,最大化实现实训室资源的功能。同时借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合作模式,巩固并开发校内外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践基地及“双师基地”,如5A景区葡萄沟,4A景区交河故城、坎儿井民俗园、火焰山、库木塔格沙漠、博物馆等;吐鲁番的各类酒店、民俗客栈、酒桶风情屋等。

2.3 有利于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及办学优势和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群建设可促使学校在重新校准办学定位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管理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调整和行业产业的关系、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较好地形成学校的专业品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利用专业群的师资和实训条件,可以开展导游培训、酒店服务员培训、再就业人员培训等。

3 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的路径

3.1 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群,协同各专业发展

学校基于共同的服务对象、相关的学科基础和相近职业领域,整合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构建了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导游专业为拓展,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为延伸的专业群。

3.2 对接产业发展链,改革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吐鲁番是连接内地、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同时吐鲁番是丝路重镇,文化积淀深厚,是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和“七大宗教”的交融交汇点。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让吐鲁番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熠熠生光的明珠。在对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应拥有国际视野,服务“一带一路”,对接国际发展产业链;强旅游基础,对接旅游生态发展创新链;重酒店技能,对接酒店产业升级创新发展链;树文化自信,对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链。通过与酒店、民宿、景点等开展校企合作,落实双方协同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机制,共同监督和评价育人结果,真正实现人才共育、文化共融、服务共助。[3]

3.3 构建“基础+平台+模块+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根基。专业群应构建“基础+平台+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是专业群公共通识课程,如语文、职业道德、计算机等;“平台”课程是专业群共享的基础课程,应设置一些专业基础能力相近的课程,如服务礼仪、管理学、普通话等,主要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模块”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是最核心的课程,主要培养关键岗位的基本素质、核心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是专业选修课程,如新疆旅游文化、茶艺、咖啡等,主要拓宽学生视野、文化修养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以“课证融通、训赛相通”为指导,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和技能赛竞赛项目内容有关的课程。

3.4 建设校内和校外互补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条件是衡量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群实力的核心指标,对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采用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形式。第一,要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上不仅要具有实践教学功能,还应具有社会培训、技能大赛、真实生产和社会服务功能;数量上,考虑专业在校生人数和未来招生计划;质量上,设备、设施配备底线应符合国家专业标准要求,尽量采购一流的、符合新工艺、新技术要求的设备,方便在技能大赛、社会培训和社会服务上发挥作用;环境上,实训室内外应引入行业文化、职业标准、职业素养、行业模范等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第二,建设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选择优质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社会服务上要和合作企业深度融合。

3.5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教学团队

专业群建设元素中,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专业群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保证。首先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人才的引进,保证专兼职教师数量的充足,在年龄结构、能力结构、职称结构梯度合理。其次,要有针对性分层、分级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开展“四有好教师”建设标准。第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组建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形成高技能人才领衔、专业骨干主导、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格局。第四,建立教师评价标准和分配机制。需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分别设定评价标准,把教师的业绩与薪酬结合,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4]同时改革教师职称晋级和评审制度,破除“五唯”倾向,加大业绩考核权重,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3.6 动态优化评价机制

首先是开展常态化教学诊断与改进。周期性开展专业群教学诊断与改进,按照常态纠偏、阶段改进的运行模式,逐步形成专业群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不断深化专业群内涵。其次是建立内外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通过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发展质量、师资发展与保障等评价,对学校教学质量给予定量数据诊断,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全方位提升学生满意度、服务贡献度和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