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文娟

(新疆工程学院 语言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谐音双关是借助词语在发音上的相同或相似构成双重或多重意义,使一个语音能够关涉眼前和心理的两种或几种事物,让人们产生由表及里的联想。《红楼梦》中的谐音双关有的预示人物命运,有的表达作者的褒贬感情,有的暗含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揭露,有的表现对悲剧人物的哀悼和惋惜。

根据《红楼梦》中谐音双关语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一、同音同形双关

汉语中有些字、词具有多重含义,放在不同的句子或者不同的语境当中,所表达的意义不同,《红楼梦》作者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创作出了巧妙的双关。

(1)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第五回)

这是“金陵十二钗”正册巧姐儿的判词。“巧”表面是“恰巧”的意思,实际是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的“巧”。这里利用谐音双关,暗示了巧姐的结局。维译本中没有单独将“巧”字译出, 而是译出了整句话,“藓mdi k觊rdy耷 himmitini ba蘩qa kyn诵y蘩k藓nd藓 s藓n”(在你落败的时候你就能看见这些恩德),维语中没有和这里的“巧”直接对应的双关词,所以,译者如此翻译也是合情合理的。

(2)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第二十一回)

这是宝玉跟袭人怄气时写的句子,“花”既是“ɡyl”,在这里又双关为“袭人(蘩iren)”,“麝”既是一种香“ipar”,又指“麝月(蘩ej觊)”。宝玉赌气道:“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第二十一回)维译本在翻译这里的“花”和“麝”时,为使双关意义表达得更清楚,故将其直接写出来,这样能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宝玉在这里为什幺要说 “焚花散麝”。

(3)秋纹笑道:“……那怕给这屋里的狗剩下的,……”众人听了,都笑道:“骂的巧,可不是给了那西洋花点子哈吧儿了。”(第三十七回)

“花点子哈吧”本是指西方人养的身上带花点儿的狗,在这里大家讽刺花袭人是王夫人跟前的“狗”。在汉文化中,“狗”用来指人时都带贬义,像“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咬吕洞宾”等。维译本中将其译为“p藓r藓耷 kukur”(西洋人的哈巴狗),虽没有“花”的意思,但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身上带花点儿的狗,译文读者就自然明白“这屋里的狗(bu 觊jdiki bir藓r it)”是这位声称“从今往后我就是太太的人”的“花袭人”了。

二、同音异形双关

同音异形是指音同字不同,它是借助不同词语的相同读音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特殊语音效果表达字面意义之外的另一层意思,用谐音的方式表达出双关意义。

(4)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第一回)

“绛珠”谐音“降珠”,即“哭、落泪”的意思,是谐音双关。维译本中翻译为“mehriɡijah”,是“灵芝草、人参”的意思,它们都是比较珍贵的、难得一见的宝贝,跟林黛玉的前身“降珠仙子”的身份是比较相符的,但其中暗含的“哭”的双关意义无法表达出来,这是两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等的双关词语而造成的意义的缺失,也是双关语翻译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5)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第十九回)

贾宝玉给林黛玉编了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以 “香芋”谐音“香玉”,表面是说小耗子要偷“香芋”,实际上在说林黛玉是“香玉”。维语中无法找到与此完全对应的谐音双关词,维译本中用音译的方式将“香芋”翻译为“蘩ja耷jyj”,将“香玉”翻译为“蘩ja耷jyj(香玉)”,这样就可以让读者知道贾宝玉说的“香芋”和“香玉”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双关意义也得到了体现。

(6)什幺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四十六回)

这是鸳鸯骂嫂子的一段话。鸳鸯的嫂子把贾赦和邢夫人逼迫鸳鸯作妾当成是“好话”,是“天大的喜事”,被鸳鸯用谐音双关的语言驳斥得体无完肤。鸳鸯以“好画”谐音“好话”,决绝地否定了她嫂子所谓的“好话”。维译本中没有译出“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好画”这些内容,只是把“好话”直接翻译为“jax蘩i ɡ藓p”,虽然将意思表达清楚了,但原文作者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部分文化内容却没有被表现出来,是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丢失。

(7)众媳妇上来笑说:“嫂子,快求姑娘们叫回那孩子罢。平姑娘来了,可就不好了。”那婆子说道:“凭你那个平姑娘来了,也平个理。”(第五十九回)

在这里,“平”字一语双关,既指“不论、不管、任凭”的意思,又指叫“平”的姑娘,还有“评理、评判”的意思,这里借谐音双关将婆子的蛮横倔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同时也为翻译增加了一定难度。

维译本中将“平姑娘”的“平”加了“儿”字译为“pi耷er”,是音译的人名;“凭”在这里是“不论、不管、任凭”的意思,译为“m藓jli qajsi”是“不管哪个、不论是谁”的意思,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平个理”译为“dawli s觊zli蘩i蘩”,“dawli”是“道理”,“说道理”即为“平理”。维译本虽然在这段话的翻译中没有体现出谐音双关的语音关联之妙,但是对其中双关意义的完整表达算是减少了双关意义的损失,只是原文双关语的美学功能降低了。

三、近音异形双关

在对话中,人们常常借助词语之间的“近音”特点使语言诙谐、幽默、婉转,或烘托气氛,或指桑说槐。例如:

(8)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贾母道:“什幺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第三十九回)

刘姥姥本是对贾母的奉承,羡慕她儿孙满堂好福气;贾母却诙谐地自谦为 “老废物”。贾母运用语音的拆解把刘姥姥说的“福”别解为“废物”,形成了谐音双关,使得语言生动有趣,因此“说得大家都笑了”。维译本中将“福”译为“b藓xt”是无可厚非的,把与之有语音关联的“老废物”译为“kardin诵iqqan qeri”,虽然“废物”的意思传达出来了,但从语音上却无法联系起来,也就失去了谐音色彩。但是,汉语中的语音拆解在维吾尔语中是找不到对应形式的,要完美地体现这种双关也是不大可能的。

(9)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第四十一回)

这里“牛”是讽刺刘姥姥的粗俗、鄙陋的蠢样。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为给大家取乐而自嘲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刘姥姥姓“刘”,她又自比“牛”,这两个字谐音双关,因此,林黛玉便借刘姥姥自己的话嘲笑她以制造气氛。“牛”翻译成维吾尔语是“kala”,代表忠厚、老实,还有一些愚钝、蠢、食量大的意思,这和刘姥姥的形象很相像。维译本中将“牛”的本意译出,符合刘姥姥当时的状态,但是源语中“牛”“刘”二字语音上的相近和由此产生的双关意义却不能被完整体现,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这里如果能加个注释,稍微解释“牛”“刘”二者的关联意义也许表达效果就会更好。

(10)贾母道:“……你家去再和那赵二家的商量治你媳妇去罢。”说着众人都笑了。鸳鸯笑道:“鲍二家的,老祖宗又拉上赵二家的。”贾母也笑道:“可是,我那里记得什幺抱着背着的,提起这些事来,不由我不生气!”(第四十七回)

王熙凤过生日,其夫贾琏却和女仆鲍二家的在家偷情,被王熙凤撞了个正着,于是几个人大闹了一场。这里,贾母把“鲍二家的”说成了“赵二家的”,鸳鸯便纠正了她,贾母笑道“我哪里记得什幺抱着背着的”,曹雪芹借贾母之口,用玩笑的方式以“鲍”谐音“抱”,讽刺、挖苦了“脏的、臭的都往房里带”的无耻的贾琏。维译本中,“鲍二家的”翻译为“bawerni xotuni”,让人知道这个人是谁;“抱着背着的”翻译为“《baw》 d mdu,《bej》d藓mdu”,虽然将源语的语音特点保留了下来,但是显然没有把贾母的话外音表达出来,是欠额翻译。

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双关语所包含的内容有时很难通过翻译精准、完美地表现出来,不论使用什幺翻译方法或技巧,都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为了使译文更贴近原作,我们在翻译时就必须舍弃一部分内容,信息的丢失在所难免。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原作的艺术风格,做到语言、文化和读者感受的还原,是翻译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的一个问题。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红楼梦》翻译小组.红楼梦[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