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瑾

摘 要: 地方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的最佳载体,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价值取向,是群众文化生活情趣的提炼和升华,也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独特文化资源。因此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和谐社会 传承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才能使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根基,才能彰显和谐社会的中国特色。

我国的地方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具有传承性和现实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我国民间艺术繁荣发达地区,地方民间工艺品有23大类4000多个种类,品种之多,位列全国前茅。其中,苏州的刺绣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南京云锦和金箔、宜兴的紫砂壶、扬州的漆器和玉器、无锡的惠山泥人、南通的扎染和蓝印花布等,代表着中国民间工艺的最高水平,享誉世界。除此之外,江苏各地的戏剧、歌舞、杂技等语言、表演类的民间艺术,如苏州昆山的昆剧,南通海门的山歌剧、通州的侗子戏及海安的花鼓、龙舞等也是历史悠久、风格独树,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蜚声海内外。这些地方民间艺术,源于生活,传承至今,已经完全地融入社会,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地研究、探讨民间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继承传统、创新发展,使其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服务,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和”的最佳载体

地方民间艺术特有的,“和美”“和气”“和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和”这一核心理念,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归根到底社会和谐问题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是社会的主体,更是和谐社会的主体,离开了人的交往关系,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而人际关系问题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着力解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和谐”,从“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到“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准则,再到“政通人和”的治国安邦的理想和方略,都无不贯穿着注重事物的关联性,主张求同存异、包容万物,在和谐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思想理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灵魂。因此在当今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把对立的、冲突的矛盾转化为共生、互利、融合的文化,建立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

地方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大量的民间艺术都把表现小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相敬如宾,亲朋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包容,大到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和谐共存作为创作的主题和表现的内容,“和和美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为人处世的思想理念和民俗民风,更是在各种民间艺术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些内容在我省苏北各地民间艺人创作的窗花、门贴,南通蓝印花布上的大量传统图案以及每年元宵节各地举办的灯会上的灯彩绘画等民间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民间艺术特有的“和美”“和气”“和睦”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都强烈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和”这一核心理念,构成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挖掘民间艺术中的这方面题材和内容,传承和彰显这一传统理念,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平和理性的氛围中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观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不难看出民间艺术承载的这种“和”文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维护纲常伦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的和谐理念固然是历史的,但它包含的礼让、包容与平和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取向,对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强大的导向、推动作用。当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创新地继承传统,使民间艺术中表现出的“和”的理念得到更好的宏扬和传承,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民间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价值取向

民间艺术以其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和情趣的主流,为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道德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德国着名的美学家席勒早在18世纪初就提出,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败和粗野,以及人性中的分裂现象,为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今天,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

地方民间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底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姓艺术”“草根艺术”,在一代又一代人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不断地加以创新改造,其逐步形成的极富民族性的朴质简洁、积极向上的艺术风格,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思想和和情趣的主流,并普遍地为当地的人民群众所熟知、所接受、所喜爱,这是其它艺术门类无法与之相比的。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它对社会成员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其它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在江苏许多的民间艺术品中,究其材质,大都极为平常,如泥土、纸、布、石头等,但经过不断的推陈出新,演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无锡的泥人,造型生动、夸张适度、惟妙惟肖、雅俗共赏。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宜兴的紫砂壶,自明代至今五百年间,名家辈出,精品纷呈,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环宇;再如南通的蓝印花布、苏北的剪纸等,在蓝白之间、红白之间表现出的朴素、纯真的美,叫人不能不为之赞叹。这些蕴涵着传统审美情趣的各种艺术形象对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文明程度,培养人的美好心灵和健全的人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民间艺术已经进入了家庭、学校,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许多家庭中,人们都把自己喜爱的民间工艺品作为重要的装饰品布置在房间里欣赏。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在江苏有许多中小学把民间艺术融入了学校教育。有的学校定期聘请民间艺人或艺术院校的教师给学生讲授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和鉴赏知识。通过学习具体的手工艺,如制作中国结、手工织绣、陶艺等,在陶冶情操、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在变化,人文自然环境在变化,人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在变化。旧形式逐步走向衰落,新样式不断被学习借鉴,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也是民间艺术发展的规律。民间艺术只有在和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地方特色之间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创造出不落俗套的新的艺术作品,使自身的审美情趣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要求,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也才能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从而在提高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和审美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江苏如东县的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灶台、门楣及一些家具上描绘民间绘画的风俗,内容和形式代代相传,大同小异,一直没有什幺变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县文化馆的工作者,走村窜户,走访艺人工匠,到农户家中仔细观摩各种画作,吸收民间绘画素养,并通过不断的改良创新,朴拙亮丽、极富个性的画风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如东农民画或朴实、生动,或绚丽、抒情,它以明艳的色彩、夸张的线条,表现着寓意深刻的主题。如美丽的田园风光、朴实的农家生活、气氛热烈的劳动场面和欢天喜地的节日庆典,充分体现了现代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如东县为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如东的现代民间绘画,从田头巷间走出了县城,入省进京,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目。

3.地方民间艺术是群众文化生活情趣的提炼和升华

地方民间艺术以其广泛的群众性,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角,为营造欢乐、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和节日气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了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民间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其表现的主题又大都是吉祥如意、富贵有余、长命百岁、儿孙满堂等传统民俗,带有浓浓的喜庆气氛,并且活泼向上、生动有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逐步成为节日庆典活动和地方庙会、集市上娱乐活动中的主角,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角。如今在江苏各地逢年过节时或各种庙会上处处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的身影。如工艺大师的现场表演、地方折子戏、杂技演出、舞龙舞狮等各种文化活动。民间艺术不仅是节日庆典上的主角,而且越来越频繁地走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的文化生活中。这类的消息、报道在报纸、电视上屡见不鲜。地方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融为一体,形成相当密切的关系。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为创造欢乐、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与节日气氛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江苏各地许多以民间艺术为主角的群众文化活动,经过不断的创新提高,已逐步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着名“品牌”。如姜堰市溱潼镇,每年清明节,该镇百姓都自发举行会船活动,纪念当年山东及当地义民接应岳飞官兵,与金兵转战溱潼、大败金兵的历史典故。从1991年起姜堰市人民政府正式把这一民俗活动定为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节”。又如南京的“秦淮灯会”是闻名全国的民俗文化的品牌。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都有数百名业余扎灯艺人汇聚灯会展示自己的彩灯。还有海安的花鼓、太仓新湖镇的龙狮舞、新沂合沟镇的剪纸、如东的杂技等都成了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活动上的保留节目。海安的花鼓还在众多的民间表演节目中被选中,在国庆五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庆祝活动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展风采。

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在当前群众文化活动中展示的崭新面貌和各自独特的艺术风采,使人们更加感受和认识到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主角地位和人民群众对其的渴望。群众的笑声就是社会和谐的音符,在欢乐、和谐的氛围中,民间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

4.地方民间艺术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独特文化资源

地方民间艺术品以其精美的装饰性、广泛的实用性,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的主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和谐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经济建设中,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出“加快推进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迈进”的号召,提出要“建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强”的文化强省,我省文化产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众多的民间艺术品经过无数艺人不断加以改造创新,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而其本身所具有的广泛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深为人民大众喜爱,并且为其走向市场创造了条件。许多的民间艺术,其产品很早就投入了小规模的作坊生产,为当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成为当地人们维持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民间艺术品已经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制作与生产,成为新兴的文化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主力军。

在江苏,苏州刺绣、无锡泥人、宜兴紫砂壶、南通扎染等民间工艺,已经大量进入广阔的市场,有的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大户。如苏州市镇湖镇是享誉世界的刺绣之乡,刺绣成为当地文化产业中名副其实的主力军。当地的刺绣一条街有280余户刺绣专业经营户,近几年每年的收入都在2亿元左右;南通海门市麒麟镇从事红木雕刻的艺人有3000多人,产品有上千种,年销售额逾亿元。不少书画之乡从业者甚多,产销两旺,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如海门市货隆镇民间画师创作的中国人物画,糅合了木版年画、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手法,富有浓郁的民间气息。不少当地人走出去,先到我国南方厦门,再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办起书画院,一方面为客户定向创作,一方面接受订单,从家乡组织货源。凭着精湛的画技,他们的仿古人物画成了当地华侨和各国画商的抢手货。现在货隆镇有一支360人的农民专业书画队伍,每年有上万幅书画作品飘洋过海,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每年该镇仅书画产业的收入就达6000多万元。再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焦宝林,多年来潜心研究南通扎染这一古老的民间技艺,并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了海安扎染厂,开始工厂化批量生产扎染服装,至今生产各类扎染制品千万件,赚取外汇20多亿元,向国家上缴税金2亿多,向农村闲散劳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参加扎染制作发放加工工资10多亿元,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有以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如舞狮、舞龙、鼓乐、杂技等,也在一些艺人的组织带领下成立了表演团体,有的还组建公司,走出村镇,走向市场。再如通州的哨口风筝、姜堰的溱潼会船、江阴的民乐等,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对外交流,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改善了投资环境,同样为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5.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民间艺术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中,阶级斗争相对缓和,社会关系比较和睦的历史阶段,就是我国民间艺术得以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和更好地传承发展民间艺术两者之间应该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地方民间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特别是要下力气保护和拯救那些濒临消亡或逐渐衰落的民间艺术门类,使民间艺术这朵艺术园地中的奇葩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因此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B76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