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安

(徐州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探析

许继安

(徐州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本文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详细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加强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稳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 实践教育 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大学连年扩招和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情况日趋严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的同时引发了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裁员甚至破产,大学生就业难更加凸显出来。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权威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加上100多万人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求职的大学生已逾700万人。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9年7月1日,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68%,415万人就业,这就意味着还有约285万大学生仍处于未就业状态。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在有一大批毕业生求职无门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在感慨招不到理想的大学毕业生,而近年的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率逐年赶超本科生和研究生,这种现象反映了大学教育产品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突出地体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缺失。大学的评价标准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的“校园标准”,而社会的评价可能就是“不选优生选差生,不问成绩问酒量”的“社会标准”。校园标准与社会标准的差别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矛盾,尤其反映出了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大学生是我国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之所以面临巨大的压力,除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剧增,高等学校地域分布不合理、相关就业政策不完备等固有因素外,最主要的障碍还在于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的缺失,缺乏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科研训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实践教育的主要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又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这一论述对于实践教育的意义作了比较完整的概括,充分说明了实践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渠道与资源;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人格素养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实践是学生了解理论和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重要条件,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要途径。实践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脱节的现象。因此,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践教育己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

三、高校实践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观认识上,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具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缺乏高水平教师的参与,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缺乏对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的重视与指导。

2.客观条件上,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确实存在实践经费不足、一些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等问题,以致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校外实习受到人力、财力、物力、距离、安全、协调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3.组织管理上,政策不到位,资源难共享。如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则会影响教师参与指导实践实习活动的积极性。

4.实施环节上,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够,部分教师指导不力。目前实践实习活动大多是由学校组织、教师安排,部分教师忙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事项,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5.实践教育形式上,缺乏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

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程度还不到位,实践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实践教育研究还不充分。

四、当前就业形势下加强实践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探索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加强大学实践教育的当务之急。[2]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实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阶段高校的实践教育状况,高校应积极进行实践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设立实践教育学分制。改革理论教学内容,把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将部分教学内容移至课外,设置一定的课外学分,要求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

2.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课题、学术讲座、专家座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掌握科研知识和科研方法,还要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和辩论,布置一些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和生产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总结分析等提出自己的观点。

3.加强与业界、行业协会的沟通与联系。根据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业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使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教学评估,形成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良性循环,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条件。

4.加强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实践性要求。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根据实际需要,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结合实际工作做毕业设计和论文。

5.注重实践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沙盘模拟大赛、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等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延伸,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

6.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如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社交礼仪等。当前,高校学生就业是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深远命题。加强实践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主题。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仍有许多现实的情况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我们相信,只要高校进一步加强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不断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真正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那幺必然可以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切实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1]李卫红,冼永光.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养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2]高丽静,李凡.实践教育: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2004,(7):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