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君

(重庆彭水县郁山中心校,重庆 409609)



例析《品德与社会》开放式教学法的应用

刘文君

(重庆彭水县郁山中心校,重庆409609)

摘要:开放式教学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和平台,以多维度教学空间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还是以满堂灌为主,导致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缺失。如何改变《品德与社会》故步自封的教学现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

一、开放式教学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1.何谓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实践最早可以溯源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进入21世纪以后,生本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逐步衍生出开放式实验教学、情景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开放式教学方法。

所谓开放式教学,是在教育教学理念由“教本”向“生本”转换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和平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空间,以多维度开放的教学空间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开放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2.开放式教学的实践意义。

实施开放式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能力,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形成共育的协同性。

首先,开放式教学手段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拓展教育教学时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放式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学时间空间的开放性,它从传统的较为封闭的校园、教室等环境拓展到校外,并借助其他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乡土教学素材等),使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饱满而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

其次,开放式教学强调学生深度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心理。开放式教学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开放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注重给予学生准确引导,通过问题设置、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有助于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开放式教学把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慕课、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融入到教学中,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材施教,赋予了教学改革以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

最后,开放式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开放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有效与家长进沟通等,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既锻炼老师自己,又使师生间能够共享人生体验,共创人生佳绩。

二、《品德与社会》实施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例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启蒙阶段,也是行为习惯和道德风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达到《品德与社会》立德树人的目的,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开放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现就重庆市彭水县郁山中心校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1.创设开放式教学的环境,构建多维度的、立体的教学空间。

目前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主要在校内,为了突破环境和空间的局限,我们有目的地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培育、共同管理方式,以形成较强的教学合力。比如在《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章节的教学中,邀请家长代表、社会知名人士现身说法,通过榜样示范来感召学生;在《历史悠久的家乡》、《走向未来的家乡》等章节,通过参观考察,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探索有效的开放式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是大家公认的“豆芽课”,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然而,《品德与社会》承担着教会学生如何以稚嫩的目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懂得理解他人、珍惜生命,懂得自觉承担热爱祖国的使命,其教学效果关系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从我校目前教学情况来看,这门课程主要还是以教师的灌输宣讲为主,学生不感兴趣,育人目标很难实现。

《品德与社会》的有效开放式教学模式应多元化,教师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激起学生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实施了问题前置、角色参与、合作探究、新闻播报、社会热点问题追踪等开放式教学手段,把教师教、学生学和班级组织管理等结合起来,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在每一次课堂教学时,我们都会叫学生播报他们关注的新闻,对一些和课程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老师再作重点介绍,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力。此外,在《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用法律保护自己》等章节内容中,进行“眼皮跳能够预测吉凶吗”“怎幺看待用恐吓、威胁、暴力等向别的同学借钱不还或强索金钱的行为”这类问题的前置,在课堂中还通过角色参与、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甄别是否美丑,培养其良好的是非观、荣辱观。

3.实施开放式教学目标与评价。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承载着“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的重大责任”(引自《品德与社会》教学大纲)。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实质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它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认知能力、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以愉悦的心情对待挫折;“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实质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准确引导,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追求个性发展,懂得关爱他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创造社会文明;“形成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使学生勇于追求真理,乐于进行科学探索,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与环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社会。

开放式教学评价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品德与社会》实施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我们每月让学生进行互评,在期中和期末让学生进行自评,自评时要交家长评语,把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学生以较为客观的评定。这样就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结合起来,能够改变评价主体的单向性、垂直性,是教学主客体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而协调一致的判断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品德与社会》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反思

1.存在的问题。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使教学评价方法更加多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开放的探究空间。但同时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问题主要表现为:

(1)开放式教学路径设置有待改进。

在开放式教学手段设计上,我们的设想是构建学习(侧重于专业理论学习)—合作(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培育)—探究(以热点难点问题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四位一体的高效课堂,但由于《品德与社会》针对的教学对象主要是3—6年级的学生,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方位,加上独生子女多,因此在团队合作上缺乏奉献精神。

(2)开放式实践教学缺乏制度支撑和安全保障。

开放式教学实践有个关键环节就是要突破教学空间的局限,借助乡土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领悟。但出于安全的考虑,教学和管理人员均不愿担责,再加上一些规制的缺漏,致使开放式实践教学拓展的空间面不宽,同时,如果外出考察时间太长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教学,因此,《品德与社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周末进行,学生参与度不高。

(3)评价结果不全面,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总体状况。

开放式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语。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学生自评和家长评语主要是成绩多,对不足之处总结较少,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影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2.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改进措施: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切忌脱离学生实际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各个阶段学生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兴奋点,通过新闻播报、社会热点问题探讨、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前置、课堂主题活动、每周自我认知和总结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块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如QQ、微信、微博、博客等与学生良好沟通,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所学,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把教育教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培育学生学习积极心理,一方面,通过课内开放式教学模块的植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网络平台交流等行之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8.

[2]吕月荣.浅谈构建小学开放式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

[3]于春生.浅谈语文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

[4]陈莲英.浅谈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J].福建教学研究,2005.09.

[5]李锐温.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教学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9.

[6]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5.32.

[7]刘静久.略谈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12.

项目基金: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八届基础教育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XH2015B273)。