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梦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引言

我们常说的“用典”又称“用事”、“引经稽古”等,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我国战国时代,引经已成为风气。至今,古今诗文典故俯拾皆是,不可胜计。先前曾有谈典故类别的文章,然大多分类较为简单。此外,有的或阐述不明,或分类欠妥,或举例不当。本文从“管鲍”的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这三大方面来探究“管鲍”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特点。

一、“管鲍”典故及相关典故词来源

典故词与一般词语不同,一般词语很难说出其出现的准确时间以及典籍记载,来源一般不清晰,但是典故词可以找到其源头。“管鲍”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战国的典籍里,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逐渐衍生出了一组典故词,如叔牙知、夷吾鲍叔、深知在叔牙、知我贫、管鲍之交、管鲍分金、鲍叔深知我、鲍叔知、鲍叔义等。

“管鲍”一词在传世文献中始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中也有记载。“管鲍”的典故主要涉及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管仲投资时出钱少,分钱时拿的多。面对仆役的不满,鲍叔牙进行制止,表示管仲要奉养母亲,多拿是应该的。第二个故事: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每次撤退时,他却跑在最前面。面对他人责难,鲍叔牙依旧站在管仲这边,认为他是要保命去照顾老母亲啊!管仲心发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第三个故事:二人同在齐国,却在不同阵垒。鲍叔牙效力公子小白,管仲效力公子纠,有过对峙,最终公子小白当上国王,鲍叔牙推却了小白让他做宰相,坚持推荐管仲,齐国也因此被治理得很好。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牙能了解人。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由此可见,典故词一般出于某一固定的典籍,后世典籍在引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变异,甚至出现新词和新义,但典源是非常清楚的。虽然众多书目记载或有不一,典故词随之不同,但记载的事情大意是一样的,由以上典籍的记载可以看出,作为“八拜之交”之一“管鲍之交”,一开始的意义就是“彼此了解,相互信任,交情深厚的朋友”,典故词的词义与其源头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典故义的发端也是很清晰的。

二、“管鲍”相关典故词的构成成分

有关“管鲍”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具有灵活性,这是指典故词的构成成分具有不确定性,同一个典故可以形成意义相同的诸多表达形式,这一点与成语、惯用语等拥有固定结构的词语不同。

(一)“管鲍”典故词主要有以下两种构成结构:

1.构成语素相同,词序不同,意义相同。比如“鲍叔深知我”和“深知在叔牙”,鲍叔和叔牙是同一个人,这两个词可视为同语素词。“鲍叔深知我”是指管仲感激鲍叔牙对自己深信不疑,能够明白他多分金、战争逃跑的原因,能够在双方有过对立后,依旧举荐他,对这样一个知己,管仲感到欣喜。在古诗中“鲍叔深知我”一词时常出现,如罗隐《东归别常修》诗:“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李嘉佑《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诗:“雅望归安石,深知在叔牙。”他们词义相同,为后世通用。

2.构成语素不同,意义相同。这种情况比较多见,相当于异形同义词,同样是形容朋友间情谊深厚,可以用叔牙知、管鲍情、鲍叔义三个不同的典故词来表示,例如元稹《别李三》诗:“鲍叔知我贫,烹葵不为薄。 ”李咸用《古意论交》:“常恐管鲍情,参差忽终老。”高适《宋中遇陈二》:“常忝鲍叔义,所期王佐才。”这三个词与上文的“鲍叔深知我”和“深知在叔牙”也都形成了同义词。

(二)“管鲍”这一个典故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形式,有以下原因:

1.典故词对典故概括的侧重点不同。历代文人对同一个典故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感受,所以会在各自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管鲍”的典故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鲍叔牙与管仲相交于管仲贫困时,鲍叔牙没有嫌贫爱富,反而伸出援助之手,后人从中概括出典故词“知我贫”、“管鲍分金”、“鲍叔义”等,例如杜甫《贫交诗》:“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白居易《初除户曹细而言之》诗:“不以我为贫,知我家内贫”等。二是鲍叔牙有宽容体谅之心,明白管仲战时逃走是因为家里有老母亲,在政治上对立之后,依旧欣赏管仲的才华,荐其为相,以此衍生出的典故有“叔牙知”、“管鲍之交”、“鲍叔深知我”等,如刘长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诗:“鲍叔幸相知,田苏颇同游。”,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千载得鲍叔,末契有所及。”等。同一层面的典故也会因关注细节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典故词。

2.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发生形变。典故词往往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管仲”的典故一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漫长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出现不同的书写形式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因为押韵和平仄发生变化。但是,不管典故词怎幺变,其主体始终是鲍叔牙,因为典故的重点在鲍叔牙的信任伙伴、友善宽容、知人善任,是个亦师亦友伯乐。后人在才华不被欣赏,生活窘迫时,都希望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来为自己打气。李山甫《赴举别所知》诗:“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千载得鲍叔,末契有所及。”表达了对送别友人的不舍,含有“知己难求”的感慨。因而,诗人将“管鲍”典故进行提炼,留下“鲍叔”的成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获麟”相关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典故词虽然出自同一典源,但在包含的信息点上有所差异,即使是构词结构相同的词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再对相关典故词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它们有如下的词义特征:

(一)词义与语素义不一致。

普通语词的词义大多数是字面义的综合,而典故词的词义与构成它的语素义往往不一致,有的还相距甚远,所以绝不能简单地按照字面意义来推求、理解典故词义。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有些典故词从字面上看,可以说得通,比如“鲍叔分金”,可以理解为“管鲍在分钱”,但是“管鲍分金”背后的典故以及它所包含的真正意义则是无法从字面本身读到的。

2.其他大多数典故词从字面上看都是无法读懂的,比如“知我贫”。以元稹《别李三》诗为例,其中有“鲍叔知我贫,烹葵不为薄。”,如果不清楚“知我贫”的典故,单纯地理解为李三不嫌弃我贫穷,就少了知己之间惺惺相惜的意味了。

(二)单义词多于多义词。

1.有关“管鲍”典故词中的单义性。

在关于“管鲍”典故的典故词中,单义词占了绝大部分,比如,张九龄《南还以诗代书赠京师旧僚》诗:“上惭伯乐顾,中负叔牙知。”诗句中“叔牙知”只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相知,没有更多含义。李咸用《伦交》诗中:“松篁贞管鲍,桃李艳张陈。”引用管鲍典故,只是单纯地讴歌了他们坚贞不屈的情谊。

2.有关“管鲍”典故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具有多样性。

典故词的取义一般都受典源的规定。语典词、典制词由于典源一般比较单一,其词义有如一般语词或一般文化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确定。

像“管鲍”这类事典词语的情况相对复杂。事典一般由人、地、物、事四大要素构成,如词语涉及的因素较多,词义往往比较复杂。这里所说的词语涉及因素并非是词目字面涉及的因素,而是指词目内涵所涉及的因素。作者借用它只是唤起读者对典源画面的联想,从而感知画面所提供的义域,读者可以从画面的不同角度作各种不同的推想。这样,词语取义便有多维性,即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里词义并不是单一的、确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义界并不是很清晰。

当我们对典故词“管鲍”进行分析,会发现,在不同诗句环境下,有不同含义:1)单纯歌颂管仲、鲍叔牙的情谊,这可以视为本义,如李咸用《论交》:“松篁贞管鲍,桃李艳张陈。”2)感慨如鲍叔牙那样的好友少,抒发知己难觅之情,如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千载得鲍叔,末契有所及。”3)以管鲍之交深厚,感慨今人心叵测,如杜甫《贫交行》:“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由于我们已经习惯接受学术界所公认的 “在一个具体语言环境中词的取义是单一的、确定的”这样一种理论,又未能正确认识典故词作为文化词语其词义的这种多维性质,很多辞书仍旧取用解释普通语词的释义方式,对每一典故词目因例而给予一个“相应”的解释,并且将各书例附于“有关义项”下,其结果不是对某些词删繁就简,就是顾左右而言他。因而有人认为“诗无确诂”,但认为对典故词“强为之解,势必会失于泥。”将其视为“无确诂”,亦反映了取用传统的对普通语词的那种释义方式,其结果是失败的。

典故词语,主要是事典词语,在运用中多数具有“缘情造境”的作用,这造成词义具有多维性和义界的模糊性,所以对这类词语,我们在释义时就必须使用一些能够适应它们的用语,诸如“借写”、“表示”一类。因为如果仅用现有辞书常用的那些解释普通词语的用语,一来往往解释不通,二来则有可能因释之过死而感到有失于泥。

典故词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标记,也是中国语言文字这片广阔世界中的瑰宝,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有关“管鲍”的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研究可以说是大海拾贝一般,对 “管鲍”典故词的研究不仅具有文字学、词汇学的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价值。

[1]编写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2]佚名.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王光汉.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7(4).

[4]曹炜.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J].中国语文,2005(1).

[5]吴金华.略说古汉语复音词中的典故词[J].语言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