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蕾

(哈尔滨广厦学院 人文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进行任何表达。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需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相应地,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中,词汇的编写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汉语教程》与《你好》两套教材的词汇编写从词汇分块、词汇量控制、词汇选取和词义注释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澳大利亚本土汉语教材的词汇编写提出一些相关思考。

一、词汇编写比较分析

(一)词汇分块

《汉语教程》和《你好》都把词汇分为两大块:生词和补充生词。每一块在具体构成上却有所不同。

《汉语教程》生词这一块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一般词汇和专有名词,这两部分的词汇都是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而且,生词表中一般词汇和专有名词被明确地分为两个小部分。补充生词这一块,是在课后替换练习和成段表达练习中出现的生词。

《你好》生词这一块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中出现的一般词汇和专有名词混编在一起;第二部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是在句型教学或课外阅读中出现的生词。而补充生词这一块,则是与本课所学内容相关的扩展生词或表达。

(二)词汇量控制

《汉语教程》一、二册共有生词1765个。其中,一册(上)有生词370个,一册下有生词536个,二册上有生词421个,二册(下)有生词438个。一册上平均每课25个生词,一册下平均每课36个生词,二册上平均每课42个生词,二册下平均每课44个生词。

《你好》一至三册共有生词950个。其中,一册有生词321个,二册有生词316个,三册有生词313个。一册平均每课32个生词,二册平均每课40个生词,三册平均每课39个生词。

从生词总量上来讲,《你好》要大大少于《汉语教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合理的一面的,因为《汉语教程》主要是用于针对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他们平时课上学习汉语的时间较多,而且课下还有很好的现实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练习、巩固和消化;《你好》主要用于澳大利亚本土的汉语教学,学生平时课上学习汉语的时间特别有限,课下也几乎没有接触和练习汉语的现实语言环境,所以,两者词汇量的安排理应有此差别。

此外,《汉语教程》和《你好》在各册每课的平均词汇量之间都能保持比较均衡的状态,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稍有不同的是,《汉语教程》每册书平均每课的词汇量逐渐上涨,其中从一册上到一册下的涨幅比较大,一册下到二册上的涨幅居中,二册上到二册下的涨幅比较平缓;《你好》一册到二册平均每课词汇量上涨得比较多,但从二册到三册平均每课词汇量反倒略微下降一点点。通常来讲,词汇量应该随着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升而较平稳适度地增加,因此,《汉语教程》在这一点上做得更科学合理。

(三)词汇选取

《汉语教程》在词汇的选取上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一般的日常生活词汇,这是词汇的主体部分。

第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如天安门、馒头、饺子、包子、中药、太极拳、按摩、针灸、烤鸭、糖葫芦、哈尔滨、海南岛、泰山、西安、黄河、《梁祝》、孔子、四合院、对联、脸谱、相声、辣子鸡丁、糖醋鱼、长江、三峡、重庆、苏州、桂林、云南、岁寒三友等。

第三,近年来出现的常用新词语,如伊妹儿、电脑、开机、关机等。

第四,新鲜活泼口语化色彩很浓的词汇,如落汤鸡、胡说、吹等。

《你好》在词汇的选取上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一般的日常生活词汇,这是词汇的主体部分。

第二,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词汇,如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古老肉、柠檬鸡片、春卷、炸虾片、麻婆豆腐、狮子头、旗袍、舞龙、舞狮、古筝、二胡、笛子、西游记、紫禁城、天坛、大雁塔、端午节、寿面、粽子等。

第三,近年来出现的常用新词语,如短信、减肥等。

第四,新鲜活泼口语化色彩很浓的词汇,如、讨厌、开夜车、睡过头、搞错、无聊、笨头笨脑、管家婆、真是、啰唆等。

第五,与澳大利亚当地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如宠物、袋鼠、考拉(树熊)、蝙蝠、鳄鱼、板球、橄榄球、棒球、三明治、汉堡包、热狗、炸薯条、黄油、乳酪、饭厅、洗衣房、车库、游泳池、中国城、女子中学、男女合校、男子中学、文法学校、墨尔本、堪培拉等。

由此可见,《汉语教程》和《你好》的词汇选取都是以一般的日常生活词汇为主体的,同时选取了大量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少量的近些年来出现的常用新词语。新鲜活泼口语化色彩很浓的词汇都有所选取,但是,《你好》对这类词汇的选取要明显多于《汉语教程》。此外,作为本土编写的汉语教材,《你好》在词汇选取方面明显不同于《汉语教程》的是,它还大量选取了与澳大利亚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词汇,以此突出了它作为本土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也反映了它重功能、重实用的一面。

(四)词义注释

教材编写应该把词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还应该把语素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长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西方学者认为,应该把语素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因为汉语的语素数量有限,掌握了语素就可以用以组成大量的汉语词语,这样,学生学习汉语词语比较容易,而且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然而,因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运用的能力,所以国内的对外汉语教材通常是把词作为词汇教学的基本单位的。

《汉语教程》和《你好》在对待词和语素的问题上有不同的倾向。《汉语教程》主编杨寄洲的观点代表着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此问题上的传统看法,他指出:“我们不主张孤立地进行汉字教学,也不主张把语素教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还是应该以词、词组和句子为最基本的输入单位。”①

《汉语教程》在给词语注释的时候,基本上是遵循只给词语作为一个整体释义这个原则进行的。《你好》在给一个词语做注释的时候,先是把这个词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释,然后分别给词语中的每个语素再单独做注释。例如,同样是给“再见”这个词语做注释,《汉语教程》只解释了“再见”的意思是“goodbye”;而《你好》则解释为“goodbye,zài-again,jiàn-to see”。

需要指出的是,《汉语教程》主编杨寄洲先生虽然不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进行语素教学,但编者为部分词语的语素做了注释。例如,一册上第十课,在对“电话”这个词作为一个整体解释为“telephone”以后,又分别解释语素“电”为“electricity”,“话”为“words;speech”。再如,二册下第十三课,先把“机票”这个词作为一个整体解释为“air ticket”,接着又解释“票”的意思为“ticket”。

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来讲,《汉语教程》在词义注释方面是以词语释义为主,并适当辅以语素释义。《你好》的词义注释几乎全部都是词语和语素分别释义的。

二、相关思考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你好》的词汇编写总的来说是比较合理的,并且有很多作为本土汉语教材独具特色的地方。

然而,我们应看到,《你好》在词义注释方面尚有待改进,应该有选择地注释语素。

《你好》的词义注释一般都是兼顾词义和语素义两方面的,这种做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汉语有几千个常用词,而用来组成这些常用词的汉字却只有几百个,因此,如果学生能了解这些汉字所代表的语素义,就能推断出一些生词的意义,这必然能减轻学生学习和记忆生词的负担,甚至可以帮助学生较轻松地扩大词汇量。

但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做法。词义往往并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例如,《你好》中“东西”(dōngxi)这个词的词义被解释为“thing”,语素“东”(dōng)和“西”(xī)又分别被解释为“east”和“west”,这就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大的不解和疑惑,因为“东西”(dōngxi)这个词作为一个整体的词义和“东”和“西”两个语素义相加所得的意义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再如,“星期”这个词的词义整体被解释为“week”,又分别解释其语素义“星”为“star”,“期”为“a period of time”,其中“星”这个语素义的解释对于“星期”这个词义的理解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为了避免对学生理解词义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这类情况的词义注释,反倒是只解释作为整体的词义,而不分别解释其所包含的语素义的效果更好。

此外,汉语很多语素其实是有很多个义项的,这样在解释语素的时候,如果把其中的大部分或者全部都交代给学生,就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而且让他们不能找准词义中到底对应的是哪个语素义,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你好》中“点菜”的词义解释为“to order dishes from a menu”,其中 “点”的语素义解释为 “to point,o’clock,dot”等三个义项,其实这三个义项中只有第一个“to point”是对“点菜”这个词义的理解有帮助的,列出另外两个义项其实是画蛇添足的。

由此可见,在给词义注释的时候,结合语素义的解释解释词义固然可取,但是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对于能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的语素义是应该加以解释的,而且,通常只选取语素在其所出现的生词中用到的含义即可。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的相关比较研究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和疏漏,而且其中的一些看法也有不太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注释:

①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

[1]陈绂.适用性是海外汉语教材的生命线[J].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2]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3]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J].语言文字应用,2008(4).

[4]王素云.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表编译中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1999(12).

[5]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