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东

(大连市美林小学,辽宁 大连 116000)

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进行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在想象的蓝天里自由翱翔,迸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画与周围的事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图文并茂的,这些课文插图把运动着的具体事物静止地反映在图画上,代表着这个事物的概念。图上每一个细节,只要启发指导得当,都是学生想象的依据。看图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图画是静止的,但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有意地去发掘,巧妙地去启发、点拨,静止的画面就会变成活生生的激动人心的一幕再现于学生眼前,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将随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群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这样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有部分语文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运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独特理解的,就表扬;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等激励性语言,就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在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教师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每个孩子就都会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

三、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创新潜能

(一)巧妙运用求异技巧,让学生在求异中学会创新。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会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答案和结论的多维性,做到不限制、不规定、不统一答案和结论。在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之后,要主动征求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二)通过课文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苏霍姆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三)运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寻求多途径、多种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体现出高度的创造性思维特征。创新思维同发散思维直接相关,因此,培养创新思维可以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入手。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尝试形近字换偏旁,也可以启发学生用编儿歌、编顺口溜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难点,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识记生字,使学生识字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四)采用师生课堂互动方式,让学生在主体角色中发挥创新潜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并且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师生互动情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发挥创新潜能。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师没有注意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没有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创设师生互动的氛围。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大胆交流,有方向有目标地围绕课文要求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体角色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惟有调动学生的自我内驱力,其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发挥。

四、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主体性除了自主性、主动性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创造性。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师的创新观要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减少统一,鼓励求异。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还要靠学生主观上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实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不断优化。因为,教师的教,既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束缚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理念,千万不要追求整齐划一,不要追求字、词、句、段、作文步骤的统一,否则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自由,抑制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发展创新能力极为不利。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会尽可能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减少提问,提倡自读自解。问答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生命力是永存的,但凡事都不能过分,尤其是语文教学,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的意思,如果都完全局限在教师琐碎的问题之中,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正如崔峦老师所说:“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学生自己读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可是,一经老师左分析,右提问,引导学生往‘标准答案’上靠,往教案规定的圈子里钻,他们的学习兴趣全无,甚至厌学,长此以往,阅读没有自己独立见解,作文没有真实情感。他们的悟性、灵性统统被禁锢起来了,这是语文教师莫大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减少不必要的提问,提倡自读自解。教学中,以学生的自读自解为主,让他们在自读中领悟、发现、交流和创新。比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八册中《蛇与庄稼》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同桌间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在我的引导下,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说出了人和自然、动物和环境、吸烟和健康等的联系,还提出了治理环境的办法和禁止吸烟的措施。这样做,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创新机会和条件,也为他们写好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语言的风格

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是卓越的教学创新的标志之一。由于教学语言是教师口头表达的综合反映,因此它是教学创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为学生迅速感知的因素。当然,风格化语言是教师个体精神最具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外化,它的形成远非朝夕之功,只有当教师进入到自由的创新成就阶段,才能自然形成。此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还包括广义的体态语言,如表情、目光、手势、体姿等,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艺术创新过程,需要教师充分调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并尽力创造色彩多样、个性鲜明的体态语言,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创新思维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注重每个环节、每个细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1]刘志光.创造性教育与人才[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67.

[2]小学语文室编着.小学语文教学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3]王庆茂.成功教育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