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晓

(嵊州市黄泽镇中学,浙江 嵊州 3124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通过各项训练发展指标,我们不难看出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在平时的教学和观摩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在此与同仁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一、理念激活创造思维

转变教育理念,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认为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等。其实美术联系着其他各学科,渗透着各学科的知识,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作用巨大。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非主课意识,使他们重视美术课。虽然新课程下美术课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但其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及审美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美术课上,教师自身的定位也应有所转变,应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地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要预想到上课时可能出现的种种生成资源,教师不但要按照已经备好的教案上课,而且对课堂生成要适时引导调控,例如:老师精心设计了一节课,内容是画房子,他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中,他将事先用纸做成的立体房子,通过课堂互动,一一摆放,展示了一个设计合理,住房、生活用房、绿化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立体直观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真美。学生为此陶醉了,啧啧称赞,赞叹不已。但在另一个环节里却出现了另外的情况。老师把大家领到了模型前面,开始布置作业。走动中,有几位学生不小心,碰到了纸模型的房子,小区的一些房子倒了。“老师!老师!!房子倒了!!!”突然,有一个男孩子惊呼起来。“房子倒了没关系。”老师一边安慰那个学生,一边对备课时的作业进行了适当改变。他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刚才房子倒塌时的样子,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来画一下。”只见有几个同学马上动手画了。同学们迁移已有知识,联想一些地质灾害,如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场景作画。不一会儿,一幅幅“倒塌后”的房子图被同学们画好了,虽然每个同学的图画都有所不同,但这些图画来自于学生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每一幅图画反映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他们用心创作的。表面上,是培养了同学们的迁移、表达绘画的能力,而实际上,又让同学们体悟了一种危机意识。地质灾害是人类所必须面对的,而努力探索,珍惜美好生活却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如果老师对上课时出现的意外没有任何表示,忽视了课堂的即时生成,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被扼杀,创造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二、兴趣激发创造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各种教学模式创设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根据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特有优势,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思维,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课要根据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我在上九年级的雕塑课时,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的条件,让学生重温儿童期的玩“泥巴”游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兴趣中汲取知识、掌握技能,收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八年级《虚心有节——竹》这一节国画课中,教师示范学生不容易观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欣赏到中国画美的内涵,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不能让学生从难度大的作业做起,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分层次训练。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三、善问催生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新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可见其核心就是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应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问、会问的习惯。老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情境来鼓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改变以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一步步地回答出老师的“标准答案”的现象。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自己来寻找感兴趣的东西,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当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提问也决不能忽视。日本着名的教育家斋藤喜博曾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然而,我们也时常会看到,一些教师的提问要幺非常简单且毫无意义,学生用不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要幺问题过大、过于笼统,使学生惘然、无所适从。比如在一节《暑假生活记录册》的观摩课上,上课老师以封面设计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当课上到了一定程度,在反馈时随意地问了学生一句:大家看看自己的美术课本,漂不漂亮啊?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大部分学生齐答:不漂亮!可以看出,这个提问是他临场发挥的,满以为学生会跟着他的思路走,可偏偏学生回答出了偏差,他显得有点手足无措。

在另外一节课中,有位老师提过这幺一个问题。课的内容是暑期生活记录册的设计,知识点是:封面应该由文字、图案和色彩组成。在讲明知识点后,为了巩固,让学生加深印象,课件中有《蹉跎岁月》一书的封面,上有毛泽东的照片。于是该老师随机提问了:这个毛泽东照片是什幺?学生听了,不得其解,几个同学的回答都不理想。原来老师提问的本意是,这里图案是哪个?毛泽东的照片是属于图案类的。提问的初衷和本意与现实差距太大了。如此提问,酿成笑话了,令人啼笑皆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仅没有真正开动大脑思维,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因而,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思考性、探究性非常重要。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生活孵化创造能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这种“发现”的能力取决于观察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合乎规律的,与其内容和谐统一、丰富独特又令人愉悦的形象就是美,是美术课的重要功能。美术教师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启发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具备美的鉴赏能力。但是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因为美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观表达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美术课堂里可创设绘画情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启发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人物、场景入手来设置情景,使学生倾注感情创作,也可用一创作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情景设计,围绕主题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热带鱼乐园》这节观摩课上,我看到教师用心设计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五彩缤纷的热带鱼游来游去,通过启发、想象,在黑板上创设了一个大大的海底世界,在水草中,让学生把自己画好的热带鱼纷纷贴在上面。其中一个小女孩,把自己画好的鱼贴在了同学画的鱼旁边,头对头,两条鱼之间,似乎在诉说着什幺,很有创意。

又如我在卡通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现对象,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卡通画进行创作,我出的创作命题是《我的一天》,连环画六幅,要求学生用六幅连续的画面去表现自己一天的生活,开始学生对这一题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怎样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代表性的情景,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怎样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把绘画与写作的构思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发散了,每个学生的创作都别具特色、丰富多彩,构思完成后,我又启发他们如何组织画面,选取哪些道具。在组织画面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不知道表现某些对象,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提炼、表现对象,如何利用参考资料创造形象,结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构图新颖、造型生动,就这样在完成创作的过程中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美术教育教学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1]林群.新课程标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石军.创造性思维培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